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兰亭集序》:生死之外无大事(二)

【古人智慧】《兰亭集序》:生死之外无大事(二)

00:00
14:02

第六十课

《兰亭集序》:生死之外无大事(二)


大家好,欢迎来到《古文观止》,我是邵鑫。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兰亭集序》。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前那段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这个地方有意思,文章接下来写这个集会时间也特别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这个美丽的暮春之初,天气非常清明,小风吹过来也不冷,也不急,同时也不热,叫“惠风和畅”

后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那这里第三句讲的是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做些什么。所以王羲之在写这一大段的时候是非常有章法的,我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王羲之在前面几句话简单地点到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永和九年”,“癸丑年”,“暮春之初”,这是简单点到了时间;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这是简单地说了一下地点;事件叫“修禊事也”;人物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没有发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简单地点了一遍。

接下来简单点完之后,又分别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给详细地描绘了一下,比如说这个地点是什么样子的,它叫作“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那这个日期呢?日期叫作“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是时间点。最后做的事情呢?有“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什么叫“仰观宇宙之大”?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抬头看看天,发现很美好,看看自己所在的这片天地,这就叫作“仰观宇宙之大”。什么叫“俯察品类之盛”?“品类”指的就是万物,低下头看看身边的万物,看看花草树木,看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然后觉得很快乐。所以整个这一段其实就写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乐”。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间,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点,和这样一群厉害的人,做着如此有趣的事。然后再想一想,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在天地之间是多么幸运和快乐,这片天地有多好。然后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有这么多有趣的植物,有这么多有趣的动物。然后我们人又是这片天地当中的万物灵长,难道不快乐吗?所以后面说“信可乐也”,确实太值得高兴,太值得开心了。所以大家要明白《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首先写的第一个字叫“乐”,因为这是一场乐事,这是一场盛大的、欢乐的活动。

乐到什么地步呢?乐到可以生悲的地步,这是王羲之写这个文章很有意思的点。我们以前有一个成语叫“乐极生悲”,大家知道为什么乐极会生悲吗?就是你快乐到了极点,你会开始产生悲哀。为什么?就是因为当你快乐到极点的时候,你永远不想离开这个快乐,你永远不想这个快乐结束或者消失,所以你会开始悲哀。

你说为什么快乐不能一直保留下去,为什么人不能永远快乐下去呢?有的时候这个事就得被迫结束了,哪怕事不被迫结束,你人也得被迫结束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经常讲一个词叫“乐极生悲”。

所以王羲之写到这里,后面他就会写生悲的事情。当然他一旦写到了生悲,也证明这个乐已经乐到了极点,要不然怎么会生悲呢?所以兰亭序这篇文章是非常有章法的,前面一大段写了一个字叫“乐”,后面一大段写了一个字叫“悲”,在乐与悲之间,他告诉你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这就是《兰亭集序》。

我们来看后面他如何来写“悲”。那刚刚讲到了“信可乐也”,现在说在这样的快乐之中,我们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快乐是短暂的,因为人生是短暂的。王羲之就说了“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也就是人这一辈子跟别人相处,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刚刚才讲到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身边。然后王羲之告诉你,就这么抬抬头、低低头,一辈子就没有了。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说在这样短暂的一生当中,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经常用两种性格来讲,就是说有的人是外向的,有的人是内向的,这“外向内向”其实非常符合王羲之讲的这个道理。

个“悟言一室之内,取诸怀抱”,就是内向,这个内向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你在这一辈子当中,你绝大多数的快乐来源于你自身。比如说我有时候就喜欢玩点什么,在家里头呆着,我们叫“宅男”,看看书,玩玩游戏,我获得了快乐,这种快乐的方法是通过我自己得到的。

那还有一种快乐的方法,是后面所讲的“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是我是从外界获得的快乐,比如说我去游山玩水,我跟大家出去集会,这不是通过我自己而是通过外界获得快乐。

所以王羲之就认为得到快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内在得到快乐,一种是通过外界得到快乐。这个也是中国古代,几乎所有文章都会涉及到的,说人生在世无非就干两件事情,一件叫内观,一件叫外游。

所以你们要明白为什么陆游他的字叫“务观”,秦观他的字叫“少游”,就是因为“游”和“观”是人生的两种状态。一种状态叫“游”,就是去接触世界,一种状态叫“观”,去看看自己。所以王羲之在这里面讲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一个叫内观,一个叫外游。人生在世无非就是把这两件事情做了。

