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谏太宗十思疏》:修身积德是根本(一)

【古人智慧】《谏太宗十思疏》:修身积德是根本(一)

00:00
14:37

七十一

《谏太宗十思疏》修身积德是根本(一)

篇目简介

本文是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逐渐骄奢忘本。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进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

篇目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完整讲稿

大家好,欢迎来到《古文观止》的课程,我是邵鑫。

今天我们一起来讲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作《谏太宗十思疏》。这个题目大家应该比较陌生,但是其实这篇文章里面的两个人你们应该非常熟悉,一个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还有一位就是李世民称他为“镜子”的人,历史上的名臣魏征

魏征是以擅长进谏著称的,这个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件事。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都喜欢听人说好话,不太喜欢听人说坏话。哪怕你像孔子这么有德行的人,孔子都说“六十而耳顺”,就是他修炼到了六十岁,才能够在听别人意见的时候,一点反感都没有,就没有不爱听的话。但是,这是孔子六十岁的境界。

那一般人来讲的话,肯定有一些话说进去我们是不爱听的。那一般人如果说不爱听,有些时候也得忍着听,或者有些时候是表面上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不用理它就完了。

但是对于皇帝来讲,这个事就很麻烦,因为皇帝手上是有生杀大权的。如果一个皇帝,你把他惹毛了,他可能随时就把你干掉,所以其实给皇帝进谏这个事很不好干。你不讲实话,可能将来留下骂名;你讲实话,可能当时被皇帝干掉。所以一个正臣一个真正能够给皇帝进谏忠言的人还能够受到皇帝的喜欢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那魏征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在历史上,魏征多次直接戳中唐太宗的痛点,不说骂他吧,但是已经戳得很痛了。但是唐太宗仍然非常喜欢魏征,而且经常把魏征的一些话摆在自己的案头来提醒自己。这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唐太宗自己是一个明君,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魏征确实很有自己的劝谏的艺术。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也是魏征在历史上留下的非常著名的一篇劝谏的文章。

那这篇文章叫《谏太宗十思疏》,这个“谏”就是表示劝谏的意思,那这个“太宗”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十思”是说魏征要劝唐太宗仔细地思考十件事情。仔细去想十个点,所以其实是一大堆意见。这个“疏”是这个文章的体例,就代表我这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信,写给皇帝的一个奏章。所以简单来讲《谏太宗十思疏》就是魏征劝唐太宗要仔细地想十件事情这样的一张奏章

那这个奏章其实并不是在魏征活着的时候就有了这个名字的。因为那个时候其实大家不知道李世民叫唐太宗,太宗是他后来死后才会叫太宗的。所以这个名字其实也是后来的人给他加上去,在当时就只是魏征写给了唐太宗这么一封奏表。所以,我们读这个文章的时候,我们其实应该回到当时的那个时代里边。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魏征在当时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去给唐太宗写信。

这个文章其实写在太宗贞观十一年的时候,唐太宗那个时候把国家治理得特别好,叫作“贞观之治”。唐太宗登基十一年的时候,魏征写了这封信。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因为在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唐太宗其实还是非常谨慎的,励精图治。但是时间一长,这个国家治理得一好,这个人有时候就有点懈怠,而且容易有很多人过来趁机拍马屁。所以这个唐太宗其实就有点开始居安但是不思危的意思。

所以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唐太宗有一次就发动大臣们讨论过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魏征后来也参与了讨论,是什么?就是说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业难?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尤其是去治理天下、治理国家,到底是在开创期更难,还是后来这个天下已经打下来了,我们只要守住就行了?这两个事到底哪个难?大家的意见就不一样。

当时有一个名臣叫房玄龄,他的意见就是创业打天下是最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打天下的时候条件很艰苦,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说越是天下大乱的时候,越容易豪杰并起,大家看《三国演义》就知道了。就那么两年,结果出来那么多厉害的人,乱世出英雄。所以说能够在乱世当中真正地赢到最后,笑到最后,房玄龄说这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这很难的。你后来治理的这个难度,比当年打天下的难度,这简直低太多了,这是房玄龄的意见。

但是魏征的意见就不一样,魏征觉得守天下难。为什么守天下难呢?也是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你当年打天下的时候,天下已经乱了,老百姓的心就是不向着当年的那些统治者的,这个时候你只要起来起义,老百姓的心经常是向着你的,你得了民心,你就更容易,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打天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容易,所以会特别谨慎、小心,但是已经有了天下之后,天下你自己说了算,你想干嘛就干嘛了,这个时候你就非常容易骄傲和放纵。所以魏征认为守天下难。

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个之后,你们觉得打天下难还是守天下难,反正这是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到了第二年,魏征就接着又给唐太宗李世民写了这封信,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个《谏太宗十思疏》。所以其实这两件事情,我们了解了之后就会知道,魏征写这个作品的背景,是唐太宗已经有点懈怠了,已经有点想要过奢华的生活了。而且包括在当时,有些话他其实已经听不太进去了,所以魏征写下了这么一封信。

那他写这封信的效果怎么样呢?效果非常好。好到什么地步呢?首先唐太宗读完之后,非常震撼和感动,他觉得魏征真的是一心为朕着想,而且觉得魏征说得特别正确,他就给魏征回信,表扬魏征说你说得太对了。而且他把这封信放在自己的案头,相当于把它当座右铭。这封信是被唐太宗当座右铭的这样一封信,就写得非常了不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仔细地读一读,看看魏征到底怎么去劝唐太宗李世民?

