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一㉕-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里讲了孔夫子的四个弟子。子路、冉有都是以政事著称的;公西华,曾经《论语》当中讲过,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讲的是公西华,这个人有外交的才能。这三个人都是能做事情的人,都是有某方面的特长和技能之人。曾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夫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当中,属于比较年长之人,这四个人侍坐陪同在老师身旁,大家坐在一起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这个时候孔夫子说。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日长乎尔,形容的是自己比较年长。孔夫子说,我比你们的年龄都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在这里,你们就不敢尽情地发言,这里孔夫子先做了一下铺垫,我们坐在这里聊聊天,聊聊各自的志向,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较大,或者说因为我是老师你们就不敢尽情地发言。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平时。平时你们都会说没有人了解我们,没有人知道我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知道你们,你们会怎么样呢?你们会怎么办呢?你们想做点什么呢?你们想讲些什么呢?这时候孔夫子在问志向,你们每个人的志向是什么?你们想让别人去了解你们自己呢?
我们把问志先延伸出来,当有长者,有智者,有处上位的人,有领导在问我们的志向,你想做什么?你有什么擅长的?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大胆的讲。既然长者、智者、处上位的人,有问必有其用意,即使我们说的不对,也会给我们一些指导,如果我们说的对,或者可以给我们一些帮助。
在一个企业当中,也同样的道理,当有领导,处上位的人,问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不妨大胆地说,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对方或许会指导。如果有说的好的地方,对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或者有用途,有其用意。这是机会来了。
我们再来角色转换。当我们是一个长者、一个智者、一个处上位的人。你在问别人想什么,在问别人有什么样的志向,是不是必有用意。或许你想了解一下这个人,了解一下他的想法,了解一下他的志向,了解一下他的性格,了解一下他的才能。我们通过一个人描述他的志向和想法,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描述他的志向,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了解这个人的思维方式,了解这个人的认知程度,了解这个人的自知之明,还可以了解这个人的长处和他心中所想。
比如说一个人,说他的梦想是想创业;有的人说,我的梦想是把某一件事情做好,有的人说,我只想把自己的债务还清;有的人会说,我只想过安静的生活;有的人说我想服务更多的顾客;有的人手我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提升。所以通过对方描述的过程,我们就了解这个人的很多信息,他是一个心中有抱负的人,还是一个喜欢安逸、踏实的人。他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还是一个讲起话来很空泛并不了解自己,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所以通过问志,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了解他人大量的信息和想法。所以同时,我们在处下位之时,有智者,长者问我们的时候也一样。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可以毫无隐瞒。因为在智者、长者、处上位的人眼里你也瞒不住。那不如坦诚相待,对方既有所问,必有其用意,也必有其所答,我们不担心说错。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轻率、不加思索、急切。这就是子路的性格。孔夫子和大家说,可以聊聊你们的想法,让别人去了解你们,谈谈你们的志向。其他的弟子可能还在思考,而子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这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摄乎大国之间,摄是指被夹在诸多的大国之间。他是有紧迫感的,他是迫切的需要生存的。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并且他是有紧迫感的,被夹在大国之间的这样一个国家。
加之以师旅,同时别的国家还在对我们用兵,还要面对着外在的战争。因之以饥馑,同时人们还要承受着饥饿之苦。由也为之,我也会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来看这段话,子路的思维,也可以看到子路擅长的事情。子路以政事著称,他有军事才能并且好勇,能带兵打仗。这个时候他的志向就在说自己的长处。我不怕战争,我可以去管理、治理这样一个大的诸侯国。外在面对着战争,内在还闹着饥荒。在这种状态下,我愿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勇猛,喜欢挑战,喜欢面对这种危机,我也愿意去承担,这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所以在生活的当中,看看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敢面对这样的挑战,有内忧又有外患。
