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脆弱人群,更需重点关注独居老人|新京报快评

保护好脆弱人群,更需重点关注独居老人|新京报快评

00:00
04:25

防疫新阶段,做好对老人等脆弱人群的防护是重中之重。而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更是处在“保护网”最脆弱的位置。

近日,新京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部分独居老人并不清楚感染新冠有何症状,家中没有退烧药、洗手液等防疫物品,甚至没有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对独居老人而言,汹涌的感染浪潮,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防疫重点人群中,独居老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一方面,由于缺乏子女的贴身照顾,及高效的信息接收渠道,不少独居老人对防疫的认知存在诸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有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虽然病毒的致病力减弱了,但一些老人内心的害怕仍然根深蒂固,“这个弯不容易转过来”。此外,一些老人的备药能力、防护意识等,也更显不足。

另一方面,部分独居老人由于身体状况或是受生活环境影响,日常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而这一点在当前的感染高峰下,更容易被放大。

有专家就指出,在心理上,慢性病、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受关爱照顾不充分等,这些都会对心理有影响,最常见的影响是焦虑和失眠。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不比年轻人低,而且自杀率较高。

2020年初,一项针对来自养老院或是独居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疫情下老年新冠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和社会家庭原因,面对应激公共事件缺乏经验,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各种障碍性负面情绪。

因此,在当前的特殊阶段,独居老人在身体和心理层面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照。而且,由于独居老人很难及时得到子女的照顾,这种特殊时期的关照,还得更依赖于社会性防护网,其中最关键的,或就是社区等基层机构的日常服务保障。

对于这方面的工作,相关政策中也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就再次强调,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老年人及其他高风险人群做好药品保障、抗原检测、联系上级医院等服务。

前不久印发的《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方案》中也提到,落实村民委员会对居家治疗观察人员的服务责任,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要协助其进行健康监测并及时向乡村医疗机构反馈。

现在,各地相继迎来感染冲击波,上述工作落实的紧迫性和质量保障就更显突出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独居老人作为自身和家庭防护能力最弱的群体之一,有必要提升对他们服务保障的优先级,以及安排一些更人性化的服务措施。

譬如,独居老人的基本用药保障之外,心理和精神上的关心与疏导就值得特别注意。另外,也可利用好家庭医生队伍,与独居老人建立稳定的点对点联系,确保他们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找得到援手。

目前来看,已有部分地方在对独居老人的重点关照上探索出一些经验。如北京多个社区专门为独居老人建立了台账,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疫情期间独居老人情况的了解。还有的社区,在工作人员因感染未满员的情况下,仍尽量以主动上门或致电的形式,一周多次询问独居老人情况,包括是否出现阳性症状,需要哪些帮助等,并做专门记录。

当然,不同的地方,如城市和农村,基层服务体系的精力和能力有差别,要确保同等标准的关照并不现实。但是,因地制宜尽可能地做好对独居老人等脆弱人群的关照,理应引起更多的重视。

尽最大努力确保全社会平稳度过疫情流行高峰期,当务之急就是持续提升对脆弱群体的服务保障力度。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正是防护的最短板和重中之重所在。而让最弱势的群体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情和照护,避免陷入孤立无援之境,也是衡量社会人本精神的重要标尺,值得付出更多努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