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九讲 今从周礼

《中庸》第二十九讲 今从周礼

00:00
15:03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仪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曰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愚,愚昧;注意,愚昧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是愚昧而自以为是,就是既愚昧还自以为是。看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是愚昧的、愚笨的、无知的,别人的话还听不进去,圣贤的道理还觉得没用,并且非常的自以为是。

贱而好自专,贱就是卑贱的意思。处在下位的时候,位置低的时候还好自专、自作主张,处在下位的时候还喜欢自作主张。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是返回的返,返回,恢复的意思。我们生在今天这个世道,还要想返回古时候,这句话非常有意思。

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样的?有很多人都说,能回到父母还有爷爷那个时代该多好,那个时候的人是干净的,是善良的,是纯洁的。我们还要能回到一夫多妻制该多好,这都是反古之道。

无论过去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没有可能回到过去?没有可能。时代在发展,天道是惟新的,不停地推动着时代,在往前发展,我们是回不到过去的。所以反古之道的人,这种思想就会不停地去抱怨。

还有很多人做生意,说如果回到实体店的那个时候该多好,怎么可能呢?很多人接受不了新鲜事物,就开始抱怨,抱怨想回到过去的那个时代,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产生反古之道人的想法,多数都是抱怨的,多数都是停滞不前的。思想不革新,不往前走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要赞同过去的好的东西,但是绝不是再回到那个时代,再回到从前。而是我们遗留的那些好的东西,我们学过来,用到我们的当下,用到我们的现代,这个才叫温故而知新。都可以用在我们当下,时代在进步,是不可能回去的。

比如还有一个词叫,反清复明,在清朝是最常见的词,那么多人是在反清复明,能反的成功吗?反不成功。即使真的,假设反成功了,他也不是明,也是其他的王朝,怎么可能反清还能复回明呢,那个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不会自怨自怜。当发生一件事情,我们才能懂得往前行,而不是停在原地去感叹去抱怨,这个都是不对的。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如上三者,如果是这样的,灾祸马上要降临到身上了。所以我们再来总结这一段话,愚昧而自以为是,位置低下,卑贱处下位,还自作主张。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还想反古,灾祸就会来到我们自己的身边。

愚昧而自以为是,要如何成长?马上被时代淘汰,那灾祸不是来了吗?位置处低下还自作主张,很快就被别人淘汰掉了,不用我们了。我们处在这样的位置,不知道努力地去学习,不知道去修正自己,遇事还总是自作主张,惹人厌烦。

我们生活这个时代,天天抱怨时代的不好,还想回到过去那个时代,怎么可能呢?最后就落入了自怨自怜,这样的境界当中去,所以说灾祸就到了自己的身上。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不是天子是不议论礼乐的,是不制定法度的,是不考定文字规范的。所以这段话也在告诉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没在那个位置的时候,就不要去思考抱怨和解决这样的事情,也解决不了。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很多朋友也抱怨,抱怨很多政策性的问题,他是因为高度不够。处在下位的人考虑的都是自身利益,有站在天子的角度考虑过吗?如果是站在天子的角度考虑,圣贤的天子,他考虑的是所有人的利益。而我们处在下位的时候只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比如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处在下位的时候,在议论公司的制度,说公司的决策不好,会发现我们考虑的无非是自己的利益,只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处在上位的人是谋全局的。

为什么告诉我们处在下位的人,不要自作主张,考虑的问题并不全面。所以有句话叫,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我们看的不是全局观,看的只是个人利益得失,或者说我们的高度并不够,看的只是自己的问题,而处在上位的人,看得是全面的问题。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今天的天下,车(jū)就是车(chē),车同轨,车子的轮距都是一致的,书同文,文字文体都是统一的。大家都有相同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然我们处在那个位置上,苟无其德,如果没有那个德行,不敢做礼乐焉,也不敢去重新制定礼乐的。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做礼乐焉。虽然有那个德行,但是如果没在其位,没有那个位置,亦不敢做礼乐焉,也是不敢去做礼乐的。

这段话告诉我们,德和位要相匹配。即使伟大如孔子,德行如孔子,也没有重新制定礼乐,沿袭的也是周礼。

孔子为什么去推崇周公?周公既有德又有位,辅政有位又有至高的德行,所以才制定了周礼。即使有的人有位置,但是没有德行,讲的话是不是就没人愿意听?

比如在一个企业当中,我们是处在高位了,可是没有德行,大家都不认可,都不认同,我们制定了一个规则,制定了一个制度,有没有人爱遵守?不遵守。表面上听,实则我们说了也不听。

在一个企业当中,一个人有德行,但是我们没把他放在那个位置上,他制定了一个规则,别人会听吗?关他什么事情,用他操心吗,用得着他来管这个事情吗。

整个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德和位要相匹配的。我们反过来理解,当我们自己没有处在一定的位置上的时候,要谨言慎行。不断地提升自己内在的德行,让自己变得更有仁爱之心。讲话要注意了,行为要注意了,靠我们自己的德行,去影响身边的人就够了。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德行,再有了那个位置之后,我们再讲出来的话,才有更多的人去信服。

《中庸》也是一样的,我们经常引用孔子的话,是不是在引经据典?这话不是我讲的,是孔夫子的讲的。我们每天去学习圣贤的文化,每天和各位朋友在分享修行的心得,是不是也要引经据典呢?

因为,我们还没有那么大的德行,还没有那么高的位置,就要引经据典。这话不是我讲的,是圣贤说的,我们也是和圣贤学的,这就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可是我们随着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大,是不是在别人心中的位置就会更高?这个时候我们再讲出来的话,是不是就有更多的人信服了?所以,这个时代是非常好用的。

包括我们做生意是不是一样的?有更多的德行,别人才愿意信服我们的话,我们在这些人心目中的地位才会变高。因为时代背景不同,那个时候的时代,我们是必须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别人才听我们的话。

可是,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更多的人都是做生意的,都是自由职业者,所以这里的位置,我们延伸一下,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取决于自己的德行有多大,有多大的德行,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就多高,所讲的话才会有多少人去认同。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要懂得反过来思考,应用到我们当下的,温故而知新,我们才能去用,才能懂得如何去修正自己。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我说夏朝的礼,杞是夏朝的后裔,一个杞国,只剩下杞国很小的一个部分,不足以彰显夏朝的礼。说我去学殷朝的礼,有宋国存焉,宋国是殷朝的后裔小国。

接下来重点来了,吾学周礼,说我又学周礼,周朝的礼乐,今用之,今天还在用;吾从周,说我是从周的。这里孔子开始举例说明,说我又学了夏朝的礼,又学了殷朝的礼,又学了周朝的礼,但是我是从周的。为什么?这里有个关键的三个字今用之,因为今天我们还在用着周朝的礼,所以我是从周礼的。

为什么从周礼?回到上一段,告诉我们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做礼乐焉。不敢重新去制定,因为改变不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