首先魏征一开篇其实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他用了一个大家比较好接受的方法,这个方法其实我们今天写议论文或者要去劝别人的时候,是非常好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你去做一个类比。就比如说魏征其实特别想告诉唐太宗李世民的是,你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如果想要你的国家安定,一定要去修德行,一定要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我们一上来就抛出这么一个观点,你就感觉头有点大,就是这人一上来第一句就开始说你,就开始给你输出观点,我们一般人其实挺难接受的。

那怎么能够让别人比较平滑地接受呢就是用一些类比先用一些大家比较熟知而且比较好接受的生活化的自然化的这样一些例子就比如说我今天要劝你,我说你不能因为这个事有危险你就不干呐,我如果直接上来就这么说,你会感觉到好像一上来就被我批评了。但是如果我们这么讲,我们说:哎,你知道吗?其实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得到启发,比如说吃饭会噎到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可能噎到就不吃饭了。同样的道理,如果做一件事有危险的时候,咱们也不能因为有危险,就简单地说不干了。这个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你是从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出发的。

那魏征在劝李世民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他一上来没有直接说作为君王,你要修德行。魏征是怎么说的呢?他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他先说了这两句。这两句你发现都是很生活化的、很日常化的这样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说如果想要一棵树长得高,一定要怎么样呢?这个根一定要牢固,要扎得深。你根都不深,你这个树是不可能长高的。我们后来还有一句话叫“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家今天可能对于树,很多人生活在城市里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你看我们的楼,楼想要盖得高,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地基打得深。如果你的地基不深,你光想说我就盲目地往上盖,且不说你能不能盖上去,就算你有一天真的盖上去了,楼也很容易倒塌,很容易变成危房,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所以魏征一上来,先拿着这个生活化的道理讲,他说我们要知道一棵树想要长得高,最重要的是它的根要足够牢固,足够深。同样地,如果我们想要水流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不是让这个水拼命地流,最重要的是这个源头有足够多、足够深的水,这就叫作“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让泉水流得远,一定是这个泉水的源头是非常深的,水是足够多的。

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魏征的这两句话,就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在《论语》当中也曾经提到过。《论语》的《学而》篇的第二章,讲了有子(有若)的一句话。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真正的君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根本出发去做那件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事情

我们经常说做一件事情,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做?我们把这个正确的方法看成是一条路,就是古人讲的叫“道”,“道”就是路的意思。你到底走哪条路?什么样的路是对的?那有若就说,其实只要你把本立住了这条路自己就出来了你只要去做好那个最重要的事情这条路自己就产生了这是一个儒家的很重要的观点。

比如说,我们今天大家都有自己想做成的事,有人想要当官,有人想要发财,有人想要求学问,有人想要谋幸福。那你到底怎么做呢?有人想要升职加薪,到底怎么做呢?在公司里面,我怎么做就能升职加薪,我是不是每天拍老板马屁,就可以升职加薪?其实不是的。你要明白,最重要的是你为这个公司创造了价值,就是为什么这公司会用你,因为你有价值。所以你创造价值这件事情就是你在这个公司能够升职加薪的根本你只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了你的职位你的薪自己就来了如果你没有做好,你去想些别的,你就像是那个根没有扎深的树,你拼命地想要往高里长,且不说你能不能长上去,哪怕你真的有一天通过歪门邪道长上去了,还是会倒下来的。

所以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务本思想。那一上来,魏征就用了这个思想来劝李世民,他说做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去抓那个最根本的东西,要不然千头万绪,你眉毛胡子一把抓,你的精力就这么多,你是做不好事的。那同样的道理,除了自然界当中的树,这个泉水我们如果放在唐太宗的这个角度上来看,他现在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叫“思国之安”,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稳定、安定。如果你真的想这样的话,你也要想想,一个国家可以稳定、安定的根在哪里?那魏征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叫作“积其德义”就说你一定要做正确的事一定要聚拢人心“德”这个字,其实更重要的就是人心所向,“义”就是天理所在。就一个是人心所向,一个天理所在,说你就要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才是你的国家可以长治久安的根本。其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由这个根长出来的,先把这件事情做好。

所以魏征的开篇其实是立意很深的。一上来他没有去讲,说你去干这个,干那个,因为那些都是具体措施。那这所有的具体措施就像是一棵树的枝叶,它可以长得很茂盛,但是它的根在哪儿呢?根就在于“积其德义”,就在于“德”和“义”这两个字。你做的事是不是对的是不是能够得人心的这两个是最重要的

那当然讲到这里,其实魏征已经为后面的劝谏埋下了伏笔。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文章后来被冠名叫作《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后边要劝唐太宗想十件事情,就思考十件事情。那为什么要思考这十件事情?站在唐太宗的立场上,你让我思考这些,我为什么要思考这些?魏征其实在这里埋了个伏笔。因为所有的这些思考都是终极指向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叫作“思国之安”就是你既然希望你的国家能够安定,你既然有这个思,那么你就必须要做到后面的十条思。所以在这里边,这个“思国之安”,其实已经为后面的十思开始埋伏笔了。 

好,这节课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节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华落尽飞神剑

    高中语文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