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课
《管晏列传》:君子之交淡如水(二)
大家好,我是邵鑫,我们接着来讲《管晏列传》。
讲完了这件事情之后,管仲就开始感慨,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虽然我是父亲母亲生的,但是世界上最懂我的人是鲍先生。”
那讲到这里,这句话可以说是非常感人的一句话。当然,说到这儿我也要问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去想司马迁为什么要讲这些?你联系一下司马迁的生平,也许就能明白司马迁的感情了。
司马迁有没有遇到他的鲍叔牙,其实并没有。如果稍微了解一点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我们就知道司马迁后来是非常惨的。在“李陵之祸”当中,他遭遇腐刑。本来司马迁是可以拿钱赎的,但家里也没有钱,朋友们也没有一个来救他的。当时司马迁面前的选择,其实是有三条可以选:
第一条是接受腐刑,这是最屈辱的,最贪生怕死的人才会选这条路;第二条路是直接受死也可以;第三条路是也不接受腐刑,也不受死,但可以拿钱赎。
在这三条道路上,司马迁选择了接受腐刑这条路,为什么?第一,家里没有钱,朋友里边没有一个过来赎他的,没有一个敢冒着汉武帝的怒火,给司马迁说句公道话的。没有。
为什么不选择死呢?司马迁也曾经在《报任安书》里面讲:“我之所以不死,就是因为我有重要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史记》还没有写完,所以他选择了接受腐刑。”
但是这件事情,使得司马迁背上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无耻之徒的骂名,所以司马迁在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其实是特别有感慨的,他借着管仲的话讲,其实也讲的是他自己,就是“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这不仅仅是管仲,也是司马迁,所以大家讲到这里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会在《管晏列传》当中,突然间冒出这么多的笔触,去写一个鲍叔牙?因为鲍叔牙是真正的知己,没有鲍叔牙就没有后来的管仲,而司马迁是无比羡慕管仲有这样一个知己的。
所以到后面,他就再一次地歌颂这个鲍叔牙,他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之后,自己还去做管仲的下属。因为鲍叔牙的这种美德,使得他的子孙后代,在齐国世世代代都有封邑,“常为名大夫”,那最后的结论叫作:“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后来的人很少去赞美管仲的了不起,当然,也有人赞美管仲,但是更多的人是在赞美什么呢?是在赞美鲍叔牙的了不起。所以这篇文章——《管晏列传》,出现在《史记》当中,它的第一个部分讲的并不是管仲多能干,而是知己有多么可贵。
如果你能读明白这一点,其实到后面所有的内容,你就全部都能读明白了。很多人会觉得既然写管仲、晏婴这两个伟大的政治家,难道不应该多去写他们的政策、他们的治国理念吗?但是你会发现管仲还好歹写了一点,晏婴是一点都没写,晏婴这部分司马迁就讲了两个看上去很八卦的故事,所以其实你要真正地搞清楚,司马迁到底目的何在,他到底是想说什么?
那前面这个部分,主要就是在赞美鲍叔牙,所以我才说《管晏列传》的前面其实隐藏了一个鲍叔牙的小传。
讲完这个之后,我们具体地来看管仲到底是如何协助齐桓公的。文中说:“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什么叫“区区之齐”?就是齐国当时在诸侯国当中其实并不是那么显著的一个国家,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是齐国的地理位置很偏。今天的山东当然不偏,但是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偏的,因为西周当时建国的时候,是建在今天的陕西那个地方。东边山东的这一带当时都叫“东夷”,我们以前经常嘲笑东西南北的各路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只有中原是堂堂华夏民族。
那东夷就是说这边都是一帮夷狄、夷戎,这样的一群人,就是非常不开化的这样一个地方,所以当年其实姜子牙带着人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是来开荒的。大家不要觉得是来享福的,所以说是:“区区之齐,在海滨。”本来是一个很不好发展的地方。
但是管仲很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因势利导,就是结合本地的特点,发现本地的优势。管仲为什么了不起就在这儿,“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这里的“俗”指的是国家里的老百姓,老百姓喜欢什么,咱们就干什么;老百姓讨厌什么,咱们就别干什么,这就是管仲的基本思想。
所以管仲的思想里面其实有一点道家思想在里面,就是顺其自然,而且管仲据说后来写了一本书。当然,我们后来考证,一般认为是编者托辞的,这本书叫《管子》。
《管子》当中有很多的观点,比如说后边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什么意思呢?基本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仓廪实”,如果你的仓库里面有很多粮食,满满的,那么你国家的人民当然就会遵守礼节,因为他们吃得饱、穿得暖,“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道理。
吃饱了之后再去谈这些问题,我们知道:“民以食为天”,饿肚子是第一大难题,如果一个人连肚子都填不饱,你再去教他应该遵守什么规矩,应该守什么样的礼法,这是很难的。
