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城市季|茅明睿:成都城市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便利性都很高

人文城市季|茅明睿:成都城市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便利性都很高

00:00
04:11

10月29日下午,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论坛以“城市与我们:跨越边界”为主题,邀请项飙、何志森、茅明睿、马岩松、王笛、阿来、崔灿灿、徐冰等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分享。

论坛现场,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展示了一组丰富多彩的观察结果与统计数据,让现场和直播的观众们直观了解到疫情以来城市文化活力的波动与韧性。

茅明睿毕业于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2013年他和同事联合成立了“北京城市实验室”,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等多领域的研究者们聚在一起,分享讨论各自的城市研究结果,探索城市营建的更多可能性。

2016年,茅明睿成立了北京城市象限公司,致力于用数据科学改善城市治理方式。通过收集物体、人物与行为的特质,找寻其背后蕴藏的与城市有关的复杂逻辑。

“城市规划不是个高高在上的事情,把视线落在普通人身上,以人为本,城市才拥有温度。”茅明睿认为,“一个真正具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不是由规划师规划出来的,而是由使用者参与营造出来的。”

在今天上午的媒体专访中,茅明睿透露:从2020年开始,他在成都也建立了在地团队,与政府合作,参与到成都智慧社区的建设工作中来,如杉板桥党群社区服务中心的打造和规划等。

在茅明睿眼中,成都是一座活力感和包容感都非常强的城市。“成都有一个其他许多城市不具备的组织架构:城乡社区治理发展委员会。它避免了多头管理,形成一个综合的统筹力量,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制度创新。”

疫情发生后,各大城市的线下文化活动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茅明睿和他的团队也在留意观察,对城市活力丧失的可能感到焦虑。但通过近两年的观察和数据收集,他发现:发生在城市各个角落、多元场所的文化活动,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成都,都显示出强大的韧性、生机与灵活性。

茅明睿在论坛现场

茅明睿在论坛现场展示的报告内容中,有一张图很有意思,它显示出北京惠新西街北口地铁站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文化活动集散地。原因也很有趣:许多户外徒步、露营或其他需要交通接驳的活动,都选在这个地铁站口让参与者们集合。

此外,茅明睿以北京举例:只有约25%的文化活动发生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较为大型和官方的城市文化场所,75%的文化活动其实都发生在诸如书店、酒吧、商场、市集和公园等非官方文化场所。

他还注意到,疫情期间,城市街头的临时市集,活力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北京五棵松一带最抢手的市集摊位,每天高达780元的摊位费,依然“一摊难求”。

另外,据他们2021年以来的观察,发现成都的文化活动数量虽然不及北京,但便利性和可触及性更高,“也就是说人们如果在城区里步行,可以更容易就近找到可参与的文化活动。”

与北京相比,成都的年轻人似乎更喜欢演出、音乐会和绘画(尤其是水彩)主题的活动,并且线下活动持续的时间普遍更长。“总体而言,成都的文化活动多样性、群众参与度和活跃度,以及持续性,都非常突出。”茅明睿说。

在上午的采访末尾,茅明睿还提到一个他这两年注意到的现象:有好几位他之前北京一些文化活动上遇到并认识了的主理人,过了不久,竟在成都又碰见。“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成都发展、扎根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