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十五讲 君子明德

《中庸》第三十五讲 君子明德

00:00
17:29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邢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诗》曰:“德犹如毛。”毛犹如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原文)

《诗》曰: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这是《诗经》其中的一篇周颂,用来赞美文王的,赞美周氏的天子。也是用来警醒周氏的天子,用来警醒诸侯的。通常这篇周颂列文,在周天子封诸侯国国君的时候,所奏的乐曲。

不显维德是感叹词,难道文王的德行不够彰显吗?意思是他的德行是很大的,是彰显在外的。

我们再用来延伸,第一层意思,他是赞美文王的。那么第二层意思也是来警醒周氏的后代天子,要懂得修正自己的德行。

百辟其刑之,百是一个量词;辟是指的君,也就是指各诸侯的君王,当自己的德行,大大的彰显在外的时候,各位诸侯国的国君,其刑之,自然就会去效法。也就是告诉所有的周朝的天子,当自己的德行得以彰显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自然就会来效法,同时也在告诉诸侯国的国君,当自己是有德行的,其他的百姓人民自然会效法。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所以君子的行为,笃恭就是笃行、恭敬,当一个君子的行为是笃行的,是恭敬的,而天下自然效法,天下自然太平。笃行和恭敬的前提是什么呢?惟德,以德治天下。

以德养身,当自己是具备德行的,别人自然开始效法,当自己有德行的时候,更要保持笃行,恭敬的态度,而别人自然效法,而天下自然太平。

所以《诗经》讲的是治理天下。我们往生活当中延伸,也是同样的道理,到了我们现在不光是治理天下,我们自己的安身,自己的立命,自己做人的根本,都要以德为法则。当我们自己是具备德行的,我们是笃行的,是恭敬的,而身边的人自然会去效法。

在一个家庭当中,我们是有德行的,我们是保持笃行恭敬的,而身边的家人也自然受到我们的影响,自然会去效法。

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如此,我们做上位的人,要修自己的德行,要去笃行恭敬,别人自然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开始效法。企业就是太平的,就是顺其自然的往前发展的。

所以这一篇整个告诉我们,德行的重要性,修己身的重要性,当我们以德为法则,我们自己的团队自然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得以治理,所以这是安身立命做人的根本,就在于德。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继续跟我们讲德行的重要性,这一篇来自《诗经》大雅皇矣,也是赞美周王室的。这一篇整个《诗经》分八章节,前四章节是赞美古公亶父的,也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过的太王,后四章是赞美周文王的。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予是我的意思,我是怀有明德的;不大声以色,不需要去疾言厉色,不需要去厉声厉色地教化人民。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孔子说,以声色来教化于民,末也,实在是最末等的方法。

我们如果是怀有仁德的,是不需要靠疾言厉色去教化于民的。孔子又说了,如果以疾言厉色,以声色去化民,实在是最末等的方法了。

我们再把这个声色延伸一下,比如说我们严厉的手段、严苛的方法、奖惩的制度,这都叫声色。所以圣贤的文化是告诉我们,以德治天下,以仁治天下。靠自己的身教,行不言之教,去影响去化育天地的子民,而不是靠严苛的方法,而不是疾言厉色,去教化于民。

现在我们的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做一个领导,每天只是靠喊,靠拍桌子,靠发怒,靠情绪,这实在是最末的方法,而是靠自己的德行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身边的人看到我们的德行的时候,自然也会去效法,他也会变成一个有德行的人。

包括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和朋友相处也是一样的,我们靠声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一旦用了声色,去解决问题,也是最末等的方法,别人心里是不服气的,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敬畏之心。

但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不要用末等的方法,要不要用声色呢?肯定是要用的,但是呢一定是以德为主,以声色手段方法为辅。

比如说我们现在叫法治社会,要不要有法律?要。但是法律一定是解决已经犯错误的人。就好比是我们一个公司,要不要有规章制度?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如果我们,只是靠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会发现员工的内在哪来的驱动力,怎么可能人人是积极向上的,只不过是在制度之下不得不做,所以这实在是最末等的方法。

