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城市季丨何志森:改造成都菽香里菜市场后发生的事,让我惊喜

人文城市季丨何志森:改造成都菽香里菜市场后发生的事,让我惊喜

00:00
05:32

“所有的建筑师都着迷于‘边界’这个概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何志森说。

10月29日下午在成都举行的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主题也是“城市与我们:跨越边界”。论坛嘉宾何志森讲述了自己心中有关边界的故事。

何志森在论坛现场

边界产生于空间的区隔,二者都有着十分宽广的释义范围。2004年,当何志森还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读景观都市主义的研究生时,他的论文课题是:如何把超市的空间策略应用到城市设计里?

为此,他专门去了学校旁边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做兼职,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视角去观察超市空间。他在两年时间里在超市“跟踪”了几百位顾客,甚至还会向他们索要购物小票,以获取他们购买物品的清单、数量和价格等信息。

清点完500多张购物小票之后,何志森发现:几乎每位顾客每次来,都会买牛奶,这是他们日常最多用到的食材。而所有的牛奶都被放在超市空间最靠里的位置,因为这样可以“诱导”顾客们深入超市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再看到并买点其他的东西。

何志森观察过的澳洲超市

这种商品陈列方式,一下子把所有的超市货物空间关联起来了。何志森认为,城市也需要向超市学习,“我经常会想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天的城市看作是一个巨大的超市,那城市里的牛奶会是什么?它应该放在城市的哪个位置?”

超市这个项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何志森后来的研究方向。“从那个时候我开始相信:一定要利用自己的身体来介入城市空间的研究。”

为此,他曾在上海的弄堂里住过一个月,每天都需要和其他居民一起出去倒尿壶,因为狭小的老屋房间里没有厕所;他还曾在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旁边的孙厝村,和一名每天翻过学校围墙给学生们卖盒饭的小贩交了朋友,以他的“突破边界”故事为素材,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在论文的第一页,何志森写道:献给那些在狭缝中生存的人,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设计。

回国后,何志森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随后成为东山口扉美术馆的馆长。扉美术馆旁边是东山口农林市场。2018年3月,何志森带领学生和Mapping工作坊学员,对隔壁的农林市场陆续进行了一番具体、微小,但十分用心的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美术馆与菜市场之间的“边界”、何志森与学生跟这些摊贩们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无形而温馨的变化。

令何志森遗憾的是:2020年10月,这个菜市场还是被拆了。但他没想到的是,来参加Mapping工作坊活动的一名学员,竟然是成都市成华区党校的副校长(Mapping工作坊是何志森创办的一家建筑基础教育机构,学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在这位副校长的积极推动下,何志森与他的合作者受邀来到成都,选择在双桥子街道的菽香里菜市场做一番改造。

改造前的菽香里菜市场

这个小小的菜市场仅有8位摊主,面积不到40平米,但已在社区经营了12年。它既解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占据了面积不大的公共空间。菽香里社区的住户既不想失去买菜的便利,也很希望拥有一个休息遛弯的地方。

何志森给出的方案是:不能扩宽空间,那就在时间利用上下功夫。他发现菜市场每天只在上午营业,于是试着让这片空间在摊贩们收摊后,以尽量省力且快捷的方式将其清扫一番,整理成可以打篮球、看电影、下棋和做运动的社区活动空间。

“上午是菜市场,下午是小广场。”何志森说,“这个改造不仅得到了区政府的支持,居民们也很满意。”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成都的领导干部也建立起极佳的印象。“接地气真的是流淌在这个城市血液里的东西,我看到干部们和市民之间相处、谈话,真的就像朋友一样,毫无隔阂,毫无架子。我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想把居民们服务好,让大家生活得更方便、更开心。”

今年春天,何志森又去了菽香里菜市场,并发现了新的惊喜——之前给各个摊位上贴了黑板胶,方便摊主们写一下自己的菜品价格。“但我发现他们竟然开始主动创意,纷纷在黑板上写下了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来社区多久了……他们想要被看见,想要被认识,小贩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表达欲。”

跟踪观察过很多人、深入观察过很多城市角落的何志森说,好的规则就是人们自己建构的规则,所有表面的混乱背后,都有隐秘的秩序,“混乱就是一种高级的秩序。就像城市的边界,永远在变化中,既需要维护和尊重,也需要跨越和打破。”何志森说,“多元的文化意味着多元的视角,透过一双双不同的眼睛,去体察和共情我们的周遭,这是我一直希望可以带给大家的东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