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忽悠,多尊重事实,“种草笔记”的生态才能维护好,这对各方来说才是长久的共赢
又到了每年的“双11”时间,除了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促销活动之外,一些社交平台的“种草笔记”也进入了活跃期。有广告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不少品牌认为社交平台的“种草笔记”比硬广告更有吸引力,因为普通消费者的现身说法比“王婆卖瓜”有说服力。事实上,不仅社交平台上有“种草笔记”,短视频平台及传统电商平台都新设了类似板块,推广“普通消费者代言”。这当中就免不了存在一些夸大美化产品的现象。
怎么鉴别社交平台上的“种草笔记”真伪,其实也已经有过不少讨论。对于那些品牌直接主导的“营销账号”,其实很容易看出来,点开账号主页,多看几页帖文,就能判断账号性质。真正困难的是那些真实的素人或者KOC(关键消费者)账号,他们日常发的笔记,有些是真实的消费体验,有些则是产品方的付费推广。品牌方看重这些账号的,正是其“真实性”比较高,但这恰恰可能成为消费者的陷阱。类似现象不仅让消费者头疼,社交平台也会犯愁。毕竟虚假的“种草笔记”多了,对于平台的口碑会有伤害。
如果知道“种草笔记”是真实消费体验还是付费推广,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更理性判断,但其实更本质的问题是,“种草笔记”内容的真实性。只要对产品存在虚假宣传,不管是自发还是推广,都有误导消费者甚至违法之嫌。而那些收费推广的“种草笔记”,如果相对客观克制,比较真实地传达了产品特性而没有浮夸赞美,也谈不上罪大恶极。
所以,治理思路不妨重点放在守住内容真实性的底线上。平台除了前置审查把关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建立事后监督问责渠道。如果账号帖文存在虚假宣传,被消费者投诉之后,要能尽快核查反馈,一旦查实就要进行问责,比如停更一段时间甚至销号。因为除了头部账号之外,大量小账号的影响力有限,且难以界定帖文和消费者消费之间的关系,都让消费者去通过法律渠道维权,成本就比较高,多数时候会不了了之。比较现实的是,平台起到充分的把关和监督作用,改善平台生态。
因为虚假“种草笔记”的存在,很多消费者其实已经不自觉地提高警惕,不会光看某篇“种草笔记”就全盘采信,通常会进行多方比较再做决定。如果产品不靠谱,仅靠伪装成消费者去吹捧,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对企业来说,应该认识到做好产品才是第一位,即便用新的营销推广方式,也别指望能以次充好、浑水摸鱼。毕竟就算消费者一时上当,还可以后续维权、曝光,当差评多了,再多“种草笔记”吹捧也没用。少点忽悠,多尊重事实,“种草笔记”的生态才能维护好,这对各方来说才是长久的共赢。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守一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