所以声色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把它归为末,我们的本要靠自己的德行。

《诗》曰:德犹如毛。《诗经》告诉我们德犹如毛。这里引用了四个字,德就好比是羽毛一样轻盈。这四个字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我们修自己的德行就像羽毛一样的轻盈,当我们自己有了德行,我们再去治理天下,再去管理团队,再去学习、再去修身,都像羽毛一样的轻盈简单。

当我们自己有德行的时候,身边的人自然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就是像羽毛一样的举重若轻,就是一样如此的轻盈简单。

毛犹有伦。但是羽毛不足以比拟德,因为毛还有伦。就是毛还是有痕迹的,还是有重量的。告诉我们其实当我们自己修德行,靠德行去影响他人,比羽毛还要轻盈,还要没有痕迹。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上天化育万物,承载万物,是无声无臭的,没有任何的声音,没有任何的气味。所以说毛犹有伦,羽毛还有痕迹,上天化育万物的德行,没有任何的声音,没有任何的重量,没有任何的气味,是无形无相的。至矣,可谓德的至高境界了。

所以,整个最后《中庸》的结尾的部分,引用了《诗经》的三段话,都在告诉我们修德行的重要性。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当我们自己的德行如此显著的时候,别人自然会来效法。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我们自己是有德行的,内在是有明德的,不需要疾言厉色即可以教化于民。德犹如毛,德好比羽毛一样轻盈,修德行,靠德行影响别人就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轻盈。

但是羽毛还不足以形容德行,因为它还有痕迹,它还有重量。上天化育万物是没有重量的、没有声音的、没有色味的,可谓德的至高境界了。

整个《中庸》讲到最后的时候,给我们归于德,归到至德。《中庸》开篇的时候告诉我们,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告诉我们《中庸》很难,天下国家可以均衡,只要有仁就够了。

爵禄可辞也,爵位和俸禄都可以辞掉不要的,只要是一个智者就可以看破。白刃可蹈也,再锋利的刀刃都可以去踩的,只要有勇气就够了。但是中庸不可能也,即使有了智、仁、勇,中庸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告诉我们中庸之难。

但是,结尾的时候又告诉我们了,归到最后就似乎一个“德”字,当达到至德的状态,其实很简单,很轻盈,就像一片羽毛一样。

整个《中庸》告诉我们,至诚、至圣、至德,都是天命之谓性,都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本性,那个本性就是无声的、无色的,没有任何重量的,无形的、无相的,本然他就是通体透明的、本然他就是圆满具足的。

我们率圆满具足的本性而为,就是道,所以归到最后,用一个德字来结束了所有《中庸》的内容,他是举重若轻的。

我们《中庸》也是如此,举重若轻的结束了,当达到至的状态,会发现就是回归本性的状态,当回归天性的状态,本然就是至德的,本然就是至诚的,本然就是至圣的,他就是圣人。这个天命之谓性,这个天性不用修的,人人都有。

我们在修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不能做到至诚,我们后期的杂染太多了,所以怎么办呢?我们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心念,达到至诚的状态,或者达到至德的状态,或者达到至圣的状态都一样,就是天命之谓性,即刻就成圣了,一个道理。只不过我们做不到的时候,最后结尾告诉我们去至德,因为德是可以显化出来的。

诚是不是不容易体现,至圣是不是不容易体现?所以要给我们一个外修的方法,这个方便法就是德。我们不停地修德、不停地修德,当达到至德的时候,就进入天命之谓性的天性了,就回归了。

或者达到至诚的状态,一样的回归天性;或者达到至圣的状态,一样回归天性,只不过德是可以量化的,更容易理解,所以他最后以德来结尾,他是举重若轻的。

告诉我们其实中庸之道,其实天命之谓性,都很简单。回归道自己的德上,不停地去修正自己的德行。像天一样化育万物的,像天一样无形、无相、无声、无臭,没有任何的重量的。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去感受一下,这个境界和状态是何其的潇洒,何其的轻盈,就回归天命之谓性,然后率性之谓道,我们如果率至德的本性,随意而为,就是道本身。