所以管仲在很早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说:“上服度则六亲固”,这个“上”指的就是这些当权者,当权者没事不要整天折腾这些老百姓,今天想要修个宫殿,明天想要搞个游玩,不要去搞这些。他说:“你要克制一下自己。”
“上服度”,“度”就是有节度,那么老百姓的父、母、兄、弟、妻、子,这叫“六亲”,这六亲就会非常安宁。也就是说,一个老百姓家里头,你让人家阖家欢乐、阖家团圆,这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当权者对老百姓好一点,对自己的欲望控制一点,不要今天一不爽就想攻打哪个国家,明天一爽就想去哪里打猎,觉得自己的房子小就想劳师动众地过来让别人给你盖房子,这个叫作:“上服度则六亲固”,那这是第一。
第二叫什么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礼义廉耻”,你让老百姓吃饱了肚子之后你要教他,教他礼,教他义,教他廉,教他耻,就是你要让他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规矩在哪里,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做什么事情是丢人的,做什么事情是光荣的?这个叫“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一句说:“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一个国家的君主颁布命令的时候,应该像是流水一样顺着走,而不应该逆着走,那顺的是什么呢?顺的是老百姓的心愿。
所以其实回过头来看这简单的几句话,司马迁就把管仲基本的治国思想讲清楚了,他的治国思想是什么?第一就是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和感受,先让别人填饱肚子,然后衣食丰足,再去教他们礼义廉耻,再去富国强兵,这其实就是管仲的基本思路。
所以后面说:“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所以他说管仲的基本思路就是:老百姓们想要的,就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老百姓们讨厌的,就想方设法地让它离他们远一点。所以其实说起这个管仲的治国思想,说简单也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两点:
第一点叫作因势利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现在就是在齐国,就在这个海边,我们不能跟中原那些国家一样,我们国家的条件跟别的国家不一样,那怎么能够用好我们现在的条件,我们自己得去动脑子,这是第一个。
而第二个叫作,你一定要搞清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管仲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老百姓先生活好,老百姓生活好了,你的国家什么命令他都听,你的军队自然而然地会强大,国富了,兵自然强。
所以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管仲其实就是顺着这两条去做。第一条,开发齐国特有的资源,独特的优势。你看今年的高考题里边,这个《红楼梦》全国甲卷还讲到了,说元妃省亲,大观园题匾额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名字去题?有的说是直接拿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边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这个“翼然”拿来就用,这是一种“别人怎么干,我们怎么干”,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叫什么呢?叫作:从这个好的里边稍微改一改,变成我们的,有的人起个名叫“泻玉”,但是最后贾宝玉起的这个名字,为什么大家觉得好?叫“沁芳” 为什么呢?因为特别符合,整个的环境和当时元妃省亲的情景,这个叫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其实管仲有特别了不起的一点,就在于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他“务本”的思想,就是从最重要的事情上入手去做。
后面司马迁就评价管仲的功劳,他说:“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所以我们一直读到这里时候会觉得,管仲思想有一些道家思想的影子,第一叫作顺其自然。
第二叫什么呢?叫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就是他有一个万事万物可以转换的思想。很多时候我们今天都觉得,一个祸患来了或者一个小灾难来了,这是个特别不好的事情,但是在很多道家思想的人看来,这个祸患可能是福的所倚。《老子》里面就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是相依的,只是看你能不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而已。
有的时候说,这个好像是个福,但是你小心点,可能祸就是从这里开始产生的。比如说有的人家突然间达官显贵、发达了,他觉得这是个福,但其实在这个时候他如果一不注意,可能就是败落的开始。家里边的有些人开始作威作福了,或者虽然他家里的人小心谨慎,但外面有可能有些人看着他不顺眼、嫉妒他,这也有可能是一个祸的开始。所以道家是讲究这个福祸相依,转换思想的。
那管仲在为政的时候,他特别厉害的就在于:每次有祸事的时候,有不好事发生的时候,他会顺带着把它变成一件好事。
好,这节课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节再见。
同意!
👍👍👍
讲的太好了
古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