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
不推崇有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会为了虚名而起争夺之心;不看重难得的物品,使百姓不会因为贪婪而行偷盗之事;不彰显引起贪欲的事物,使百姓的心不被欲望所迷乱。贤明的统治者,治理的原则是:削弱老百姓的欲望,填饱他们的肚子,增强他们的体质。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不能利用别人的欲望达到个人的目的,为所欲为。依照天地既存的规律行事,顺其自然,不胡乱作为,那么天下一定长治久安的。
【解析】
上一章,老子由“恒也”的万事万物,感应出“道”在大自然中的存在,大道的运行宏大而无声,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因此提出了“无为”的理念。
这一章,老子进一步对如何无为而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这里要解释两个问题。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总是要往前发展的,而欲望恰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似乎和老子所倡导的淳朴无欲相违背。而实际上我们理解老子倡导的无欲,是针对于个体,而不是人类发展的大势。贤能也好,愚顿也罢,谁也不是三头六臂。贤者可欣赏,不可推崇。就像年轻人追星,可以欣赏明星的作品,但不可盲目崇拜。人生而平等,官员不比老百姓高一等,农民也不比白领低一等。那些拜高踩低之人,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是老子所不推崇的。
自古以来物以稀为贵,但是,稀有珍贵的物品都有什么作用呢?珍珠、玛瑙、翡翠、夜明珠,因为有钱人的稀罕和珍爱,导致了价值的提升,但也因此滋生了盗窃,扰乱了治安,败坏了风纪,某种程度上对国计民生是不见得有好处的。对于难得之物,就像对贤者一样,可欣赏而不可推崇,可遇而不可求。
在本篇中还提到了:“虚其心,弱其志”,一度被封建统治阶层理解为愚民政策,认为只有老百姓愚昧无知,才能容易统治驾驭,其实也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亵渎。这里的知,可不是智慧通达,而是指小聪明,不要作有点小聪明,爱投机取巧的人。
所以,读道德经的人多,误读它的人也多,甚至道德经还被篡改过,这个故事就要从50年前的一次考古说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逐渐进入尾声。但就在众人都开始松懈,以为不会再有什么重大发现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惊喜却突然来临了。
随着一个墓棺被打开,一片密密麻麻的竹简,随之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竹简之下,埋藏着两卷帛书,写着老子五千言,也就是两千年前的《道德经》版本。但是经过一番仔细的对照之后,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帛书版的内容和现在传世版的《道德经》,虽然大体上较为相似,但在许多具体的细节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出入。后者对于前者的改动,可谓是颠倒乾坤,篡改黑白。比如传世版的第14章中写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在帛书版当中,却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表达的含义却依然是天差地别。什么是执古之道,按照传世本的理解,那是要遵循古法来治理现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易”,但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制度与时代的相互脱节,最终引发社会的混乱。所以老子的本意显然是倾向于帛书本的理解,讲究要法随时变,以适应当下之法来治理当下。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词,传世版第41章中所写的“大器晚成”,在帛书版当中却是“大器免成”。大器晚成说的是,一个人只要经受过足够多的磨砺,最后就能终成大器。而大器免成的意思却是,要从人的本性和天命角度出发,成为自己本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强行把一个人塑造成什么样。一个注重外力因素,一个注重内在本质,两者的境界明显不在同一个层次。
像这样的冲突,在全书当中一共存在着700多处。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传世本《道德经》,早已不是当初的本来面目。那这里所表达的内涵,也早已不是老子思想的原貌。
所以,要真正了解道家的真相,还是要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去看,想看得懂、听明白《道德经》,那就多多关注薇薇许念吧,我会把最权威、最通俗易懂的内容提炼出来分享给你,如果你有什么见解,也欢迎在评论区互动留言。
讲得非常好棒棒棒👍🏻
薇薇许念 回复 @乐游远行: 感谢您的支持
道理浅显。这章说的是观念没有好坏,二分法为人类之烦恼,麻烦,甚至是战争。不起分别心,才能心安理得,得到大道
薇薇许念 回复 @听友468426619: 给您手动点赞👍
通俗易懂,好听
讲得很好,语言清晰,表达温和,不急不缓,自然入心!!!
薇薇许念 回复 @乐游远行: 谢谢您的支持
万经之王吧
薇薇许念 回复 @熙熙安: 是的,万经之王
又来学习了
薇薇许念 回复 @恋秋兮: 谢谢亲爱滴恋秋,么么哒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