佛道一如道德经 第26章

佛道一如道德经 第26章

00:00
14:37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
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析:
这一章的关键就是轻与重、动与静。无疑,
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注重“轻”而忽略“重”,
则会失去根本;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动”
则会失去根本。
但我们的专家却认为:“动与静的矛盾,应
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
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
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一说法实在可笑,
西方的辩证法出台才几百年,而且只是《道德经》
中的一点皮毛,而专家们却要用辩证法来辩证老
子,岂不是本末倒置!
有一次,我跟一个斜眼朋友在一起,当时他
脸对着侧面,眼珠子却使劲瞪着我,我至今都不
明白,在他自己看来,他当时到底是正眼看我还
是斜眼看我?回过头来,我觉得这位专家很像那
个斜眼朋友。
要把握这一章,其实只要把握两个字:阴阳。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阴阳,而且任何事物都是阴决
定阳。对于轻、重来说,轻属阳,重属阴;对于动、静来说,动属阳,静属阴。中医的关键也是
辨别阴阳,“文革”时期那么批四旧,唯独不敢
批中医理论,因为要把中医的阴阳理论推翻了,
全国的中医全部都要关门!
再说用功能治病,其实原理非常简单:一个
病自身也有阴阳,用功能把阴性的病气去掉了,
阳性的病灶就“没法活”了,所以病就好了。我
给大家说个实例,有个修行朋友,怎么修都断不
了欲,不得已用了个傻招:他用功能将睾丸的灵
直接拿走了,结果他就成了太监一样,对性生活
没有半点反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体的大小器官都有相应的灵,也就是
说,人身上有大大小小无数个灵,这些灵有组织、有部门,管理严密、精准,就像电脑操作系统一
样由很多程序协同工作。这位朋友跟我说,他只
剩下肉怎么也断不了,我心里就暗笑,因为他是
个老虎附体,老虎怎么可能断肉呢?还是这位朋
友,他的徒弟曾经是个精神病患者,任何医院都
没招了,他也治不了,只好把患者的主灵直接拔
掉,换上一个童子的灵,结果他那徒弟虽然有阴
阳眼,却一时是大人的表现,一时又纯粹是孩子
的表现,非常痛苦。我举这个朋友的例子看似不
正经,却是阴决定阳最好的例证。
还有,太极的核心也是阴阳,整个宇宙就是
一个大太极,而且任何小事物里面也还是有太
极,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无限多的大小太极“堆积”而成的。
当我们明白了阴阳之道后,就知道该怎么把
握事情的轻重缓急了。对工作来说,只有踏实、
稳重地把握好自己,才能灵活地处理各种繁杂的
事情。对修行来说,如果有扎实的修行基础,就
能够在历缘对境中灵活运用。这都是“重为轻根”
的实例。
再说“静为躁君”。若不想被躁动牵扯,就
要能静得下来,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当我们在
烦躁的时候,如果心能够稳定下来。就会有缓冲
的空间,不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当然,以上这
么说,还仅仅只是就事论事,还没有上升到“道”
的高度。“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我们把“辎
重”解释为行李、财物,这是外相的解释。其实,
真正的“辎重”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根本。“终
日行”就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包括我们的妄想。
“不离”就是我们的“心”要能看住自己的妄想,
别让它跑了,也就是常在觉中,这才算“不离辎
重”。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一句
好像谁都明白,但我说谁都不明白,因为我们的
心跑去当国王去了。其实,这个“万乘之主”就
是我们自己的心王,“以身轻天下”就是我们的
妄想满天飞,不受“万乘之主”的管控了。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表面上的解释是,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能够以平常心来对
待。从修行上来说,只有有足够的定力,当各种
景象出现时,才能够不为所动。禅定中什么景象
都有可能出现,都是正常的,不用害怕,也不要
惊喜,但不能随着境象跑,一跑就麻烦了。《楞
严经》里 50 种阴魔怎么来的,不都是因为定力
不够吗?
学习这一章只要能够把着力点放在“重”和
“静”上面,不管我们修行也好,应付世间各种
各样复杂的事物也好,都绰绰有余。当然,“重”
和“静”其实是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根本,
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本
来面目,总之,真明白了怎么说都一样。“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率就会失去根
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这里的“根”和“君”
实际上都是我们的真我,也就是我们的自性,而
真我和自性也就是佛。大家知道,佛是如如不动
的,别说“轻”和“躁”,哪怕生一点点妄想,
真我就立马变成假我,也就是变成凡夫了。而我
们世俗人,哪怕是很有涵养的人,也没有几个不
“轻”或者不“躁”的。我们为什么总是有理不
清的烦恼,都是“轻”和“躁”这两个离德判道
的家伙惹的祸!
这一章是儒家比较喜欢的,好像比较符合他
们的胃口,而实际上从儒家的角度解起来就只能
是穿凿附会的。其实,老子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要我们回归空无本性!
密宗有无数的秘法,越往上越厉害,甚至那
些害人的邪法也非常厉害。道教也有很大六耳不
传的东西。我们且不说邪法,即使是遇上正法,
一层一层去修,也没有止境。因为这些法都是有
修有证的,越修就感觉越爽,越爽去抓更厉害的
法,于是抱的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人也越修
越牛,以为那是在向彼岸靠近,实际上早已被法
所缚,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虽智大迷”!
我曾经也这么走过,后来一反思,这些法就
好比一艘艘法船,一艘比一艘好,我们乘着这些
法船去三界旅游,越游越来劲,以为自己越修越
有本事。可是,我们恰恰忘了一件事,我们修行的目是什么?哪怕我们把三界游个遍,回来不还
是凡夫!所以,我心一横,将所有的法船统统抛
弃,哪怕只有一个竹筏或者一根芦苇,只要能去
彼岸就行。佛陀明确告诉我们“实无一法可说”,
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但问题又来了,彼岸在哪里?禅宗说此岸就
是彼岸,绝对正确,但等于没说。而那些大师们
自己也不知道,却能啰里啰嗦的说上三天三夜,
结果将人统统引到大洋深处,葬身在百慕大三
角,还以为成就了!这里,我斗胆的告诉大家,
去彼岸的路简单得难以置信,就一个字:歇!歇
的当下就是彼岸!
老子反复给我们强调处下、不争、无事,整个《道德经》的核心也是处下、不争、无事。儒
家将他们解说成为人处世的方法,美其名曰处世
哲学,结果“人”越“做”就越虚伪!我们不要
以为老子也在教我们做人,大错特错!处下、不
争、无事就是歇,就是无上的秘法!谁都知道达
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一苇”就是一丁点力,也就是说一丁点力就可
以到“彼岸”,而这一丁点力是什么呢?就是处
下、不争、无事,就是:歇!我反复的说善,说
歇,善、歇这两个字已经包含了修行的全部密码!
而且,这两个字还可以融为一个字,因为善的究
竟义就是不动,不动当然就是歇了。看看,修行
简单到什么程度!我们多少人花钱花时间求秘法,修秘法,结
果被害得惨不忍睹,而老子早已将秘法说得明明
白白,我们谁信了?还有,禅宗的拈花微笑也将
秘法说得明明白白,却成了很多大师、法师的口
头禅,成了他们换取名利的工具!修行原本是非
常简单的,而一旦融入我们的后天意识之后,就
变成了难上加难的事。害得佛陀要说出三藏十二
部,害得《道德经》尘封千年,难见天日。我们
都被自己的意识给害了。不说了,说这么多早就
不是“无事”了。
3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