所以我们学《论语》的时候,孔子也会说,随心所欲不逾矩,他随的是天性。

时间: 2022-10-02 10:50:45
《中庸》第三十五讲 君子明德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邢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诗》曰:“德犹如毛。”毛犹如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原文)

《诗》曰: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这是《诗经》其中的一篇周颂,用来赞美文王的,赞美周氏的天子。也是用来警醒周氏的天子,用来警醒诸侯的。通常这篇周颂列文,在周天子封诸侯国国君的时候,所奏的乐曲。

不显维德是感叹词,难道文王的德行不够彰显吗?意思是他的德行是很大的,是彰显在外的。

我们再用来延伸,第一层意思,他是赞美文王的。那么第二层意思也是来警醒周氏的后代天子,要懂得修正自己的德行。

百辟其刑之,百是一个量词;辟是指的君,也就是指各诸侯的君王,当自己的德行,大大的彰显在外的时候,各位诸侯国的国君,其刑之,自然就会去效法。也就是告诉所有的周朝的天子,当自己的德行得以彰显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自然就会来效法,同时也在告诉诸侯国的国君,当自己是有德行的,其他的百姓人民自然会效法。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所以君子的行为,笃恭就是笃行、恭敬,当一个君子的行为是笃行的,是恭敬的,而天下自然效法,天下自然太平。笃行和恭敬的前提是什么呢?惟德,以德治天下。

以德养身,当自己是具备德行的,别人自然开始效法,当自己有德行的时候,更要保持笃行,恭敬的态度,而别人自然效法,而天下自然太平。

所以《诗经》讲的是治理天下。我们往生活当中延伸,也是同样的道理,到了我们现在不光是治理天下,我们自己的安身,自己的立命,自己做人的根本,都要以德为法则。当我们自己是具备德行的,我们是笃行的,是恭敬的,而身边的人自然会去效法。

在一个家庭当中,我们是有德行的,我们是保持笃行恭敬的,而身边的家人也自然受到我们的影响,自然会去效法。

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如此,我们做上位的人,要修自己的德行,要去笃行恭敬,别人自然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开始效法。企业就是太平的,就是顺其自然的往前发展的。

所以这一篇整个告诉我们,德行的重要性,修己身的重要性,当我们以德为法则,我们自己的团队自然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得以治理,所以这是安身立命做人的根本,就在于德。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继续跟我们讲德行的重要性,这一篇来自《诗经》大雅皇矣,也是赞美周王室的。这一篇整个《诗经》分八章节,前四章节是赞美古公亶父的,也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过的太王,后四章是赞美周文王的。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予是我的意思,我是怀有明德的;不大声以色,不需要去疾言厉色,不需要去厉声厉色地教化人民。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孔子说,以声色来教化于民,末也,实在是最末等的方法。

我们如果是怀有仁德的,是不需要靠疾言厉色去教化于民的。孔子又说了,如果以疾言厉色,以声色去化民,实在是最末等的方法了。

我们再把这个声色延伸一下,比如说我们严厉的手段、严苛的方法、奖惩的制度,这都叫声色。所以圣贤的文化是告诉我们,以德治天下,以仁治天下。靠自己的身教,行不言之教,去影响去化育天地的子民,而不是靠严苛的方法,而不是疾言厉色,去教化于民。

现在我们的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做一个领导,每天只是靠喊,靠拍桌子,靠发怒,靠情绪,这实在是最末的方法,而是靠自己的德行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身边的人看到我们的德行的时候,自然也会去效法,他也会变成一个有德行的人。

包括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和朋友相处也是一样的,我们靠声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一旦用了声色,去解决问题,也是最末等的方法,别人心里是不服气的,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敬畏之心。

但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不要用末等的方法,要不要用声色呢?肯定是要用的,但是呢一定是以德为主,以声色手段方法为辅。

比如说我们现在叫法治社会,要不要有法律?要。但是法律一定是解决已经犯错误的人。就好比是我们一个公司,要不要有规章制度?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如果我们,只是靠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会发现员工的内在哪来的驱动力,怎么可能人人是积极向上的,只不过是在制度之下不得不做,所以这实在是最末等的方法。

