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故事汇——道德经 第43章

国学故事汇——道德经 第43章

00:00
08:04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

1、至柔:最柔软。

2、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3、至坚:最坚硬。

4、无有:无形的力量。

5、无间:没有间隙的东西。

6、益:益处。

7、希:稀少。

8、及:到达。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能够驰骋天下,克服最坚硬的事物。虚无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懂得了“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育,无为的益处,天下却少有做到的。

【经典解读】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道理。他认为,最柔弱的东西里蕴蓄着无形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即便最坚强的东西也无法抵挡。一块厚重的石头,放在地面上,用厚重的铁锤去敲,不见得会打穿它,但是一滴轻柔的水滴,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却能将其洞穿。这便是柔的力量。

“柔弱”是“道”的作用方式,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已不局限于“刚强”的对立面。实际上,对柔弱的赞誉也就是对超脱名状而顺其自然的推崇。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指出入各种“名状”的自如,不可将它与“疲弱”混为一谈。

“柔”,也可理解为“软实力”。言语、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都是天下至柔,都是上善若水,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另外,老子还以“无有入无间”的道理,说明了“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的益处。没有间隙却仍然能走进去、影响进去,靠的是无有,因为没有间隙,任何有是进不去的。这里的“无”其实是一种有的形式,它可以无影、无形、无声、无重量,然而正因如此它才能无坚不摧,攻无不克,无不可入。

更深入地理解,其实老子要讲的是深刻的辩证法,即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二是强调要以弱胜强、以虚胜实、以无胜有、以智胜力、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克敌于无形、胜敌于不知不觉中、不战而胜。

无为与不言,为今后的有为与立言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无为是保持在欲发未发状态;是一切进入准备,只等一声发令枪响地状态;是微微一笑将言未言的状态;是重心完全沉稳牢实,平衡完全得当,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的状态。时刻保持无为状态、准备状态,掌握好重心,才能有效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如果你确实接近了大道,你就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那个无间的力量,如果脱离了大道,就可能最终垮台或变异。换一个角度想,人不应该满足于自己的无有,而应该有一点、多一点实绩与影响。

“以柔克刚”不是以硬碰硬,以强力胜强力,它体现于特定的场合中特定的人物的迂回。走路,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对横在面前的大石头,是搬开它,绕着走,还是爬过去?只有权衡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胸有成竹地战胜它们,顺利前行。“以柔克刚”是智慧的、成功的做人处世之道。

【生活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困难,就可以用“以柔克刚”的方法来解决了。若两个人在一件事上出现了分歧,争吵时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下,协商解决是不是更好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解决问题是不是容易多了呢?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如火之人,恰似细雨之烈火,烈火虽熊熊不可一世,但雨可以灭火;磐石虽顽固坚硬,看似坚不可摧,水却能穿石。

诸葛亮在《蒋苑》中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克刚。“以柔克刚”也是一种取胜的法宝。春秋时期,楚庄王三年蓄势不发,而后却“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可谓是深深悟出了以柔克刚得本意。蔺相如也知晓以柔克刚的道理,巧妙地避免了和廉颇之间的矛盾,化解了危机。“以柔克刚”避免了许多矛盾的发生,也常常成为出奇制胜的关键,使矛盾化解。

以柔克刚恰似那潺潺的流水,滴水穿石,劈山凿河,克金石之刚,润泽万物,德育天下。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以柔克刚,避免或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