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曹操父子02:曹操:我欣赏的三国人物
 1.34万
试听180

49 曹操父子02:曹操:我欣赏的三国人物

00:00
25:49

曹操父子02曹操我欣赏的三国人物


一、知识点


1.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加工再创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   什么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指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提出的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


3.   佛教中的“成住坏空”是指什么:


成、住、坏、空指的是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


4.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12月11日226 年6月29日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 ,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又称陈思王,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音乐家。


5.   香奈儿创始人“加布里埃·香奈儿”:


加布里埃·香奈儿,出生于法国的索米尔,法国时装设计师,香奈儿品牌的创始人。1883年,加布里埃·香奈儿出生于法国的索米尔,母亲在贫民院工作并在那生下了她。(但Chanel声称她出生于1893年且出生地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奥弗涅)是一对法国贫穷的未婚夫妇的第二个孩子。她的父亲是来自塞文山的杂货小贩,母亲是奥弗涅山区的牧家女。实际上,关于她身世的传说,历来众说纷纭,加之香奈儿至死竭力回避和掩饰,就更使她的出身蒙上一层迷雾。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所以这里面我们看到文学的重要是说他提供了一个美的欣赏的角度,所以文学不是结论,文学是一个过程。


2、一朵花带孩子去看,一个月圆的晚上带她去看,她在生命里的记忆,其实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永远会对她发生影响的东西。


3、因为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讲,如果我们已经知道生命是一个人生几何,这样的一个状态,如果他只有一次,他有一个完成自我的方式,而完成自我的方式绝对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无法取代,所以就没有输赢了。
4


三、全文逐字稿


曹丕的诗非常感伤奇怪,就是明明是一个篡位的皇帝,一个霸主,可是写出来的诗感伤到极点。可是你在看曹子健的诗,明明是一个被打击的权力被下放的这样的一个背离分子,可是曹子健的美学又非常迷人,就是他的东西反而很华丽,非常的华贵,所以有没有感觉到多重矛盾?我今天选三曹的诗,曹操、曹丕跟曹植。你看到三个人的个性都是复杂的,中间都有非常多的纠缠在里面,非常多的纠缠。其实曹植是比曹丕的东西华丽的,也更明显地表现权力感跟某一种更大的这种对现实的热情的。我们说对现实的热情,就是说你看他写到那种侠士,写到剑客,写到洛神,其实都是现世里面的美的执着,可是他在现实当中他是,他又是一个权力的外放的角色。


所以这个部分其实如果我们去看三国的时候,我们看到三国的每一个人身上的这种这种有趣的这个矛盾性,大概第一次建立人的风范是在春秋战国,《史记》总结了最早的人的故事,所以我们今天看中国的文学史,这些东西什么屈远哪,或者是荆轲这种全部是《史记》留下来的。那第二次就是三国,凡是一个时代可以创造出人的个性,这个时代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包括连续剧大家还在看三国,是因为这些人这么有趣。


刘备身上的复杂性就是他的那种动不动就哭,可是他其实好多的心机,你看借一个荆州可以不还的,那也可以说话以后马上自己就忘掉,然后就不承认了,其实完全一样。可是好像我们对刘备非常的原谅,非常的同情,因为他老哭,你一看他哭你就不知道怎么办,然后你就同情他,我很少看到一个帝王这么爱哭的,就刘备,你看到三国,你看几,隔几行他就又哭了,隔几行又哭了,然后他一哭旁边人都完蛋。


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有趣的一个复杂的东西,甚至像最有趣的人物是孔明,孔明那种一出来那种,他是卧龙冈上面一个隐士,但隐士,什么叫隐士?就是对天下根本一点兴趣都没有,你们去选你们的总统,他根本就退下来了,然后觉得这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可是完全没有兴趣,所以刘备三次去拜访他,然后最后出来了,你要讲心机,这也是一个最大的心机。