我们要体会一个道理,人们在面对着战争,内在要面对着饥饿和贫困。在这种状态下,人是无善念可言的。面临的都是生命的危急,生死的存亡。这个状态下的人是最难以教化的。可是子路,却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我让每个人可以变得有勇气。并且心之所向,是有方向的,不光有勇气,每个人还有生存的方向,生存的意义。
夫子哂之。孔夫子听到这里微微一笑。
我们再从这句话当中来延伸,一个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在面对着重重危险,重重困难的状态下,是很容易颓废的,是很容易被打败的。而子路的性格,正喜欢迎难而上,我去选择一个最艰难的事情去做,我让每个人都有生存的勇气,心中有是有方向的。
我们再往生活当中来思考。当内外皆有忧患之时,这个时候是要靠我们自己强大的、坚韧的内心力量才可以走出困境。可是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面对着多种困难,这个时候精神是特别容易无助的。我经历了感情的挫折,事业的失败,别人的不理解,甚至吃饭都成问题,如果有一样的困难摆在我们面前,或许还不足以击败我们。但是有多种困难同时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处于最无助的时候,很容易被生活打败,很容易被困难打败。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变得颓废,生起逃避之心。
我们这个时候讲了,你要去学习圣贤文化,要让自己修仁德,要让自己合于道。通常人们就会说,我饭都吃不上了还学什么文化呢?这是误区。我们要从这个误区当中走出来的,我们越是在这种困厄之时,重重危难之时,唯有我们自己坚定地去学道,去修道,让自己内心生出这种坚韧的力量,才可以走出困境,否则是走不出困境的。我们会认为等我的生存条件好了再去谈道,我才去讲善良,我内心才会有力量,这个恰恰是相反的。
因为我们内心有了力量,有了信心,有了勇气才可能走出困境。子路说:面对着内忧外患,我可以为之。这就是坚定的道心和勇气。如果一个诸侯国面对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心,何以走出困境。一个家庭,一个个人也如此,越是这种困境我们越要去修道,越要去学习圣贤的文化,才可能带我们走出困境,重获光明而不是等待。越是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越要坚定的向前走,会从黑暗当中走出来,所以这正是子路内心强大之处,这正是子路的勇。
而在生活当中,恰恰是我们缺乏的东西,所以这个不能颠倒,不能有困境的时候去颓废。我们等待有好的转机,我们才去学习才去修道,决然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面对困难的心性和角度。这个时候我们同样要来角色转换,我们处下位的时候,我们要自己积极去面对,建立内心的力量,走出困境。但是我们要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一个诸侯国,我们带领一个团队,这个时候就要反向思维了。
管仲在《治国》当中有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一国之相,我们再看他治理民众的思维。我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有的吃、有的用、有的穿,这个时候才能知礼、知荣辱,也就先要解决他人的温饱问题。
不光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带好一个团队,经营一家企业也是一样的。我们首先要让我们的员工吃饱饭,有工资可以领。这个时候他才可能知礼节,知荣辱。先抓的是物质文明,然后再建立精神文明。所以两个角度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和我们要学习的方向是不同的。当我们处上位的人,要懂得先建立物质文明,满足物质需要,然后再满足和建立精神需要。但当我们自己走出困境当中的时候,要反向思维。要先建立精神的文明,先建立精神的力量,他才带我们走出困境,创立和建造物质文明,满足物质需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里讲了孔夫子的四个弟子。子路、冉有都是以政事著称的;公西华,曾经《论语》当中讲过,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讲的是公西华,这个人有外交的才能。这三个人都是能做事情的人,都是有某方面的特长和技能之人。曾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夫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当中,属于比较年长之人,这四个人侍坐陪同在老师身旁,大家坐在一起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这个时候孔夫子说。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日长乎尔,形容的是自己比较年长。孔夫子说,我比你们的年龄都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在这里,你们就不敢尽情地发言,这里孔夫子先做了一下铺垫,我们坐在这里聊聊天,聊聊各自的志向,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较大,或者说因为我是老师你们就不敢尽情地发言。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平时。平时你们都会说没有人了解我们,没有人知道我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知道你们,你们会怎么样呢?你们会怎么办呢?你们想做点什么呢?你们想讲些什么呢?这时候孔夫子在问志向,你们每个人的志向是什么?你们想让别人去了解你们自己呢?
