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制度与人情》: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就有制度,制度是历史的容器

历史丨《制度与人情》: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就有制度,制度是历史的容器

00:00
24:21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就有制度,制度是历史的容器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制度与人情》是一本从制度角度来解读古代历史的图书,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古代政治。


该书首先提炼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四大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充满保守色彩,同时又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保守,说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超级稳定。有很多衙门,一旦设置了就废除不了。就算职权一直被其他部门分隔夺走,机构本身也不会轻易裁撤。随着现实发展变化,旧制度如何适应新形势呢?决策者不会对旧制度彻底洗牌,而是对原有架构小修小补,赋予一些在原来体制中不起眼的部门新的职权,让它们在旧体制中适应新形势。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绝大多数皇帝在制度层面上没有建树,皇帝换了,王朝变了,制度没有大变。当然,古代政治制度也不是绝对不接纳新事物。像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等极少数帝王,顺应形势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大破大立,让这套制度适应新形势,保持长期平稳运行,不能不说其生命力之强。


第二,政治制度广度有余,深度不够。


古代制度把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包含了进来。大家所能想到了各种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负责的衙门。但这些制度不追求数量上的、内在的精细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因子。比如,明清两朝留下的档案卷帙浩繁,保存了大量的财政信息,但是这些海量的资料,从来没有按照合乎科学逻辑的、完整的方式加以编排。这就导致,朝廷的财政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纸面”上的管理,对于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往往视而不见,勉强维持着政府的正常运转还可以,要向精准的现代财政发展就不可能了。


第三,古代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道德色彩浓重。


大家把道德评判摆在第一位,把发展和绩效排在后边。这在古代政治最重要的两个领域:财政和司法方面,体现最为突出。古代皇帝常常以各种理由减税免税;发生大灾难了,最需要用钱的时候,也往往“小灾小减,巨灾巨减”,根本不考虑国家的财力情况。清朝康熙时期宣布“永不加赋”,被传统社会视为一大“仁政”。清朝的士大夫对此念念不忘,看作是一个“大德政”,丝毫不考虑人口增加和财政支出的关系。清朝后期财政情况非常糟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已经过时的不合理做法。中国古代司法,离现代法治精神十万八千里。“息讼”是古代官员的重要考核指标。十个人来打官司,如果你能把九个人给劝回去,你就是一个好官;如果你把十个案子都判得很好,你也不是一个好官。为什么?因为那说明你治理的地方民风不好,老百姓就喜欢打官司。这是父母官教化做得差。


第四,古代政治制度充满人情世故。


所谓人情世故,说的是对体制里的官员来说,比当官更重要的,是要会做人。许多正式制度里规定要办的事情,实际上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才能完成任务。许多办不成的事情,也不能当面回绝,因为这会得罪人。


 

上面的这四大特点,还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微观特征,本书还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两大宏观特征,第一是行政主义的倾向,第二是“下有法而上无法”。


首先,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存在严重的行政主义倾向。


就是以行政力量为中心,流程做足,文书要饱满,具体什么情况反而不去关心。比如司法的实践,无论从初审、复审到终审,还是平反、昭雪,都是在司法系统内部一层层的公文流转、审批。到最后变成了满足制度当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的要求,为了满足一些法律条文而去制造“案情”,而不去深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行政主义倾向,导致古代官员不去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去实地调查,而是迎合体制运转本身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体制的立场上去处理实际工作。在此之中产生的许多怪现象,比如为了监督行政绩效,防止腐败贪赃,历朝历代都有反腐败、防惰政的措施,甚至是机构。可在行政主义倾向下,新措施、新机构往往产生新的问题,自身的腐败和效率问题就让人头疼,就别提反腐败了,最终往往是“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事无穷”。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第二个宏观特征,中国古代政治,看似制度齐全,但是缺乏深层次的共同价值观,也缺乏对权力所有者的制约。


这种对下严苛,对上却缺乏约束的政治形态,根源出在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中的集权思想。秦朝就靠细密严苛的法令,整齐划一的资源调度统一了天下,后来继承这套制度的汉唐元明清,条文之繁复,规章制度之细密,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个制度的顶端形成了绝对的皇权专制,皇帝几乎无法无天。在对皇权的约束上,皇权随意扩张,生杀予夺。在现实制度里,没有力量能阻止皇帝的一系列破坏性做法。最终,社会各阶层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认同感、凝聚力并不强。到了王朝后期,亡国之君任意妄为或者举止失措,忠臣干将们却不能纠正皇帝,眼睁睁看着王朝覆灭,而民众也很轻易就放弃了之前的统治者,而拥抱新的政权。这就是最典型、也是最极端的例子。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来了,那些繁密的制度没法让中华民族凝聚起来。清王朝在一次次战争中落败,不断沉沦。制度没能激发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是束缚了人们的手脚。究其本源,就是上无法而下有法,所谓上无法,就是不受约束的君主权力,所谓下有法,就是细密严苛的法令进行统治。当时的中国,表面有许多制度,实际上认同很弱、一盘散沙。这个古代政治制度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它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书           名:制度与人情

作           者:张程

主    讲   人:张程

主讲人简介:文史作家

主           播:李锐

策 划  编 辑:周向荣

总    编    辑:徐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祝唯庸文化艺术工作室

    中国古代很漫长的,也很复杂的,作者就记住几个故事,张口就说古代如何如何,好像举个把例子就代表整体,只能说明他自己的肤浅。

    东方如水 回复 @祝唯庸文化艺术工作室: 找代表性的呗

  • 涂玉芳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G)四大微观特征: 1.G充满保守色彩又具有蓬勃生命力—超级稳定,很多衙门一旦设置就废除不了;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等顺应形势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大破大立。 2.G广度有余,深度不够—不追求数量和内在的精细化。缺乏可持续发展因子。 3.G和行政管理,道德色彩浓重—把道德评判摆在第一位,把发展和绩效排在后边,财政和司法最为突出。 4.G充满人情世故—体制内官员常通过非正式渠道完成任务。办不成的事不能当面回绝,怕得罪人。 二、G两大宏观特征: 1.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存在严重的行政主义倾向。 2.中国古代政治,看似制度齐全,但缺乏深层次的共同价值观,也缺乏对权力所有者的制约。

    涂玉芳 回复 @11111111_6a: 不客气

  • Ariellicoco

    真是一本好书,社会上让我看不惯的事情好像都找到了源头,值得一读。

  • JSWJQH1995

    现代中国正在回归这些传统

  • DC吉他虫虫

    下有法而上无法,现在不也这样吗

  • 蒹葭苍苍_白露为霜

    总结出问题确实很好。不过听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新观点。大部分观点太过老生常谈了。而且并没有提到具体的有可能的解决办法或者古今制度的详细对比。感觉,没有什么建设性。

    齐天大圣是孙悟空么 回复 @蒹葭苍苍_白露为霜: 我觉得其实没什么新的制度,人类无数的大坑告诉我们,法治,法治,只有法治。指望道德的约束是没有用的

  • 聪阅

    行政主义倾向 下有法上无法

  • MEYOUHE03

    一本书的容量自然不足以承载几千年的历史,但能够这般总结进行描述的已经很可贵了,希望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信心来源不再是我们的历史有多么源远流长,而是我们能有勇气、能力和对自己的真实去重新看待我们的过去。

    11111111_6a 回复 @MEYOUHE03: 👍。

  • Atlenz

    垃圾书

  • 大白胖掌门狗

    用现代标准要求古人未免太无聊了

    超爱读书的喵 回复 @大白胖掌门狗: 以史为鉴,可知离现代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