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谏太宗十思疏》:修身积德是根本(二)

【古人智慧】《谏太宗十思疏》:修身积德是根本(二)

00:00
14:10

第七十二课

谏太宗十思疏:修身积德是根本


大家好,我是邵鑫。欢迎来到《古文观止》,我们继续来讲《谏太宗十思疏》。

那么这是魏征讲的第一句话,然后继续他就开始延伸发挥。“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那这个地方他是反过来又讲了一遍,刚才那是正着讲。就说如果你想要让这个树长得高,你的根必须得深;想要让水流得远,你的泉眼必须得深,水必须得多。想要让国家长治久安,你的这个德行必须得深厚。

反过来是怎么说呢?反过来就是如果你的泉源不深,你就想要让它流得远;你的根不牢固就想让它长得高;你的国家不积德,还想让国家安定,这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其实就是一个劝谏的态度。因为很明显,我在前面的背景里面已经跟大家说了,这个时候唐太宗已经有些懈怠了,所以魏征正着说完之后再反着说

但是反着说怎么劝谏能够让这个皇帝觉得听得进去,觉得你不是盲目地仅仅在指责他、批评他?魏征就用了一个很厉害的手法,这个手法叫作将心比心。就是说这种事我这么笨的人都知道,更何况是您?我相信您一定知道!这种手法就很重要,这个时候你去劝老板的时候,你怎么劝?你不要在他面前让他感觉到你对他颐指气使,然后你把自己抬得特高,把他踩在脚下。这其实一般人都是很难接受的。

包括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我说魏征这么一个爱提意见的人,怎么能够做到竟然得到唐太宗的欢心?除了说唐太宗是明君之外,魏征的劝谏手法很重要。就是魏征虽然给唐太宗提了很多意见,但是唐太宗一点都没觉得自己面子上过不去。魏征就说我这样的人都知道不行,更何况是“明哲乎”?“明哲”就已经把这个唐太宗捧得很高了。就是您这么聪明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我相信您一定知道这个道理。

后边就讲“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然后魏征就说,作为一个君主,你现在地位如此之高,肩膀上的责任如此之重,那么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八个字恰恰就是魏征点出来的唐太宗做得不够的地方。第一个不够的地方叫居安但是应该思危,唐太宗没有做到。现在国家安定了,但是你要想着如果有一天出问题了,你该怎么办?不能说今天安定了所以我们就松懈了,我们就懈怠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叫“戒奢以俭”。“戒奢以俭”就是说你不要去过那种奢华的、讲排场的生活,仍然应该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两件事情其实恰恰就是唐太宗在前面做得不够的地方。

魏征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如果你没有想到这两条,那么这也像什么呢?也像把树根砍了,你却还指望着树能长得茂盛;把这个泉水的源头给堵了;你还觉得这个泉水能够流得长远。这种事是很危险的。所以这是魏征一上来很委婉地点出了唐太宗目前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居安但是没有思危;第二个是没有戒奢,没有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那么讲完这个之后,他就开始讲到了作为君主应该怎么做?作为君主要警惕哪些事情?魏征就说了“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你看魏征在劝唐太宗的时候,他没有直接针对唐太宗本人去讲。他讲的是什么呢?他讲的是坐在你这个位置上的人容易犯什么错误。

这是一种很厉害的劝说方式。因为这个方式就让别人觉得,你是对事不对人。我们平时经常讲,我们跟别人聊天、处理事情叫对事不对人。什么叫对事不对人?不是说我不针对你,而是说针对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

那这个魏征在劝唐太宗的时候,他没有说,君主,你哪个地方做得不够好。而是他说,坐在君主这个位置上的人容易有一个情况。你看这就不是针对你个人了,这是针对整个的事情。什么情况呢?叫作“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擅长开始的时候做得好的人特别多,最后还能够坚持到终局有个好结果的人太少了。

魏征说我们看历史就知道了,历史上这些君主刚刚开始登上这个皇位的时候,大家都满腔热血、一腔抱负,觉得自己要做历史上的明君,励精图治。但是往往都是三分钟热度,过了几年可能就没这个精气神了,就开始觉得,哎呀休息休息吧,弄得挺好的了。

尤其是你一开始励精图治,可能真的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一旦有了效果又会出个什么事呢?就是旁边的人也会过来恭维你、奉承你,这些都是可能麻痹你的意志的事情。所以魏征说叫“善始者实繁”,擅长开始的,搞开局好的人太多了,但是终局好的人太少了。

那由这个事实,魏征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叫作“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就是这个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背后的道理难道是说所有的事情开始就简单,最后就困难?那我们打天下的时候,就是打天下的时候简单,守天下的时候就困难?就是仅仅这么一个道理吗?为什么守的时候反而难呢?背后的道理到底在哪里?

