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七讲 圣人之道

《中庸》第二十七讲 圣人之道

00:00
24:25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大哉!圣人之道!接下来告诉我们圣人之道。圣人是如何做事情的,圣人是如何修正自己的,伟大的圣人他所行的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洋洋乎,就是很多充满天地之间洋洋洒洒,是形容很多,充满于天地之间的叫洋洋乎。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发育万物是可以使万物生长,使万物生存的;峻极于天,像天一样崇高和伟大,圣人的道理是什么样的?是发育万物的,他是利益万物的,不只是利益人。

比如,圣人发展农业,发展文化的传承,不光是利益人,不光是化育人的,还有化育万物。之前我们也讲过,参赞天地之造化,还要看天道的运行规律,给我们创造万物,让万事万物都在其中可以生存。

所以,圣人的伟大充满于天地之间,是可以让万事万物都受其影响,去创造,生育和化育滋养万物的,这是圣人所行的道。这是外在的行为,也就是所行之道之方法。接下来讲内在的。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优优就是充足充裕的样子。圣人的内在也是充足的,也是充裕的,具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待其人是指圣人自己。待自己有这样的德行以后而后行,后面自然就会出来,礼仪三百,威严三千。

一个圣人的威仪是从哪里来的?他是自己内在有德行以后,外在的礼仪和威仪自然就出来了。这里的威仪并不是只有严肃,这里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是概念词,其实何止三百或者三千。

但是,当一个人具有了德行以后,自己符合圣人的标准,符合道的时候,他所有做出来的事情都是合乎道的,自然就会合乎礼仪的,自然就是威仪的。

比如,这些圣贤老子也好,孔子也好,看上去他就是有威仪的,看上去他所讲的哪一句话,他所做出来的哪一个行为,都是合乎礼仪的。因为他内在的德行是优优大哉的,他是充足的充裕的,所以叫待其人而后行。

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不断修自己内在德行,礼仪和威仪自然就会出来的,这是内在的。当我们有了内在的这些德行之后,就开始外在的了,叫圣人之道。

圣人所做的事情,所用的方法,外面的道,外用的就是洋洋乎,发育万物。他是充满于天地之间的,可以化育万物的,像天一样崇高和伟大。这是形容圣人的内在和外在。所以接下来开始给我总结了。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所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去达到至高的德行,至道不凝焉。凝,是凝聚的意思,怎么能让道凝聚集中在我们这里呢?

整个《中庸》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合道,当我们所做的事情,当我们的思维行为合的道越多,万事万物自然就会聚集在我们这里。因为我们这里是合道的,所以道在此凝聚。

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学习圣贤文化,很多人在修行,也有很多人在做事业,有很多人在做生意,我们去讲这个时代,甚至在以前古时候也是一样的。只要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在某部分一定是合道的,合道的部分有多大,就会聚集在那里有多少道。

我们处处都合道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道,聚集在我们这里,所以说我们有多大的德行,就会有多少道,就能成多大的事情。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果我们不能去至德,之前讲的是至诚,如果我们不能去至德,道也不会凝聚在我们这里。

再来往前反推,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们至德,道就会凝聚在我们这里;道凝聚在我们这里,我们就会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当我们有了内在的德行,才能去做外在的事情。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我们就能去化育万物,和天一样崇高和伟大,这就是圣人所行的道。

告诉我们要至德,道就会聚集在我们这里,聚集在我们这里,我们内在的仁德外在的行为,自然就会得以彰显,这就是大哉圣人之道。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接下来开始降了一等,刚才讲的是圣人之道,现在又告诉我们君子要如何做事情。我们达不到圣人之道,没有圣人如此的崇高和伟大,我们没有至德怎么办?我们做一个躬行君子,躬行君子内在有仁德,外在有利益众生的事情,才能去做圣人。

我们是躬行君子,我们要如何去做呢?尊德性而道问学,我们要尊重的是德性,是我们内在的德性,要依德性而道问学,要依我们自己的德性。然后再去学习知识,探索文化来修正和指正我们的行为方式。

很多人说:“我也爱学习,可是不知道学什么。”

《中庸》讲了这么多道的规律,讲了这么多至诚,讲了这么多至德。所以就告诉我们德性是什么,告诉我们诚是什么,告诉我们道是什么,都是在告诉我们圣人之道和天地的法则。告诉我们躬行君子要尊德性而道学问,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学什么就有了方向,我们再做事情也自然有了方向。

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要广博地去学习,广大的去学习,同时要尽精微,还要学到精细处,还要学的精通,还要学的精深。

极高明而道中庸。让自己达到一个极高明的境界,依乎中庸之道而行之。当我们达到高明的时候,才能用中庸。就像开篇就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只有达到了道的本体,中的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时候我们到了中,才可以用和,才能以和为贵,以和为目的,才可能发而皆中节,这个过程就叫庸。

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一个高明的状态,才能依乎中庸去做事情。整个这里告诉我们方向,又告诉我们回归当下,脚踏实地去做事情。遵自己的德性,依这个德性而道问学,再去学习再去修行。

告诉我们要去致广大,一定要广泛地广大地去学习,并且还要精通,还要精深。让我们自己达到极高明的境界,同时又要依乎中庸之道。可上可下,上是我们的止,是我们学习和修正的方向,那个是道的可大的地方。

同样道造端乎夫妇,还要回到小的地方。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依中道而行,都可以做到精微处,做到精细处。

包括我们即使是做学问,这里叫道问学。同样,我们还要遵守自己原本的德行,同时再来往下,不断地去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用。