后来很多人都在讲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之类,其实在讲这种问题是说其实是一个终南捷径。这个意思说如果你想做官,最好的方法先去隐居,到钟南山去隐居,因为皇帝已经习惯于去找隐士来做官了,所以大家就先下隐,然后再被找出来,所以叫做终南捷径。所以这里面其实非常有趣,就是在舞台上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简直是最美的,最让人喜欢的人,因为他永远什么东西都不争,可是他所有东西都争到了,所有东西争到那,我觉得天下最了不起的一个计就是空城计,这个城市空的,可是他就是成功了,他就是在那边弹琴,说你那个司马懿百万大军在前面,他就在弹他的琴,然后说我城里面没有人呢,我没有兵,然后前面就是两个打扫的,那我束手就俘。


可是司马懿就是不敢进来,因为他不相信人可以可以到,安静到这个样子,那个琴声当中竟然这么安静,那司马懿是心机这么多的人,这么猜疑的人,是从曹操这个系统出来的,这么多疑的,所以就在听,努力的听他的琴有没有发抖,如果有发抖就表示说里面是空城,那个琴这么安静,弹的这么安静,所以就是不敢进去,这是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计谋空城计,可这个计谋有一部分你在想说会不会是因为诸葛亮觉得他真的去进来了也就算了,因为大家都在玩嘛,人生如戏,人生真的如戏。所以因为完全就在像下棋一样,不把它当成把国家大势像下棋一样下的时候,他的手指就是安静的。


所以我每次读到那段就觉得真是有趣,这种这个时代里面人跟人的斗志跟斗计谋,可是那个计谋其实他不并不一定完全知道结局,就是试一下看,可试一下看一定要很真,对不对?你就是演戏,你要很真的去演呐。那诸葛亮演了一个很真的戏,曹操也演了很真的戏,每个人都演了很真的戏。那我们喜欢张飞,因为张飞是彻底不会演戏的人,所以他就更真,他就是他那个样子。可三国的有趣是这个性都完成了,每个人有自己完成的个性。如果我们要在三国,一定说我喜欢谁,不喜欢谁,你就很难读三国。


那三国其实展开了一个生命的现象跟状态,那尤其是用这个方法,比如等到明天礼拜一去上班的时候,后天礼拜一去看,上班的时候去看,唉,所以同时就是这一台戏你就更好玩了,你就觉得有趣。我的意思说,在那个进退之间,你会发现文学跟现实其实是搭配在一起。我常常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最辛苦的时候做习主任时候要开很多的会,开得很烦很烦,因为同样的事情要讲好多次。然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用红楼梦的方法看所有的身边的人,而忽然觉得好有趣,因为你就发现那个好的小说的厉害在于每个人都在里面,全部都在里面,然后你开始爱每一个人,真心的爱每一个人,因为你就知道他就这个性,你也不可能让他改变,那他有他的语言,他一定有他的语言,那薛宝钗一定是大大方方,那林黛玉一定是哭哭啼啼,那他一定有他的个性在里面。


所以这里面我们看到文学的重要是说他提供了一个美的欣赏的角度,所以文学不是结论,文学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在阅读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对它是下结论的。说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远离文学的一种问题,其实是说我们通过了文学上的曹操,其实我们了解了自己,了解了身边很多的人,然后你开始有一个角度是欣赏的角度,这是刚才跟提大家提到我觉得台湾急切要建立的是教育里的欣赏的角度,不是答案的部分,不是非题跟选择题。


一朵花带孩子去看,一个月圆的晚上带她去看,她在生命里的记忆,其实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永远会对她发生影响的东西。她会因为你带她看过春天的花,开过冬天的枯叶,有一天她会欣赏像春天的花的生命,也会像欣赏像枯叶的生命,她都会欣赏好,其实是一个生命的欣赏角度。那个部分我觉得这么多年其实讲美术史、讲文学史,我真的要讲的是这个东西,就是说对生命的一个欣赏的态度,这个东西非常非常难。可是我在法国读书的时候非常感谢他们的教育里有欣赏的这个部分,他们很多的课是带孩子们去接触自然,接触一块石头,然后去谈石头美还是花美。其实我们以前也有,我们的宋朝以前都有这样的文化,那石头的美是花不能替代的,花的美是石头不能替代。所以有一天他知道他的生命在石头的状态跟花的状态都可以是好的,他也知道他身边的朋友在石头的状态,花的状态都可以是好的。