然后魏征就揭示了这个道理,叫作“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他说当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有很多困难的,越是有困难的时候,你越是容易重视,越是容易励精图治,你越容易竭诚待下。就是你对待你的底下的人是诚心诚意的。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甚至在孩子们的学习当中,其实就是这个样子。他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特别重视这件事。他觉得,哎呀,我一定要努力。学生就是觉得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你看这个每一个小孩,基本上在一年级的时候,刚上学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将来是个人物。但是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松懈了。这是一个。

第二个是在工作当中大家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有些人一走上领导岗位就觉得,我一定将来要当一个好的领导。我一定要对下属特别好,怎么怎么样……但是时间一久,当你的生活条件好了,当你的话语权多了,当你没有那么提劲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叫作“纵情傲物”。

什么叫纵情呢?就是放纵自己的情感、心理。这个其实是一个人性问题。因为人天生就是容易趋向于懒惰那个方面的。这不是说你天生是个懒人,他天生是个勤快人。不是的!你看那些勤快的人,他只是能够克服人的懒惰的天性。懒惰是人的天性。人都喜欢让自己舒服一点,这是动物性。

所以魏征说在困难的时候,大家往往能够提起精神来、打起精神来,对自己的下属特别好,而且能够听得进去意见。但是一旦得志了,一旦条件好了就开始放纵自己的这个内心了。这个时候往往就开始对别人不好,而且有些意见就听不进去了。

所以大家明白,这些话在讲什么?他在讲唐太宗,你要多去听大家的意见。我们上一次讲《出师表》的时候,我其实跟大家提到过,就是你去看这个臣子劝谏帝王的话一定要反着看。什么叫反着看呢?就是他说你要居安思危,这句话只要一说出来,反面就证明此时这个帝王并没有居安思危,他已经忘记了危是什么了。一旦劝谏你说,你要戒奢以俭,这句话只要一说出来,就证明当时的帝王一定是讲排场,过得很奢华的。

诸葛亮劝这个刘禅的时候,劝后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说,哎呀,你不要“引喻失义”,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堵住大家劝你的口。就证明其实当时的刘禅已经听不进去大家的意见了。所以我们去看这种臣子给帝王写的东西,一定要能够从反面去理解。就是臣子说这句话必然不是空穴来风的,是有原因的。

后面就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说如果我们竭诚以待下,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那么哪怕是不同国家的人,我们都可以像一家人一样。但是如果你傲物,你心里很自傲,你觉得谁都不如你,谁的意见你都听不进去,哪怕是亲骨肉也会像陌生人一样。

这个我们其实在历史上看到过特别多鲜明的例子。比如说竭诚以待下的人,像刘邦这样的人;然后纵情以傲物的人,像项羽这样的人,真的是“骨肉为行路”。就是刘邦跟项羽两个人身上,这个事特别明显。比如说对一个人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个人是谁呢?就是《鸿门宴》里边的这个项伯。项伯按理说是项羽的叔叔,他跟项羽是有血缘关系的,这不能叫骨肉,但也差不多了。按理说他应该是项羽的人,但是项羽对别人就是瞧不上的,他就觉得我很厉害,你们谁都不如我,所以他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但是刘邦对别人就是竭诚以待下。项伯本来是去给这个张良报信,因为他跟张良的私交很好,结果在报信的时候,张良说我告诉一下刘邦,刘邦一听立刻把项伯叫进来,又给他敬酒又说好话,两个人就聊得非常好,最后还直接结成儿女亲家。所以最后这个项伯直接就是变成了刘邦的人。

在《鸿门宴》里边你会发现,在这个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是出来拿着自己的命帮刘邦挡剑的。按理说刘邦跟项伯一点什么亲戚关系都没有,但是最后为什么项伯会投靠刘邦而背弃项羽?就是因为两个人的态度完全不同,刘邦是竭诚,但是项羽是傲物。

所以在这里面,这个魏征就讲,他说,竭诚,你就能够团结所有的人;傲物,所有人都会离你而去。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那有人就说,那谁要是敢背叛我,谁要是敢不拥戴我,我就用严刑峻法伺候,我来个恐怖统治,看他敢不敢(背叛)。

那对这种的做法魏征的态度是什么呢?是你可以管住他的身,你管不住他的心。就像《三国演义》里面的,叫“身在曹营但心在汉”。就你看上去,别人表面上对你恭恭敬敬,害怕你。实际上大家心里边都不服气。

我们这个在历史上也是有经验的,就比如大家知道著名的那个故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周厉王可以说,谁要是敢讲我一句坏话,我直接就拉过来砍掉。结果没有人敢讲他的坏话,但是大家路人相互见了面之后的表现是什么?是侧目而视。就大家都眼神交流一下,就你懂的。就是都在内心抱怨但是不说话。最后终于有一天这个国人直接暴动,就把这个人给推翻了。

所以别人的心你是堵不住的,只有一种方法就是靠德。所以我们讲的什么叫“德”呢?“德”就是让所有的人心向着你,这就叫“德”。

好,这节课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节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