那做这两件事情不管是哪一种,“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你是内观的,还是外游的,虽然大家性格不同,爱好、偏好不同,但是你总会遇到自己喜欢,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这就叫作“欣于所欲”。

而一旦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你会沉浸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里?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文章里面叫作“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那大家知道“曾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是从《论语》当中来的,是孔子评价自己的话。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但孔子也是一个很有情感的人。大家今天去读《论语》,你千万不要觉得孔子是一个板着脸,老正经、整天训你的人。孔子是情感非常丰富的。“发愤忘食”是说孔子有非常生气的时候,甚至气到吃不下饭。但孔子有非常开心的时候,开心到忘记了所有的忧愁。他有的时候就非常气愤,有的时候就非常开心,你看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说“我就这样不知不觉老去了,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正在老去。”这是孔子。王羲之在这里面就引用了这句话,一个人一旦遇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那他有可能忘记时间的流逝,是为“曾不知老之将至”。

接下来王羲之讲什么呢?他就讲这个“悲”了。前面这一段其实还是在讲“乐”,人生在世,你会遇到很多让自己快乐的东西。当然大家快乐的东西各不相同,有的人是读书的快乐,有的人玩游戏的快乐,有的人是建功立业的快乐,沙场点兵的快乐,有的人是出去游山玩水的快乐,有的人是欺负别人的快乐……不管哪种快乐,反正你只要是遇到了自己快乐的事情,你总会忘记了一切。

但是不管是哪种快乐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总会过去,总会让你觉得疲倦。所以后面讲“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在你这个快乐的事情上,时间可以使它发生改变,有的人就喜新厌旧了。这个事一开始干特别兴奋,干了一年觉得也还行,干到第十年的时候就崩溃了,第二十年恨不得自己没出生过,这就是“所知既倦”。当然有的时候哪怕你对这个事没有疲倦,你说“我活到老学到老,对这个事情永远保持着最初的好奇心。”这样的人也有,但是你还是会产生一种悲哀,是什么呢?就是你的人生很短暂,你的人生是留不住的。有的是你做着这个快乐的事,你就想要结束,有的是做着这个快乐的事,你就被迫结束。不管是哪一种,总之快乐的事情是不会长久的。所以“感慨系之矣”,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出一些感慨,内心的悲哀。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过去那些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成为过往了。时间太易逝了,人生也太短暂了,更何况人生命的长度难道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吗?

后面就讲“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短”就是长短,它指的是人生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他用了一个字叫“化”,我们今天经常说造化弄人,什么叫“化”?“化”就是造化,就是天地之间说不清楚的命运。人生命的长短你自己是控制不了的。它是由造化决定的,而且不管是命长还是命短,都有一个结局叫作“尽” 。就是你的生命总会走到尽头,人总会迎接死亡。

所以我们经常说死亡是最公平的事情,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不管你多有学问,不管你多有钱,你都会接到一个结局叫死亡。人生的尽头是一样的,无非有的时候早一点,有的时候晚一点,

所以后面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古人云”的这个“古人”其实就是庄子,庄子在他的作品里面假借孔子的话说出了这句话,叫“死生亦大矣”,说“生死才是真正的大事。”

想到这个难道不让我们感到悲痛吗?就是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竟然都会离我们而去,最后我们自己美好的生命也是留不住的,也要离开这个世界。每次想到这里,我们难道不感到伤心难过,悲痛欲绝吗?”

所以你看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的时候,他写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乐的极端,一个是悲的极端,然后这两个之间的关系呢,又是一个乐极生悲的关系,就是因为这场集会太美妙,太美妙了。

所以忍不住会让我们想到,如此美妙的盛会,我们多么希望它永远不结束,但这是不可能的。时间在流逝,人生终要消逝,那想到这个,我们想到人生终要离开,人生终要结束,就会感到心痛。所以王羲之写到这里的时候,其实他已经从乐转到了悲。那在这个悲的时候呢,他又去想我们如何对待人生的短暂呢?

好,这节课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节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冷兰子

    太喜欢听了,只是课时不多

    泊舟_pa 回复 @冷兰子: 太贵了

  • 1807581xsgb

    搬来我的小板凳

    1508890fqqh 回复 @1807581xsgb: 加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