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译《爱的教育》“第三卷 12月”的第4篇,《“小石匠”11日》,在该书第49-51页。
喜马拉雅全民朗读《爱的教育》没有与本文对应的内容。
“小石匠” 10日
(1)
今天,“小石匠”到家里来访问我们了。
他着了父亲穿旧的衣服,满身都沾(zhān)①着石粉与石灰。
他如约到了我们家里,我很快活,我父亲也欢喜。
(2)
他真是一个有趣的小孩。一进门,就脱去了被雪打湿了的帽子,塞在袋里,阔步②地到了里面,用了那苹果样的脸孔,向一切注视着③。
他走进餐室,把周围陈设打量了一会儿,看到那驼背的滑稽(jī)画④,就装一次兔脸⑤。他那兔脸,谁见了也不能不笑的。
(3)
我们玩积木的游戏,“小石匠”关于筑塔造桥有异样的本领,一遇到这种事情,就坚忍不倦地认真去做,样子居然像大人。
他一面玩着积木,一面告诉我自己家里的事情:据说,他家只有一间屋阁(gé),父亲夜间进着夜学校,又说,母亲还替人家洗着衣服呢。
我看他父母必是很爱他的。他衣服虽旧,却穿得很温暖,破绽了的地方,也很妥贴地补缀(zhuì)⑥在那里,像领带那种东西,如果不经母亲的手,也断不能结得那样整齐好看的。
他身形不大,据说,他父亲是个身材高大的人,进出家门,都须弯着身,平时呼他儿子叫“兔头”的。
(4)
到了四时,我们坐在安乐椅上,吃牛油面包。
等大家离开了椅子以后,我看见“小石匠”上衣里粘(zhān)⑦着的白粉,染到椅背上了,就想用手去扑。
不知为了什么,忽然父亲抑(yì)住⑧我的手,过了一会儿,父亲自己却偷偷地把它拭(chì)了。
(5)
我们游戏中,“小石匠”上衣的纽扣,忽然落下了一个,我母亲替他缝缀,“小石匠”红了脸在旁看着。
(6)
我将滑稽画册给他看,他不觉一一装出画上的面容来,引得父亲也大笑了。
回去的时候,他非常高兴,至于忘记去戴他的破帽。
我送他出门,他又装了一次兔脸给我看,当作答礼。
他叫安东尼阿·拉勃柯,年纪是八岁零八个月。
(7)
安利柯啊!你去扑椅子的时候,我为什么阻止你的,你不知道吗?
这因为在朋友面前如果扑了,那就无异于骂他说:“你为什么把这弄脏了?”
他并不是有意弄污,并且他衣服上所沾着的东西,是从他父亲工作时沾来的。
凡是从工作上带来的,绝不是脏东西,不管它是油石灰、漆或是尘埃,决不脏。
劳动不会生出脏东西来,见了劳动着的人,决不应该说:“啊!脏啊!”应该说:“他身上有着劳动的痕迹。”
你不要把这忘了!你应该爱“小石匠”,一则,他是你的同学;二则,他是个劳动者的儿子。
父亲
以下理解和注释,供参考:
① 沾(zhān),有“因接触而附着上的”意思,如“沾水”、“沾了一身灰”。
而同学“小石匠”穿着父亲的旧衣服,满身都是石灰粉,可见其“生活并不富裕”。
② 阔步,就是迈着大步吧。
③ 向一切注视着,估计是看一切都好奇、新鲜吧,所以就到处地张望。
④ 驼背的滑稽(jī)画,查了一下英文版本,对应英文是“the portrait which represents Rigoletto, the hunchbacked buffoon”。
就是意大利歌剧《弄臣》(Rigoletto)里那个驼背小丑(hunchbacked buffoon)的肖像画(portrait)。
⑤ 兔脸,类似“鬼脸”吧,可能装得像“兔子”,所以叫“兔脸”。
“小石匠”四处打量,看到小丑的画就扮“兔脸”,看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孩。
⑥ 缀(zhuì),有“缝”的意思。如:“缀扣子”、“补缀”,包括后面文中的“缝缀”。
平日里也会说“缝补”,看来这“缀”、“缝”、“补”几个字的关系挺紧密的。
“小石匠”,虽然穿了有补丁的衣服,但缝补得体,而且看着很暖和,加上很可能是他母亲帮忙打的“整齐好看”的领带,可见他的父母很爱他。
⑦ 粘(zhān),和“沾”不同,是“米”字旁,是“黏(nián)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如:“糖粘在一起”、“不粘锅”。
不能肯定,这里是否还是用“沾”比较好,毕竟石灰粉不算“黏”,算是提出“疑义”吧。
看到英文版本用的是“Sofa(沙发)”,不是一般的椅子。而意译本翻译的是“白灰蹭白了沙发的坐垫”。
猜测是“日文版本”用了与“粘”类似的词吧。
⑧ 抑(yì)住,就是“制止住了”、“拦住了”。
最后,父亲的话里,解释了他这样做的原因。为什么“他要拦住儿子,却自己稍后悄悄地擦去呢?”
⑨ 文中有不少细节的描写,可以仔细揣摩和体会。还有父亲教给儿子的那份善良,以及对劳动的尊重。
揣摩,chuǎi mó,反复思考推求。如:这篇文章的内容,要仔细揣摩才能透彻了解。
也有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有了新的、不同的表示方法,诸如“访问”、“夜学校”、“拭”等。
理解全文,再用现在的语气,来仿写、改写一篇“小石匠”,或者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小石匠”的故事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