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一㉓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季子然,鲁国的大夫。问了孔夫子一个问题,仲由,冉求,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仲由就是子路。子路和冉求是以政事著称的,但这里季子然问的,是否可以称得上大臣。我们先讲何为臣?臣是有辅助和协助的能力。我们说一个诸侯国的,一个朝廷的,一个国家的臣,不是告诉你做什么你才会做什么,而是有辅助和协助的能力,才能称之为臣。子路和冉求,既然是以政事著称,说明他们在政事方面是有才能的。但是否能称得上是大臣呢?看看孔夫子是如何回答的。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孔夫子说,我还以为你问的是别的事情,竟然问的是子路和冉求。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里孔夫子给大臣下了一个定义,何为大臣呢?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里孔夫子给出来一个标准,我们要以道事奉君主,也就是以道去做事情。看看我们如果不懂道的人,没有修身人的思维,我们在以利事君,在以利谋事。
比如说,我们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名,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位,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我们这个团体,这个团队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名,得到什么样的利。还有我们有的时候会讨好他人,为我们自己做事情的原则。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们是为了讨好处上位的人,讨好君主,讨好我们的消费者,讨好我们的客户,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出现偏差。
《论语》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他谋的是道。我做这件事情到底合不合于道,而不是在谋利。《大学》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诚于中,形于外。如果我们是谋利的,我们从一个人的心念、从思维、从行为,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顾客一定会流失,我们的同事一定可以看得懂,处上位的人更加看得清晰看得明白。
当我们是在谋道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想名,不会去想利,不会去巧言令色地去讨好任何人。我们都在想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我们的思维,是否可以真正地帮助到他人。而我们越是谋道,我们的想法越纯粹,我们的行为越简单。同样,别人可以清楚的看到。
所以我们的思维当中有什么,我们就会以什么来做事情。有道就会以道来做事情,我们内心有仁德,就会以仁德为标准去做事情。如果我们内心是谋利的想法,就会以谋利的想法去做事情,最后的结果自然呈现。以道事君,会变得更长久。以利,你只是看到了当下的利,但是从长久来看是必有所失的。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如果从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标准来看,子路和冉求是称不上大臣的,只能算是具臣。具臣是具备政治才能的人,但是他们还做不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子路和冉求有政事才能,跟随季氏做家臣。孔夫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那么显然子路和冉求是做不到的。如果是以道事君,是不会为季氏做家臣的。
冉雍曾经为季氏做过家臣,后来离开了。为何会离开呢?冉雍说:季氏不可能完全听从我的建议和意见。而冉雍是以德行著称,他的建议自然是符合道,符合德的。既然季氏不能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事情,我会不可则止。
还有一位以德行著称的闵子骞,曾经季氏想请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是不做的,善为我辞焉。请好好的为我辞退吧,我不会去做费县的长官。所以当以德行著称的人,他所推崇的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如果做不到,那我停止,我不会去做这件事情。
我们再来看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很多国家的君主是想让孔夫子从政的,但是孔夫子为何没有做呢?就是因为他可以看得到无法以道事君,所以我不可能去从政,不可能去侍奉某一个诸侯国的国君。
曰:然则从之者与?季子然又开始说:既然不能以道事君,是否可以言听计从呢?说什么他们都会去听从吗?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这里孔夫子是有所指的。不是言听计从,如果弑父和弑君这样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做的。虽然他们称不上大臣,不能以道事君,但也绝非没有底线,没有原则,没有道德,不会言听计从。还是有自己分别能力的,还是有自己坚守的内在的修养。这句话也是在告诉季氏,你想犯上作乱他们肯定是不会从之的。
季氏在鲁国,本来就是专权专政,所以你不能犯上作乱。同时这里也是在告诉季子然,不光子路和冉求如此,如果你还要进一步越礼,犯上作乱。但凡有仁德之人,都不可能赞同,也不可能听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对鲁国的情怀,虽然我不能去阻止,不能去做什么,但当你有问于我之时,我从言语之间还是要给一些警醒和禁止,告诉你这样的行为和这样的想法,绝不可行。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的重点: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臣。比如说,孔夫子所推崇的周公;比如说,管仲;比如说,姜尚,姜子牙,这些人都在以道事君。辅佐一个君主,首先是要看这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合道的,他是不是为民请命的,还是只是谋自己的私利。
当以道事君的人,有这样的思维,从选择的那一刻就在选择道。看什么样的人合于道,我才可能去辅佐他去做事情,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臣。并且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一旦有不合于道的行为,我们是要去劝谏的。劝谏君主的所思所行,要合于道、合于仁、合于德、合于忠、合于义,如果劝谏君主不听,不采纳,这个时候不可则止。我就会停止不再去做这件事情。
