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十一讲 大德敦化

《中庸》第三十一讲 大德敦化

00:00
21:22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询问到达鬼神那里而不疑惑,而不怀疑,这个叫知天也。什么意思?知晓天理,知晓天道。

比如我们之前学《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在讲知因果,明善恶。《了凡四训》也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善事,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让我们知善恶,明因果,这个都叫知天也。

什么情况下鬼神才不质疑我们?是我们合乎于天理,合乎于因果的,自然鬼神就不质疑,所以叫:“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不合乎于天理的,自然要遭到鬼神的质疑,我们质鬼神而无疑,说明我们做的事情是知天理,合天道的。

当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知天理,知天道循环的规律,做事情就不种恶因。我们如果不知天理,做事情自然就是种恶因的,种恶因就是损自己的福报,就会被鬼神所质疑。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我们如何做,才能在后世出现圣人的时候,对我们的行为不表示困惑,是因为我们知晓人道,讲的都是人该如何做事情。

整个这一段告诉我们,我们既要知天道,又要知人道;既要合天道,又要合人道。圣人对我们的行为才不困惑。

这些圣贤都在告诉我们天道循环的规律,《中庸》也告诉我们中庸之道是什么?告诉我们仁是什么,德是什么?《大学》告诉我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些都是在知人道,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中庸》又告诉我们,道存在于天地之间,道不远人。又告诉我们执柯以伐柯,又告诉我们,道,大可察乎于天地,小可造端乎夫妇。这都是在告诉我们人道,我们作为一个人该做什么事情。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这一生的行为,所做的事情,从天道的角度来讲,鬼神是不疑的;从人道的角度来讲,即使有圣贤再出世的时候,看到我们这一生的行为,他也是合人道的,所以既合天道又合人道。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动,比如,我们的行为这叫动,我们的心念也叫动,我们的思维也是在动,所以君子动而世为天下事,君子但凡有所动,可以成为世世代代的楷模、法则和榜样。

这里的动而是为天下道,世就是世世代代的意思,道是标准,法则。所以我们再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我们作为一个君子,所要行的道又合天道,鬼神不疑;又合人道,有圣贤出世,对我们的事情、对我们的行为不会表示困惑。我们但凡有所动,都可以成为世世代代的楷模、榜样和遵循之道。

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当我们所产生的行为,都会成为世世代代的模范。我们所讲出来的话,都可以成为世世代代的法则,学习圣贤的文化的标准。

比如,现在的我们是不是经常引经据典,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都是在引用圣贤的话,这些圣贤的言行所动,都在成为我们后世的法则,我们后世所学习的榜样。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讲。我们先讲空间,离我们远的人,对我们的行为是仰望的,是仰慕的。近之则不厌,在我们身边的人是不讨厌、不厌烦我们的,这是从空间上来讲。

用《论语》的话叫近者说,远者来,接触过我们的人,在我们身边的人都会觉得喜悦,远者自然就是仰望的,就是仰慕的,愿意来到我们的身边。

我们再从时间的概念上来讲,远之则有望,孔子到我们现在两千五百多年,是不是我们依然是仰慕的?依然是仰望的。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王阳明先生,明朝人,我们所学过的《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也是明朝人,我们是不是也是仰慕的、也是仰望的?

近之则不厌,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间段,很多人也不会厌烦我们,不会讨厌我们。我们再去讲回古之圣贤,在孔子那个时代,在王阳明先生那个时代,在袁了凡先生那个时代,他们身边的弟子,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是不厌烦他们所做的事,和他们的行为,这个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行为标准。要让守在身边的人,附近的人不厌烦我们。远者见不到我们的人,又是仰慕我们的,我们是有名望的。

这一段都在告诉我们,君子的行身法则,如此去修正自己的行为,依乎于君子之道,我们自己才能寡过。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前对得起圣贤,后可以等待圣人,来验证我们的行为,而不受任何的质疑和困惑,这个是君子立于天地之间的本,也是我们学习的圣贤之道。

同样的道理,接下来开始又要引经据典了。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诗经》其中的几句话,我们先讲一下这几句话的背景,这个是周朝的天子,在接待各个诸侯国的国君,所演奏的乐曲,其中的几句话,里面大有深意。

在彼无恶,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诸侯国,没有人厌恶。在此无射,这里的射也是厌恶,厌恨之意,在这里也没有人厌恨他们。因为到这里的都是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在这里。

