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学揭开人类早期文明之谜
读书笔记
古埃及文明:
很长时间里,欧洲人对埃及的早期历史并不太清楚。1798年5月,拿破仑率军渡过地中海,随同前往的学者们,搜集了大量文物,包括雕塑、石碑、莎草纸等。这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埃及热”。
人们对古埃及文明的好奇心空前高涨。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两大谜团,象形文字之谜和法老陵墓之谜。
我先讲第一个谜团,象形文字之谜。解开这个谜团的,是法国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商博良。
法军在埃及的港口城市罗塞塔发现了一块石碑,称为罗塞塔碑。它由玄武岩制成,刻有三种铭文,分为三栏。第一栏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第二栏是古埃及世俗语,就是平民使用的文字;第三栏则为希腊语。
刚开始商博良也是一头雾水。后来他决定,舍弃那种一个符号、一个符号破解的笨办法,而是从整体上把握。他不仅研究罗塞塔碑,还运用其他的古埃及语碑文,不断进行比对。这个过程中,商博良掌握的科普特语起了关键作用。科普特语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而且使用至今,堪称古埃及语的活字典。商博良由此入手,破解了象形文字之谜。这对于古埃及考古工作,产生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从此以后,考古学家就能根据存世的象形文字记录,排出古埃及历代王朝和法老的年表。
古埃及文明的第二大谜团,是法老陵墓之谜。揭开这个谜团的,是英国考古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
1880年,27岁的皮特里来到吉萨,开始勘查。一天晚上,他找到大金字塔的入口,钻了进去,直到深夜才爬出来,已然是汗流浃背、满眼血丝。
皮特里都干了些什么呢?他在考察内部结构,进行测量。令皮特里兴奋的是,他还找到一段铭文,提到了“胡夫”的名字。由此证明,大金字塔的主人,是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大金字塔于是就命名为“胡夫金字塔”。
据皮里特计算,胡夫金字塔耗费了230万块巨石,高136余米,相当于今天的40层楼。埃菲尔铁塔诞生前,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在古代,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的劳动力是相当惊人的。
那为什么法老宁愿冒着亡国的风险,也要建金字塔呢?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皮里特深入考察了古埃及人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随后指出,建造金字塔是宗教信仰决定的。古埃及人秉持“灵魂不灭”的观念,人死了,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人拥有的东西,包括食物、房子、珠宝、奴隶,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所以法老们竭尽所能,把生前享受的一切,统统搬进金字塔,甚至更奢侈、更豪华。
两河流域古文明:
所谓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面我就讲一讲,两河流域最重要的两大古文明,亚述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是如何被考古学家发现的。
先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博塔等人发现亚述文明。
博塔1803年生于法国,父亲是著名历史学家。1840年,他被派往法国驻摩苏尔领事馆任职。在摩苏尔郊外,他看到了一些奇怪的土丘。这些土丘顶部平坦、四面陡峭,不像自然形成的。这激起了博塔的好奇心:难道土丘下埋藏着什么秘密吗?
博塔是个急性子,选了个土丘就挖起来。可什么也没有。正当博塔绝望的时候,一个当地人跑来告诉他,离此地十几公里有个叫科尔萨巴德的村子,有好多刻着文字的砖头。
博塔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派下属去打探。一周后下属回来报告,村民所言不虚,他们选了个土丘开挖,不一会儿就挖到一堵墙,上面刻着奇奇怪怪的东西,看样子蛮古老的。博塔一听,骑上马奔向科尔萨巴德村,他倒要看一看,墙上究竟刻的什么。
结果,眼前的景象把博塔惊呆了。那堵墙上刻满壁画、浮雕,而且画面稀奇古怪,有长满络腮胡子的大汉、长着翅膀的走兽,等等。这些形象对欧洲人十分陌生,博塔在其他地方也没见过。他意识到,这堵墙,不简单啊!
