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故事汇——道德经 第32章

国学故事汇——道德经 第32章

00:00
05:35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注释]

1、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4、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7、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8、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王侯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解析]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讲了“无名”、“有名”、“知止”。

“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之为“朴”。所以,本章表达了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王侯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顺应自然,百姓们将会自动地服从于他。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争端的重要根源。

[家长启示]

我们知道,《道德经》里所讲的“道”,就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道”是永恒的,既如无名之朴,是极幽微的;而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运动的客观规律。了解凡事都有两面,切记过犹不及。

一次成吉思汗打猎的时候,口渴难耐。正好附近有一洼山泉,他捧起水就喝。正在他喝得开心的时候,一只老鹰疾飞而至,成吉思汗虚惊一场,山泉泼得满地都是。 喝水的「渴望」被干扰,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抽出腰间羽箭射杀飞鹰,跌落在山顶。成吉思汗爬上山顶,发现飞鹰已经被羽箭穿胸而毙,而死鹰陈尸的山泉水源旁,有条被鹰啄死的大毒蛇。

此时,成吉思汗在庆幸的同时,也深深的懊悔:我为何要射杀飞鹰!

如果你是成吉思汗是庆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还是决定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前,不要随便发怒?或在发怒情况下不随便﹑轻易的行动?

同理,在对待孩子的错误时,作为家长,我们的态度也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请在发怒时,深呼吸克制情绪1分钟后在冷静的状态下思考解决,切记过犹不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