会不会讲太复杂了?可是我觉得这个欣赏是我真正想讲的,因为我觉得我们今天很容易在曹操的身上说我喜欢他或我不喜欢他。可是其实从中学时代读三国演义读到后来我爸爸不准我读,因为学校功课搞得一塌糊涂,后来我比较大了,我就跟他讲说,其实功课很好时候是一种好,功课不好说也是一种好。那我觉得他很有趣,他打开了一个,打开了我最早的世界就是其实是着迷于这些人这么有趣,这么多不同的人,这么多不同的生命的状态。


其实你会觉得每一个人是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真的是不能够取代的,无法取代的部分。因为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讲,如果我们已经知道生命是一个人生几何,这样的一个状态,如果他只有一次,他有一个完成自我的方式,而完成自我的方式绝对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无法取代,所以就没有输赢了。


我们在狭窄的角度,曹丕赢了,因为做了皇帝。曹植输了,因为没有做皇帝,可是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人生,非常狭窄的人生,我们说曹丕娶到了这个福飞,这个贞后,他赢了。曹植没有娶到贞后,所以他输了。可是我们看到《洛神赋》,一部《洛神赋》是因为一个生命里面对那个爱的执着,他真的失恋了吗?还是他真的失去了这个女人吗?其实你会发现在另外一个欣赏的角度里,他比取得这个取到这个女子的人可能更得到了。所以这是我要讲的欣赏的角度,就生命里面有一个更扩大的东西,是可以用欣赏去完成的,用欣赏去完成比较狭窄的说法会说这样不是很阿 q 吗?你没有得到,你还欣赏,可是人生的确是在这个部分里面,就是有一个部分我没有,可是我可以羡慕,我可以嫉妒,那嫉妒跟羡慕都可以说我没有,可是我很向往。把嫉妒转成羡慕,大概就是一个美学的态度了,变成一个美学的态度。


有时候我常常跟朋友讲的一句话是说,有一天早上我在肯定早上游泳,但二月还可以游泳,已经够快乐了,然后游完泳,我忽然碰到一个朋友,他说,唉,我要去那个临边吃海鲜,你要不要跟我去?我说好,然后我们就中午就在那边吃了海鲜,然后他就带我到小港机场,然后上了飞机以后就赶回台北,晚上我就看到顾征秋,那时候六年演一次戏,就看到他的戏,然后晚上我在躺在床上就在想说,唉,我真是羡慕自己这样,其实那个羡慕很奇怪,就是这样的一天,可是也许这样一天你讲给另外一个人听,他觉得是无聊,他觉得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可对我来说我觉得好快乐,这这样的一个一天,这样的一个丰富的一天。


所以我今天提到的欣赏是说,也许我们今天会注意,在魏晋时代,是这个文化里面第一次开始有了一个对生命的欣赏的态度,欣赏的角度跟欣赏的态度。所有在这边征战的三国的英雄,他们是敌人,可是他们彼此也是知己,他们也彼此欣赏。我相信诸葛亮欣赏司马懿,司马懿也欣赏诸葛亮,所以在那个城头上的对话,最后司马懿还是做了皇帝了,篡汉了,那可是空城计,这一场戏当中他好像又输了,所以输赢之间其实是一个有趣的一个状态,其实是在一个戏剧还没有完的,还没有结局之前的一个战士的状态。可是暂时的状态里看到结局是什么?结局是忧思难忘,其实所有的结局都一样,这些人的结局都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觉得那个虚无感并没有什么不好。所以我们现在常常有时候在文学跟美学里提到的虚无,提到虚无这个字,俄国在 19 世纪有一个流派叫做虚无主义,图格涅夫的这个小说我们都称为虚无主义的,那这个虚无主义并不是我们在世俗里讲的虚无,我们在世俗里讲的虚无,说这个人什么事都不做,我们叫做虚无。可在美学上讲的虚无是说他认识到生命的一个本质的状态,认识到本质的状态以后,它并不影响到它生命的积极性。比如说这个时候已经翻译成汉文的很重要的经佛经出来了。