于是,博塔把所有人手都召唤过来,集中挖掘。一堵又一堵墙被挖了出来。同时,博塔通知了法国政府。法国政府闻讯后,动员各方力量,支持此次考古行动。
从1843年到1846年,博塔挖了三年,最后呈现的,是一整座宫殿。这座宫殿有70多个房间,摆满了雕塑品。宫墙长约三公里,上面刻有铭文和浮雕,内容,是宫殿的主人是如何生活、狩猎和战斗的。
博塔分析后认为,这是亚述帝国的王宫。而王宫所在地,就是《圣经》提到过的尼尼微。
博塔成功的消息传来,让另一位考古学家奥斯汀·亨利·莱亚德激动不已。他决定到博塔挖过的地方,再去试试。
1849年秋天,莱亚德开始在摩苏尔郊外挖掘。果然,发掘出了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包括王宫、神殿、广场、街道等等。经考证,这是亚述帝国最强悍的统治者——辛那赫里布的居住地。
尽管损毁严重,这些遗迹还是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要说分量最重的发现,还得是楔形文字。莱亚德的助手,挖出了一座图书馆,里面藏着三万块刻满楔形文字的泥板。
对于考古界可以说是天大的喜讯。英国考古学家亨利·罗林森尤其兴奋。
和博塔、莱亚德一样,罗林森的正式身份也是外交官,做过英国驻巴格达总领事。近水楼台先得月,罗林森第一时间拿到了泥板,进行研究。
罗林森先去学古波斯文,掌握后,再来对照楔形文字,进而成功破解了楔形文字。通过解读楔形文字,并配合出土文物,考古学家们终于梳理出了亚述文明的历史脉络: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亚述文明兴起于底格里斯河中游,经过两千多年发展,才逐渐形成亚述帝国。鼎盛时期,亚述帝国是两河流域的霸主,四处征伐。直至公元前612年,巴比伦联军攻陷尼尼微,亚述灭亡。
那么,覆灭亚述的巴比伦,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来讲巴比伦文明的故事。
这里将要出场的,是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维。科德维尔生于1855年,大学学的是考古、建筑和艺术史。毕业后,他先在希腊考古,后来到了两河流域。1899年3月,科尔德维来到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处,传说中的巴比伦古城遗址。
起初,发掘工作的确非常顺利,可接下去越来越艰难。科尔德维率领200多名考古人员,居然整整挖了15年。所谓天道酬勤,科尔德维的付出没有白费。最终清理出的巴比伦古城,比尼尼微还庞大,光是用于防御的塔楼,就修了600多座。城内遍布街道,宫殿和神庙耸立。而其中最具轰动效应的,就是巴别塔遗址。
对巴别塔铭文和巴比伦古城的研究,让考古学家认识到,巴比伦文明非常悠久。它的历史脉络是这样的:距今约5000年前,巴比伦人就已经兴起,并建立了古巴比伦国。它的第六任君主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达到鼎盛。后来,崛起于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入侵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国灭亡。
下面,我将聚焦两位探险家即科尔特斯和斯蒂芬斯的故事,来介绍古老的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是如何进入现代人视野的。
第一个出场的,是西班牙探险家埃尔南·科尔特斯。
1511年,科尔特斯参加了西班牙征服古巴的战争。期间,他听说墨西哥有一个阿兹特克帝国,动起了去探险的念头。凭借先进的武器和高超的政治手腕,科尔特斯率领区区1000多名士兵,击败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十万大军,攻入墨西哥城。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科尔特斯以这样的方式“发现”阿兹特克文明,造成的损害远比收益大。后世的考古学家发现,阿兹特克人在天文、医学、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亚于古埃及人的成就。只可惜,这个被西班牙殖民者掠夺和损毁的文明,已无法复原。
阿兹特克人是11世纪迁居墨西哥平原的。奇怪的是,考古学家在阿兹特克文明遗址中发现,有些建筑和雕刻,明显起源于几千年前。也就是说,阿兹特克之前,应该有过更古老的文明。那它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故事。
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1803年出生于美国,学法律出身,因为热爱历史和旅行,去过埃及、两河流域探险,还出版了两本游记。1839年,斯蒂芬斯进入中美洲。在科潘河流域的丛林中,他隐约看到前方有一堵高墙。谁会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建墙?经验告诉斯蒂芬斯,这可能是一处古文明遗迹。于是,他和同伴披荆斩棘,向高墙前进。
一路上,斯蒂芬斯发现了14座刻着浮雕的石碑,这更坚定了他的判断。最终,在密林深处,斯蒂芬斯发现了一座大城。他是对的。这里是玛雅文明的遗址。
斯蒂芬斯的发现,激起了考古学家的热情。此后,众多的玛雅遗址重见天日。它们从墨西哥东南部,经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延伸到秘鲁,可以说遍布美洲中南部。
经过数十年研究,考古学家逐渐揭开了玛雅文明之谜。考古表明,玛雅文明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也就是距今约3500年前。那时候,玛雅人已经发明了文字,并能建造大型纪念碑和建筑。到4世纪,玛雅文明进入鼎盛期,在建筑、艺术、宗教、天文、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成就。著名的玛雅历法,就产生于这个时期。9世纪以后,玛雅文明开始衰落,逐渐被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秘鲁的印加文明取代。不少玛雅古城遭到遗弃,为原始森林覆盖。
天见。
解读:刀劈三观抱老师
简介: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
播音:叨马澹
策划编辑:李峻
赞👍
在浮躁的时代,有人能专注朗读好书。很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