所以声色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把它归为末,我们的本要靠自己的德行。

《诗》曰:德犹如毛。《诗经》告诉我们德犹如毛。这里引用了四个字,德就好比是羽毛一样轻盈。这四个字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我们修自己的德行就像羽毛一样的轻盈,当我们自己有了德行,我们再去治理天下,再去管理团队,再去学习、再去修身,都像羽毛一样的轻盈简单。

当我们自己有德行的时候,身边的人自然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就是像羽毛一样的举重若轻,就是一样如此的轻盈简单。

毛犹有伦。但是羽毛不足以比拟德,因为毛还有伦。就是毛还是有痕迹的,还是有重量的。告诉我们其实当我们自己修德行,靠德行去影响他人,比羽毛还要轻盈,还要没有痕迹。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上天化育万物,承载万物,是无声无臭的,没有任何的声音,没有任何的气味。所以说毛犹有伦,羽毛还有痕迹,上天化育万物的德行,没有任何的声音,没有任何的重量,没有任何的气味,是无形无相的。至矣,可谓德的至高境界了。

所以,整个最后《中庸》的结尾的部分,引用了《诗经》的三段话,都在告诉我们修德行的重要性。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当我们自己的德行如此显著的时候,别人自然会来效法。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我们自己是有德行的,内在是有明德的,不需要疾言厉色即可以教化于民。德犹如毛,德好比羽毛一样轻盈,修德行,靠德行影响别人就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轻盈。

但是羽毛还不足以形容德行,因为它还有痕迹,它还有重量。上天化育万物是没有重量的、没有声音的、没有色味的,可谓德的至高境界了。

整个《中庸》讲到最后的时候,给我们归于德,归到至德。《中庸》开篇的时候告诉我们,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告诉我们《中庸》很难,天下国家可以均衡,只要有仁就够了。

爵禄可辞也,爵位和俸禄都可以辞掉不要的,只要是一个智者就可以看破。白刃可蹈也,再锋利的刀刃都可以去踩的,只要有勇气就够了。但是中庸不可能也,即使有了智、仁、勇,中庸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告诉我们中庸之难。

但是,结尾的时候又告诉我们了,归到最后就似乎一个“德”字,当达到至德的状态,其实很简单,很轻盈,就像一片羽毛一样。

整个《中庸》告诉我们,至诚、至圣、至德,都是天命之谓性,都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本性,那个本性就是无声的、无色的,没有任何重量的,无形的、无相的,本然他就是通体透明的、本然他就是圆满具足的。

我们率圆满具足的本性而为,就是道,所以归到最后,用一个德字来结束了所有《中庸》的内容,他是举重若轻的。

我们《中庸》也是如此,举重若轻的结束了,当达到至的状态,会发现就是回归本性的状态,当回归天性的状态,本然就是至德的,本然就是至诚的,本然就是至圣的,他就是圣人。这个天命之谓性,这个天性不用修的,人人都有。

我们在修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不能做到至诚,我们后期的杂染太多了,所以怎么办呢?我们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心念,达到至诚的状态,或者达到至德的状态,或者达到至圣的状态都一样,就是天命之谓性,即刻就成圣了,一个道理。只不过我们做不到的时候,最后结尾告诉我们去至德,因为德是可以显化出来的。

诚是不是不容易体现,至圣是不是不容易体现?所以要给我们一个外修的方法,这个方便法就是德。我们不停地修德、不停地修德,当达到至德的时候,就进入天命之谓性的天性了,就回归了。

或者达到至诚的状态,一样的回归天性;或者达到至圣的状态,一样回归天性,只不过德是可以量化的,更容易理解,所以他最后以德来结尾,他是举重若轻的。

告诉我们其实中庸之道,其实天命之谓性,都很简单。回归道自己的德上,不停地去修正自己的德行。像天一样化育万物的,像天一样无形、无相、无声、无臭,没有任何的重量的。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去感受一下,这个境界和状态是何其的潇洒,何其的轻盈,就回归天命之谓性,然后率性之谓道,我们如果率至德的本性,随意而为,就是道本身。

所以我们学《论语》的时候,孔子也会说,随心所欲不逾矩,他随的是天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