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00:00
05:05

一、中央集权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唐朝: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发展至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削弱。但藩镇割据势力间的平衡对立,也维系了唐100多年的统治。

3.宋朝:

(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措施:

①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3)特点及影响: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二、君主专制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中央行政中枢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手中,设中朝,任用亲信、侍从,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1)演变: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唐太宗时扩大任用宰相范围,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宰相议事于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影响:分割了相权,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

4.宋朝: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的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