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有风骨之人,他们都在以道事君,绝不会屈从。如果发现不合道的,并且劝谏再三不听从,这样的人就会归隐,不会再继续做事情。我们再深入地去讲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我们往生活当中延伸,这个规律是非常好用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我们做一件事情以什么开始就会以什么停止。
举个例子,我们做一个生意或者我们到一个团队,到一个企业当中去。以利进来的,就会以利停止,为利而来,为利而走。比如我们做一个生意,是为了赚钱,当做这个生意不再赚钱的时候,我就不再做了,这叫为利而止。或者赚的钱达不到我的满意程度,这个时候就会停止。
比如说我们去一个团队也是一样的,我去一个团队是有我自己的想法的,我要达到什么样的位置,我要赚多少钱,最后没有达到我自己想象和满意的程度,这个时候我就会停止。
我们交朋友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朋友他是可以对我们有所帮助的,因此我们和他交了朋友。发现他并没有能力帮助我们,或者说他也并不愿意帮助我们,这个时候我们的友情就此停止。
我们说在一段感情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喜欢的是对方有钱,以钱开始。发现对方没有钱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喜欢他。或者说我们再发现一个比他更有钱的人,我们这段感情就要走向停止。
比如,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才华,以他的才华为开始,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喜欢他的才华,或者看到比他更有才华的人,我们的心就会开始变,这段感情就会停止。如果我们在意的是她的美貌、美色,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喜欢她的容貌或者说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人觉得比她更漂亮,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开始产生变化,这段感情就会走向停止。
在生活当中的事情,都是这样的规律,我们可以细细的去体会。无论哪一件事情,以什么开始,必以什么结束。以利开始,以利停止;以情开始,以情结束。我们经常讲,依法不依人,如果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依的是人,就会以人为结束。比如说,我们认可一个人,我们开始听了圣贤的文化。最后你会发现这个人并不是我想象得那么完美,或者说他有一件事情做的不是我们满意的,我们学习之路就此结束。所以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我们要依的是法,要依的是道,要依的是仁,要依的是德。
儒家讲,当仁不让于师。首先一个人要懂得尊师才能重道。一定是要先尊敬老师的。可是如果在仁这件事情上,老师如果是没有仁,没有德,没有道的,对于老师也是坚决不能让的。所以这就是在依法、在依道、在依仁、在依德、在依他符合的道的那些思维和精神。
如果我们学习圣贤文化,我们去参加工作,去创业,依的是情,最后情开始变少,变淡的时候这件事情也就走向了结束。比如说我们学习是因为对一个人动了感情,最后感情变淡,或者发现我的情得不到之时,这件事情也就走到了结束。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很常见。比如说我们合作创业,如果是因为情,说兄弟之情,或者男女之情或同学之情都一样。我们要依情去共同创业去做事情,你会发现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个情一旦出了问题,这件事情就会停止走不下去的。所以我们说要志同道合,我们做一件事情不能依人,不能依情,不能依利,不能依欲,我们要有共同的志向符合共同的道,这件事情才可能变得长久,否则一定会停止不前。
当我们越是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生活当中遇到的事情遇到的人,我们要把他导向道,把他导向依于法,依于仁、依于德、依于共同的志向,而不是情或者人,或者利,或者欲,这个都是不长久的。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当中,涉及到三种人,三个层级的人。这三种人在任何一个团队当中,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三种人的出现。第一种人叫大臣者。第二种,具臣者。第三种,从之者。
第一种,何为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人。这样的人有德又有才,他是德和才兼备的,这样的人是优秀的人。在一个团队当中,这样的人不光有德行,不光有才华,并且他能给公司提供良好的发展,长久发展的建议。这样的人知道,道在讲什么,知道德在讲什么,知道如何合于道,合于德的去做事情。
第二种,叫做具臣者。具臣是具备一定政治才能的人。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人是有才能的,可以把事情很好的去执行。但是他们不具备道,不具备发展的眼光,不具备可以帮公司规划和出很好的建议和谋略的人,称之为具臣。但是这样的人是很好的执行者。当你把事情告诉给他,他是有才能有技能,把这件事情执行的很好,所以这是一个团队当中的中流砥柱。
我们去看历史,在一个朝代也是一样的。有大臣者,大臣者每当朝廷发生什么事情,他是可以给很好的建议和谋略的,让一个国家一个朝代走向正轨,走向合于道,合于德。还有一种就是具臣,这些是中流砥柱。当大臣和君上有好的建议,好的政策,他们可以很好的去执行和实施。在一个团队当中也是一样的,具臣是可以很好的执行,总经理和处上位的人所下达的政令,所下达的谋略和方法,他可以更好地去把它落地去实施。
第三种人,叫做从之者。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的想法,指哪打哪。不要让我自己思维,我也想不清楚,我也不太懂得变通,只能你告诉我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这种人同样是可以用的。任何一个团队当中都需要踏踏实实,恪守本分之人,但是还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论语》当中告诉我们,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像这种违背道德,违背礼的事情,同样也是不会做的。所以即使我们是一个从之者,我们也要学习圣贤的文化,起码做人的底线标准和原则是要有的。
这三种人也是一个次第,我们要反观自照,看看我们自己现在在哪个层级上。如果我们是一个从之者,我们要努力地学习增加自己的才能,让自己做一个具臣。如果我们是一个具臣,我们要去努力地学习道,学习德,学习智慧,让我们去做一个大臣。可以辅助一个团队,可以辅助他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团队的价值,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