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7【故宫大展:照见天地心】 | 纸上影,身外人

vol.87【故宫大展:照见天地心】 | 纸上影,身外人

00:00
10:31

     如果我们对比中西方美术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明清两代肖像画上到宫廷下到民间都很普及,我们至今都能看到不少这一时期的肖像作品,但总的来说古代中国艺术市场对肖像画的需求是不如西方的。这其中当然有观念的因素,比如中国古代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一个人比较年轻的时候给他画肖像,人的一部分精气神会被画面给摄取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这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年轻人的画像。古代中国肖像画的应用场景很多时候是带有祭祀功能,作为挂画供奉在祠堂里承接后代的香火,比如钟鸣鼎食之家的达官贵人,一辈子也只需要一两幅这样正襟危坐的肖像画就够了,普通老百姓那更是没有闲钱、也没有时间去请画师来进行这样费时费力的艺术创作。

相比于大多数古人来说,沈周算是个另类,因为他这一辈子留下的肖像画绝对是超标的。根据记载,沈周至少在他42岁、58岁、60岁、64岁、80岁、83岁,通过肖像画留下自己的容貌。比较可惜的是,如今留存下来的沈周肖像画似乎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他80岁容貌的一张,对于沈周其他时间段的肖像画,我们只能通过他文集里的题画诗去展开想象了。

      如果说上面的这两张肖像画已经遥不可及,只能从沈周题画诗的只言片语去想象端倪。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另一张沈周半身像,则成为目前传世的沈周肖像中最可靠的一张作品。这副画没留下画家名款,不过佚名并不代表这张画的艺术水平就不高,相反,在我看来在明代肖像画中这也算是一张完成度比较高的作品。画中的沈周头戴黑色东坡头,身披青灰色长衫,他双手合拱于胸前,姿态端庄肃穆。人物衣纹用铁线描画成,瘦劲有力,很有功力。而更出色的还是人物的面部塑造,两鬓与长髯的根根银发银须,高高的颧骨和法令纹,还有眼角繁密的鱼尾纹和老年斑,无不展示出岁月为画中人留下的痕迹,只不过这位垂垂老者的精神依旧矍铄,他的眼神温润而坚定,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略带笑意,好像在与观众们进行着情感交流。

虽然没有画家的名款,但沈周本人在上面有两段题跋,这两段题跋成为咱们了解这幅画背后故事的关键。第一段题跋在画幅正上方,沈周写道:“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正德改元,石田老人自题。”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沈周在画这幅肖像时,却已经迈入了更加高寿的八十岁耄耋之年,他用云淡风轻的口吻,拿自己相貌开玩笑,沈周说:有人说我眼睛小;有人说我额头窄,平常我也看不见自己长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的美丑。不过面相和五官上的缺憾没什么好计较的,我在意的是不要在德行上有遗憾。想想我老沈人生苟且活到了八十岁,如今真是与死神为邻了。正德元年,沈周自题。

一年之后,沈周在这幅肖像上再次题跋:“似不似,真不真,纸上影,身外人。死生一梦,天地一尘,浮浮休休,吾怀自春。越年石田又题。”“浮浮休休,吾怀自春”,这即是一句看淡生死的智慧之语,也是一句充满生命温度的人生妙句。沈周看着画中的自己,感到一股似与不似、真实虚幻的疏离感,人生短暂而缥缈,如同天地间的尘埃,生死一梦,浮浮沉沉,最后一切似乎都不重要,只要他沈周心中怀有一片暖阳,就无惧任何风雪严寒。如果说,沈周的一生是躬耕陇亩以修身;精研笔墨以养心的修行。那么这段修行的最后,他用一生在心田凝练出的那片春日暖阳,无疑是照耀中国艺术史上的永恒暖流,它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爱好者,让所有人对这位领袖吴门风雅的开宗立派者,既肃然起敬又心怀暖意,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宝藏老人”,永远让人眼前一亮,会心一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