我们把问志先延伸出来,当有长者,有智者,有处上位的人,有领导在问我们的志向,你想做什么?你有什么擅长的?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大胆的讲。既然长者、智者、处上位的人,有问必有其用意,即使我们说的不对,也会给我们一些指导,如果我们说的对,或者可以给我们一些帮助。
在一个企业当中,也同样的道理,当有领导,处上位的人,问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不妨大胆地说,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对方或许会指导。如果有说的好的地方,对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或者有用途,有其用意。这是机会来了。
我们再来角色转换。当我们是一个长者、一个智者、一个处上位的人。你在问别人想什么,在问别人有什么样的志向,是不是必有用意。或许你想了解一下这个人,了解一下他的想法,了解一下他的志向,了解一下他的性格,了解一下他的才能。我们通过一个人描述他的志向和想法,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描述他的志向,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了解这个人的思维方式,了解这个人的认知程度,了解这个人的自知之明,还可以了解这个人的长处和他心中所想。
比如说一个人,说他的梦想是想创业;有的人说,我的梦想是把某一件事情做好,有的人说,我只想把自己的债务还清;有的人会说,我只想过安静的生活;有的人说我想服务更多的顾客;有的人手我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提升。所以通过对方描述的过程,我们就了解这个人的很多信息,他是一个心中有抱负的人,还是一个喜欢安逸、踏实的人。他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还是一个讲起话来很空泛并不了解自己,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所以通过问志,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了解他人大量的信息和想法。所以同时,我们在处下位之时,有智者,长者问我们的时候也一样。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可以毫无隐瞒。因为在智者、长者、处上位的人眼里你也瞒不住。那不如坦诚相待,对方既有所问,必有其用意,也必有其所答,我们不担心说错。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轻率、不加思索、急切。这就是子路的性格。孔夫子和大家说,可以聊聊你们的想法,让别人去了解你们,谈谈你们的志向。其他的弟子可能还在思考,而子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这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摄乎大国之间,摄是指被夹在诸多的大国之间。他是有紧迫感的,他是迫切的需要生存的。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并且他是有紧迫感的,被夹在大国之间的这样一个国家。
加之以师旅,同时别的国家还在对我们用兵,还要面对着外在的战争。因之以饥馑,同时人们还要承受着饥饿之苦。由也为之,我也会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来看这段话,子路的思维,也可以看到子路擅长的事情。子路以政事著称,他有军事才能并且好勇,能带兵打仗。这个时候他的志向就在说自己的长处。我不怕战争,我可以去管理、治理这样一个大的诸侯国。外在面对着战争,内在还闹着饥荒。在这种状态下,我愿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勇猛,喜欢挑战,喜欢面对这种危机,我也愿意去承担,这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所以在生活的当中,看看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敢面对这样的挑战,有内忧又有外患。
我们要体会一个道理,人们在面对着战争,内在要面对着饥饿和贫困。在这种状态下,人是无善念可言的。面临的都是生命的危急,生死的存亡。这个状态下的人是最难以教化的。可是子路,却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我让每个人可以变得有勇气。并且心之所向,是有方向的,不光有勇气,每个人还有生存的方向,生存的意义。
夫子哂之。孔夫子听到这里微微一笑。
我们再从这句话当中来延伸,一个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在面对着重重危险,重重困难的状态下,是很容易颓废的,是很容易被打败的。而子路的性格,正喜欢迎难而上,我去选择一个最艰难的事情去做,我让每个人都有生存的勇气,心中有是有方向的。
我们再往生活当中来思考。当内外皆有忧患之时,这个时候是要靠我们自己强大的、坚韧的内心力量才可以走出困境。可是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面对着多种困难,这个时候精神是特别容易无助的。我经历了感情的挫折,事业的失败,别人的不理解,甚至吃饭都成问题,如果有一样的困难摆在我们面前,或许还不足以击败我们。但是有多种困难同时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处于最无助的时候,很容易被生活打败,很容易被困难打败。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变得颓废,生起逃避之心。
我们这个时候讲了,你要去学习圣贤文化,要让自己修仁德,要让自己合于道。通常人们就会说,我饭都吃不上了还学什么文化呢?这是误区。我们要从这个误区当中走出来的,我们越是在这种困厄之时,重重危难之时,唯有我们自己坚定地去学道,去修道,让自己内心生出这种坚韧的力量,才可以走出困境,否则是走不出困境的。我们会认为等我的生存条件好了再去谈道,我才去讲善良,我内心才会有力量,这个恰恰是相反的。
因为我们内心有了力量,有了信心,有了勇气才可能走出困境。子路说:面对着内忧外患,我可以为之。这就是坚定的道心和勇气。如果一个诸侯国面对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心,何以走出困境。一个家庭,一个个人也如此,越是这种困境我们越要去修道,越要去学习圣贤的文化,才可能带我们走出困境,重获光明而不是等待。越是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越要坚定的向前走,会从黑暗当中走出来,所以这正是子路内心强大之处,这正是子路的勇。
而在生活当中,恰恰是我们缺乏的东西,所以这个不能颠倒,不能有困境的时候去颓废。我们等待有好的转机,我们才去学习才去修道,决然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面对困难的心性和角度。这个时候我们同样要来角色转换,我们处下位的时候,我们要自己积极去面对,建立内心的力量,走出困境。但是我们要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一个诸侯国,我们带领一个团队,这个时候就要反向思维了。
管仲在《治国》当中有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一国之相,我们再看他治理民众的思维。我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有的吃、有的用、有的穿,这个时候才能知礼、知荣辱,也就先要解决他人的温饱问题。
不光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带好一个团队,经营一家企业也是一样的。我们首先要让我们的员工吃饱饭,有工资可以领。这个时候他才可能知礼节,知荣辱。先抓的是物质文明,然后再建立精神文明。所以两个角度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和我们要学习的方向是不同的。当我们处上位的人,要懂得先建立物质文明,满足物质需要,然后再满足和建立精神需要。但当我们自己走出困境当中的时候,要反向思维。要先建立精神的文明,先建立精神的力量,他才带我们走出困境,创立和建造物质文明,满足物质需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