佛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是大家常常讲的一句话。可是我们在座所有的朋友大概都读过很多次波罗密多心经,我们都知道他讲的并不是色即是空,他是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常常现在学生跟我提到说设计是空的时候,我会问他说那空即是色是什么?如果设计是空是说眼睛看到的叫做色,耳朵听到的叫做声、色、声香,鼻子闻到的叫做香,舌头尝到的叫做胃,皮肤感觉到的触,色、声、香、味、触。所以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世界都是空的。


佛经讲告诉你说它本质上有一天它都不会存在,因为物质的东西在循环的规则叫做这个城驻坏空,它会形成,它会注会存在,它会坏,它会空,“成住坏空”,所以它会讲色即是空。可是它又讲空即是色,是说你既然认识到生命本质是空的,最后都没有,那现在它都是存在的。所以你现在眼睛看到了,你现在耳朵听到的,你现在鼻子闻到的,嘴巴里面感觉到的胃跟身体感觉到的触,这个空,即使是你要从虚无当中去,更能够感觉到现在的这些感官是重要的,那各位会不会觉得它是矛盾,不是刚好是曹操的美学吗?一部分是色即是空,感觉到忧思难忘,可是有一部分是,这么天下归心就是空即是色,它其实是两个东西,因为原来的儒家的生命系统,儒家生命哲学是比较单一的,是比较一元化的东西。可是佛教的东西是非常二元的,因为佛教里面从印度教的系统出来,善跟恶并不是我们在儒家讲的好跟坏其实是两个力量。


我不知道大家去巴厘岛有没有看他们的戏?他的恶神跟善神都是神,就他认为善是一个力量,恶也是一个力量,那个恶并没有坏的意思,它就是比如说一个创造的力量跟一个破坏的力量,如果没有破坏也不会有创造,所以它很特别,它的那个整个的那个在印度原始宗教的法神的这种,它其实在讲创造跟破坏。


那这个部分儒家比较没有,因为儒家最后只看到创造的时候,他比较压抑了破坏。可是老庄有,老子的哲学跟易经的哲学都有,因为两个阴跟阳并没有好坏的意思,是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在三国以后,佛教思想起来跟老庄思想起来代替了儒家,使得人性有了一个多样的解放。


那如果你只有儒家的东西,你看电影一定会很关心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如果你是从佛教的角度跟,那我现在讲原始佛教,其实现在佛教完全儒家化,完全儒家化,甚至比儒家还要儒家,所以也更关心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个问题。可是原始的佛教绝对不是,我觉得佛教的经典在整个我们的文化里,其实很多已经被我们完全如家化了,完全会如家化。所以我们讲到的这个东西,比如说我们今天在佛教里面都常常喜欢捐款布施,我们觉得是一个功德。大家不要忘记达摩在建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说我三次舍身同泰寺,就是这个时间,我三次,我做皇帝的,我三次去到庙里剃度做了和尚,三次舍身同泰寺,然后我捐了多少的庙宇出来,功德多么大?达摩说无有功德,说没有功德,这个是真正的原始佛教,因为原始佛教的意思说本来就是空的,你要什么功德,你要什么功德。


所以其实大家了解到今天台湾的佛教其实非常儒家化了,非常儒家化,所以反而在曹操的诗里,我们看到最早佛教传进来的那个空的概念,那种虚无的、忧伤的、空的、生命,本质的虚无的概念,其实是进来了,真的完全进来了,而进来以后他又跟儒家的东西混合,产生了一个多重的矛盾。所以我也相信任何一个生命其实是一个思潮的激荡的效果。


就像我们的身上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今天我们身上都有基督教的东西,希腊的东西不是,跟你是不是基督徒无关,可是因为那个文化已经进来了,它就会产生了。比如说耶稣定在十字架上,你都看过这个图像,那某一种赎罪的牺牲的概念,你就会在身上反产生。所以我们用这个角度来了解一下,当时曹操在写这个诗的背景跟背后是一座一座的庙宇,在开始新建的时代,一步一步的佛经被翻译出来的时代,所以它对整个中国的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冲击性。那个对生命本质的那个虚无感,其实构成了一个很重大的诗人、写诗画家画文人、写书法的一个来源。王羲之本身也是虚无的,他的那种在天下大乱丧乱之奇的那个时代写出来的那种文字,其实里面有一种悲剧性,有一种很强的悲剧性,可这个悲剧性绝对不是不好,绝对是不是不好。我相反的,我觉得儒家的东西会有一个如果只有儒家的文化会有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就是它永远把你人界定在现实里面,作为一个成功的角色。所以他好像没有个人就是一个相信君臣父子的世界。


