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停息的战斗的一生

无法停息的战斗的一生

00:00
11:10

大家好!在上一节的内容里,我们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这些人,不应被忘却”,希望我们能从古往今来那些无辜离去的生命中,来达成对纷乱时代的清醒认识。今天我们接着给大家讲鲁迅人文通识课的最后一节:无法停息的战斗的一生。

鲁迅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都是一个“战士”的形象。然而,他的身体也随着这奋力的战斗持续走向衰弱。根据鲁迅最后几年的日记和相关的回忆性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的身体状况。

在1934年之前,鲁迅除了感冒、牙疼等小病,并没有什么大病发作,但是最困扰他的一个问题就是牙痛。后来,由牙疼逐渐引起感冒、发热,甚至肺炎,患病频率增加,痊愈时间增长。但也无危及生命的病症,身体处于抱恙,并无重病的状态。

而1936年是鲁迅的身体彻底走向奔溃的一年,从5 月开始发热,到10月18日逝世,鲁迅一直处于反复无常的重病状态,病情危重的他无一不呈现衰败的面目,不到40公斤的体重,全部拔去的牙齿,极差的胃部消化状况。但是除去六月病重,无法起坐,他在其余时间照常工作、生活,展现着一个身体日益衰弱,但是精神却顽强不屈的形象。

1936年这一年,鲁迅似乎感觉到了自己在慢慢靠近死亡,于是他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地区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情。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记述了当时鲁迅的状态:“一九三六年三月里鲁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楼的躺椅上,心脏跳动得比平日厉害,脸色微灰了一点。”然而这样的鲁迅在医生要求他休息的时候,却依然无法停歇下来。“‘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象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其中的缘由正如萧红的记载,“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而在诸多的工作中,最让鲁迅揪心的就是他亲手发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面临解散的危机。

“左联”是一个在党的领导下组建的爱国作家团体,在征得鲁迅同意后,1929年中国共产党文艺委员会决定,以鲁迅为领袖,以左翼作家和围绕在鲁迅周围的青年作家为核心,组建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虽然鲁迅和周扬都是当时“左联”的创建人,鲁迅曾为“左联”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左联”的最高权力由党团书记掌握,鲁迅只是作为“精神领袖”而存在,并没有实权。

我党由于斗争经验不足,在领导“左联”的斗争中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导致一些青年作家被捕或牺牲,让“左联”的力量遭受了严重挫折。面对这种情况,鲁迅除了提出中肯批评之外,还为“左联”提供了很多经济上的援助。

渐渐地,周扬将“左联”演变为一个政治团体,内部有着完整的权力结构,不允许异端的存在,他竭力建立个人权威,想做“文坛皇帝”。“左联”也失去了反抗压迫的性质,这让鲁迅很不满意。

1935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促进了抗日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托萧三写信给“左联”,认为“左联”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建议解散“左联”,建立新的文学团体。周扬等人认为“左联”存在“左”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应解散“左联”,成立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文艺家协会”。

而鲁迅赞成组建新的文学团体,但不支持解散“左联”,理由有如下几点:1.“左联”是革命文学青年们用鲜血和生命战斗来的,解散“左联”意味着要抹杀血的记忆,放弃先前的战斗原则。2.由“左联”的外部力量或上级而不是“左联”的成员决定它的存亡,本身是不能接受的。3.“左联”的作家们还很幼稚,同资产阶级作家讲统一战线,有丧失独立性的危险。

在“左联”书记徐懋庸的劝说下,鲁迅最后同意解散“左联”,但要求必须发表一个宣言,申明“左联”解散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把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推向新的阶段,而不是自行溃散,以避免外界的各种猜测。周扬等人接受了这个意见,后来却没有履行诺言,鲁迅将此举看作是原则问题的言而无信。

随后,周扬等人所鼓吹的“国防文学”口号,在宣传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必须以“国防文学”作为共同的创作口号和忽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的倾向。于是,鲁迅与胡风、冯雪峰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作为对左翼作家的要求和其他作家的希望。

周扬等人不予理会,他们对胡风和冯雪峰进行了坚定不移的斗争,以趁机扫除异己,双方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此时,鲁迅的身体每况愈下,无谓的争吵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必须整体看待中华民族的苦难,寻找新生的路。他在《半夏小集》里写道:“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都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他要告诉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做异族或“自己人”的奴隶,这是原则和立场。

鲁迅的病情在1936年5月开始严重,6月已经无法起身,连续记载二十五年的日记也停更了。他与周扬、徐懋庸等人的论争,也终于随着10月19日他的逝世而终止。然而,鲁迅的战斗精神却随着他的作品一直延续至今。

临终之际,鲁迅没有留下遗言,但在他9月5日写的散文《死》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他还说道:“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礼仪,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可以看出,鲁迅自始至终坚守着他的原则,直到生命的尽头仍然没有放弃斗争。对此,媒体曾做出这样的评价:“他的反击是公开的,鲜明有力的,充满了对奴隶的义愤;虽然留有余地,却也是不留情面的清算。”

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人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从来就不曾停止。鲁迅终其一生,总是不断开展着自我思想的斗争。他跟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从进化论走到了阶级论,从进取的争求解放的个性主义进到了战斗的改造世界的集体主义,从一名民主主义者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他经历了长期的思想洗涤和升华。

到这里,我们的课程就接近尾声了。也许你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人感叹:“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然而,鲁迅在《读书杂谈》的见解或许可以回应这句话:“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

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依然要“读鲁迅”的价值。在读书、学习新知识之余,希望你也能拥有勇敢去爱、去恨、去实践,真实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的一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osesunny222

    谢谢主播的诵读!

  • 洪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