上是合道的,我们下面即使用到生活当中,用到工作当中,他依然是合道的,所以说道可大可小。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所以说我们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故有的文化,学习故有的思想,但是要知新这个才是合道的。

如果我们只学了故的东西,过去的思想和文化,但是不能结合我们的当下去延伸出来新的东西,就是这里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就不能学到精微处,不能学到精细处。

敦厚以崇礼,要心存仁厚,崇尚礼仪。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用这两句来结尾这一段话。我们无论去做任何事情,学习、工作、生活、做生意都一样,心存仁厚,崇尚礼仪,崇尚礼节,不停地去学习圣贤的文化,学习过去的思想过去的文化。但是要知新,创造新的东西,新的思路,适合当下用的思想,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我们才能学以致用。

做学问也好,我们学习也好,包括我们修行也好,我们做事情也好,要不要先致广大?就是要有一个大的方向,大的止。

比如说一个做事情带团队做企业的,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止,能行吗?那个就是广大。精微是什么?只有目标,只有止行不行?还要把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情做好。

那做学问不是一样吗?如果只学习当下需要的知识,可以无限的延伸和拉高我们的境界和格局吗?不会吧。为什么我们学习要先了解道在讲什么,就好比我们做事情,我们要有目标,要有方向,还要回来把当下的事情做好。

就好比我们经常给大家举例子,如果我们只学《中庸》,可以讲《中庸》吗?讲不了。如果我们只学《大学》,可以讲《大学》吗?讲不了。一定是先致广大,然后再回来尽精微。

比如,我们学习了《中庸》,学习了《论语》,学习了《大学》,学习了《道德经》,学了《了凡四训》,如果跟生活讲,这个都是致广大。

但是,尽精微是什么?还要回归到生活和工作的当下。要把中庸之道拿到生活当中用,这个叫尽精微。

好比,每天都告诉我们不停地去学习,但是我们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后,要懂得往自己的当下去用。如果只学不用,每天把这个书,翻烂都没有价值。天天听我在讲,可是生活当中,行为上不修正,没有意义的。就是只致广大了,但是没有尽精微,所以这就是闻思修的关系,非常重要。

这一段在告诉我们,君子如何去通往圣人,如何让自己去修圣人之道。整个这段话都一个大一个小。首先告诉我们尊德性,要尊重的是自己内在的至高无上的德性。和圣人和天地是一样的,遵照德性再去道问学。尊德性,不代表我们有德性了,而道问学还要从头开始学,但是我们有方向。

接下来,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了,但是精微处没做到,所以怎么办呢?从精微处点点滴滴往上积累,往上修,才能最终到达广大。接下来也是一样的,极高明要知道最高明的境界是什么,然后要回来再依乎中庸之道往上修,能体会吗?

这好比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开车去北京,导航定到北京,这是我们的目的地。但是不代表现在就到了,只是地图导航目的地到了,还有五百多公里,注意还有五百多公里,这个时候要干吗?用《中庸》的话就是导航定在北京,从济南开始出发,能理解吗?

如果没有导航,我们不知道该去哪里,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浑浑噩噩的度日,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止。我们把导航定在北京,从济南开始出发,这个时候,如果定完导航就不去了,就觉得我们到了,到不了的。

这个生活当中的道理,大家很容易理解。很多人做事情是不是这样,很多人学习是不是这样的,很多人修行是不是这样的?学了很多理论,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但是还没有走,还没有往前行,只是听说了是那个样子的。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要在生活,要在工作的点点滴滴去修行。如果没去修行,就是只有致广大。那个广大也是听我们讲的,也是听圣贤讲的,但是没有尽精微,没有从细节处开始修。所以这段话非常之关键,这是我们修行的次第,又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这个也是很多人的困惑。

我们再来延伸一下这段话,如果没有尊德性,这个时候道问学,开始学习学问,是不是容易偏呀?因为自己不知道该学什么,就学偏了。如果没有致广大而尽精微,只是从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处去做,但是没有方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做,只有尽精微,就不可能变得广大和广博。

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是达到一个很高明的境界,也用不了中庸之道。所以依乎中庸之道去做事情的时候,一定是这个人已经极其高明了,接下来温故而知新。

很多人是什么呢?我们也不学故有的知识,也不学古人留下来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不是《论语》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没有内在的修养,不知道该去学什么样的东西,该去学什么样的文化。

同时《论语》还有一句话,子曰:“不见迹,亦不入于室。”不踏寻着圣人的痕迹,也不能升堂入室,就是学不到家。所以温故,首先要学习圣贤的文化,这个时候就又出现了一大批人只温故,把知识学死了,开始学的是文字相。

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结合出来当下所能用的东西,无法融入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这个都是不行的。只致广大了,但是没有尽精微;只尊德性了,但是没有道问学,没有去做学问,没有踏踏实实地去行。

接下来告诉我们,敦厚以崇礼,心存仁厚,崇尚礼仪,崇尚礼节。有的人是心存仁厚的,可是他不讲礼仪,是不是就没有外用的成分?有的人只有外用,我是崇尚礼节的崇尚礼仪的,但是我们的心不是存仁厚的,是不是也不行?

整个这段其实往下在给我们讲,道的两端,上可大,下可小,内要修成敦厚的样子,外要崇尚礼节,要表现出来。所以,都是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内一外,在给我们讲圣人之道,告诉我们君子要依乎圣人之道去做事情,这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修正的方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