有没有感觉有一部分的你其实很想背叛那个君臣夫妇之子?其实我们有一个要相信部分,我,比如说我要做一个孝顺于父母、忠于族群的这个角色,可是我又有一个想要背离的角色。其实人的信仰跟背离其实是两个同样大的力量,就是以真实的现况来讲,那佛教碰到了这个问题,就是也许越要背离的力量,越去参加信仰的力量的时候,他的那个平衡会拉出来。所以这个在魏晋的时期,这些人他都有这个特性,他从自己的生命的这个角度去思考。比如说陶渊明为什么写归去来辞去做官,可是又想退隐?其实是两个我出现的斗争。


我们看到这些人其实都做过官的,陶渊明绝对做过官,不做过官他不会写归去来辞,对不对?那所以我们今天可能误解了陶渊明,认为他就是天生隐士,绝对不是,他是混在政治里混得很深的人,他才对于归隐这个事情有这么大的向往。所以我们注意一下,谁在读桃花源记,谁在读归去来辞,全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全是这些做官做的不快乐的人。所以每天跟自己说归去来辞,田园将芜,胡不归。可是你注意一下,真的回去的没几个,一路就是往上跑向去了,所以我常常跟别人开玩笑,你看看谁在写这些,等一下,你看看赵孟福,在写洛神赋,赵孟福是做到一品官的魏国公,可是很奇怪,他有另外一个世界,他写归去来辞,他一生最喜欢的人是陶渊明,因为那个世界非常遗憾。


我的意思是他赢了现世,赢了政治,可他输了美学,所以他要弥补那个部分,所以很多人我想用这个角度来讲,就意思是说凡是能够把自然隐修隐士跟心灵的美学的最好的人,常常其实是在政治里混得最深的这些人,因为他才懂真正隐士他就隐了,他也不要去写东西了,因为他已经行为完成。


那苏东坡也是可以了解吗?苏东坡从来没有隐居过,他只是一直被下放而已,可是下放时候还是有做官的,所以他下放复出,他是下放复出中国历史上破记录的人,所以他对退隐的那个向往特别高,因为就想有一天不要再玩这个东西,可不可以?可是到死他 66 岁去世,还在玩呢,他还很高兴,说,唉,从海南岛又被召回了,可是他每一次被下放的时候,他就觉得我最后一次,我再也不要去那个召回了,可是他最后又被召回,就死在路上,死在回京的路上,所以那时候还是蛮高兴,说,唉,又要做官了,又要可以复出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东西构成了中国文人世界一个非常奇特的纠缠。


所以如果我们用这个来解释曹操的话,曹操自己本身身上就在下放跟付出,这样可以了解吗?就是这种人都很懂得什么叫做下野进出来跟下野,他自己很懂得怎么去玩的,那自己本身就分裂成两个部分,所以该退的时候退,该进的时候进,然后在那个进退之间像玩游戏一样在玩,所以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我想这是一个精彩的时代。那刚才提到说精彩的时代是文学跟美术好,一定从人的解放开始,一定从人的解解解放开始。


那顺便提醒大家, 12 4 号要到台湾来展览的这 81 章画里面有 12 个画家,很多是我们过去很不熟的,我们称为巴黎画派的。其实那天在整理他们的作品时候,你就感觉到罗兰桑莫迪格里、安妮尤特里罗苏汀就是巴黎之所以成形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世纪初的巴黎花派,比卡索马蒂斯这人都去,是因为他给人一个解放的可能。


那个知道 Coco Chanel 吗?设计、帽子设计、服装设计,你们那个 Chanel five number five,那个香水,就他设计的巴黎有名的服装设计是香奈儿那个名牌,然后这次你们会看到他的画像来,那当时有一个女画家叫罗兰桑,罗兰桑的父亲是一个贵族后遗,然后可是跟外面的女人生的,所以是私生女,一直不能被承认,可他自己觉得自己是贵族,这样画很美很美的画。


那香奈儿是一个乡下女孩子,可是可能从这个什么澎湖啊什么跑到台北开始打天下,然后二十几岁就成名了。他刚开始就设计帽子,那巴黎刚好那时候讲究fashion,流行时装,哗一下就发了大财,后来她就发明时装,那她发明的时装那个时候是蓝的,白的有那个滚,比如白色的套装,滚蓝边那种衣服这样,然后剪短短的头发,强调女性要很中性化,很知性化,就是女性过去都很娇的靠在男人身上,那现在女性要可以出来自己做职业妇女了,所以都流行那种套装式。所以它的成名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女性要解放的一个过程。


然后成名以后他就找罗兰山用罗兰斯有名的画家说你帮我画一张像,就罗兰山就帮他画了一张像,那个像美得不得了,就是小鸟飞下来,又有小鹿抱在怀里,很娇媚的样子,就像那样就气得不得了,说我不要这样的像,就把它退回了,所以两个人就吵架。那个罗拉来桑就跟人家讲说他虽然现在很有名,是一个时装界的大牌,名牌,可是毕竟是一个乡下来的小女人,我们就看到这种很好玩,就是当时他们的这种,可是我要讲这个故事的意思说,其实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时代是因为人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个性跟角色。那今天我们看到这张画时候,你会觉得香奈儿有它的地位,罗兰山有他的地位其实并不冲突,并不因为他们吵架跟这个话被退货,哪一个人是好,哪一个人是不好,这两个人各有各的角色,因为罗兰桑非常强调女人就是很骄的,女人就应该被宠爱的。那香奈儿就觉得女人应该要有自己的独立性,要有自己的思考力,其实它就是不同,它是一种在时代转换过程里面的这种不同性,而这种不同的对话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精彩,所以三国的精彩是对话特别多,各种不同生命的经验,全部在三国产生了有趣的这种对话的这种关系,所以产生了很迷人的这种力量。


比如说我们看到周瑜那个角色每次要被弃,你不知道为什么说这个人这么容易被弃,然后恐诸葛亮就知道他很容易生气,就每次就这样去气他,然后最后真的就气死掉了。可是真是漂亮啊。那个周瑜,然后就看到吕布这种角色,然后你看看台湾的庙宇上全是三国的故事,吕布、貂蝉、董卓它就是一台戏,我们现在叫做凤仪亭的这个戏,就是还在演这一台戏,那这台戏当中有少年的美,少年的性的贪婪,有貂蝉的这种啊美而忧愁的感觉,有董卓的那种权力的贪欲的这种过程,它其实是一台戏,所以我刚才的意思说,如果在这里一开始就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个戏你就不要看了。


可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好人坏人的观念,你会觉得董卓他怎么去完成,他自己吕布怎么完成,貂蝉怎么完成,它其实是历史上一些不可替代的符号,然后你也会发现我们的身上都可能有他们的东西,我们都有这种向往,也有这样的一个状态,那每个人看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吕布,那么漂亮,白衣服一个刀剑耍出来,那或者是貂蝉,没有人会觉得是董卓。


可是我们看看我们社会上电视一出来好多董卓,所以其实很好玩,你就会觉得戏剧最有趣的就是你会发现说就不会用好坏去看他吗?看他们在理法院开会的时候觉得这么多董卓在开会,你就觉得很好玩噢,我想这个是我刚刚讲唯美跟欣赏会使一个生命的态度转换成非常非常有趣的一个一,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进入过程。那这个是只有三国提供给我们的,因为在汉的时候我们大概都还没有这种可能。




精选用户评论
  • 美滋滋小太阳

    但是我记得之前听过,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面才有的,历史上是没有的

其他用户评论
  • 不想997

    这个欣赏的角度,说明白了

  • 听友504501989

    怎么突然听不了了啊,我们

  • 会行走哒花儿

    喜欢您的观点,修正一下哦,是阿guì

  • 13392923jvs

  • DUyP

    插曲好听,与内容十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