如何能让这里的诸侯国的国君,都不厌恶呢?是不是远之则有望呀?别人虽然离他很远,对他也是仰慕的,他也是有好的名望在外的。所以无论是在自己的国家没有人厌恶,还是到这里都没有人厌恶。

庶几夙夜,庶就是差不多;几就是几乎;夙夜就是早晚的意思。差不多几乎早晚都要忙于政事,早晚要勤于政事,因为大家都是诸侯国的国君,都是要为民操劳的,为民请命,勤于政事的。

以永终誉,如此才能永远长久的保持我们的声誉。

延伸到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同样的道理,我们身边的人不讨厌我们,离着我们远的人,听到了我们的声望,是仰慕我们的,我们都要忙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才可能永久的保持声誉。

如果我们没有去做事情,有没有可能保持自己的声誉?没有。我们没做过利益他人的事情,别人怎么可能会仰慕我们?我们没有帮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人怎么会不厌烦?所以自古至今,道理都是相同的。

无论上至天子,到诸侯国的国君,下到庶民,都是同样的道理。都要不停地去做帮助他人的事情,这个才是君子之风,才是君子所行之道。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君子没有不这样做,可以早早的有声誉传播于天下者。我们反过来讲,一个君子只有如此的去做事情,利益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近处的人不厌烦,远处的人对我们是仰慕的,只有这样去做,才可能让我们的声誉、美名传播于天下,才可能使别人信服,才会有别人愿意跟随我们去做事情。

所以我们总结,天下有三重焉,要先修己身,寡过。接下来,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地;上要对得起处在我们上位的人,下要对得起处在我们下位的人;前要符合圣人之道,后圣人出现可以验证我们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立于天地之间,不违背天地之道。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仲尼是孔子的号,号仲尼。因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所以尊称祖上不能直呼其名。仲尼祖述尧舜,说孔子继承尧舜之道。

宪章文武,宪就是取法,效法的意思。章是彰显,取法,效法彰显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德行,所以叫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上要合天道的规律,下要沿袭符合水土,就是上合天,下合地。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就好比是天地一样,所有的事情都去承载,都去覆盖。

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又好比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日月之代明”日月是交替照明交替辉映的,来照亮这个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接下来开始给我们总结重点了。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是共同生育的,但是不互相伤害,不会互相侵害。道并行而不悖,道是可以并行的,而不相违背。

这段话在告诉我们包容,告诉我们承载,告诉我们中和的力量。我们往大了讲,天地孕育万物,万物生长在其中并不相违背,也并不互相妨碍,也并不会互相伤害。

我们延伸到生活当中如何去用?我们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同样的道理,他是共存的,是共生的,并不相害。都是教人向善的,让人知因果、明善恶,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

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也要懂得包容,要懂得承载,要懂得中和之道。举个例子,在家庭当中,发生了一件事情,夫妻两人的想法思维不相同,是可以并存的。为什么认为不可以并存?是没有包容,认为只有我们说的才是对的,对方说的就一定是错的,就会产生是非,吵架和争吵、争辩。

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是包容的,是承载的,是懂得致中和的。每个人说的都有他的道理,他的角度,只不过我们觉得哪个方法,哪个角度,哪个思维,更适合我们的当下,但是不代表别人的都是错的。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更是如此,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包容的时代。如果我们不懂得去包容,不懂得去承载,我们每天都会生活在这种争执、是非,对错当中,我们听到一个思想,只要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就开始争辩,我们听到一个思想,只要认为他和我们的理念不相同,就认为他是错的,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就很痛苦。并且我们自己无法成长,这就是不懂得包容,不懂得致中和。

有很多朋友会问:“老师,您觉得某某老师讲的如何?能不能给点评论?”我说:“其实讲的都好,只要他讲的内容是告诉我们向善的,是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的,是告诉我们利益他人的,讲的都是对的。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去帮助不同的人,哪有什么好坏呢。”

他是可以并行的,我们讲幼儿园老师有幼儿园的好,小学老师有小学的好,中学老师有中学的好,大学老师有大学的好,教授讲的有教授的好,只要是导人向善的,教人正能量的都是好的,都不相违背,只不过利益的人群不同,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是可以并行的,可以包容的。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小的德行,川流不息,形容很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看看小的德行是不是非常多?我们有很多小的德行,去可以利益他人的。比如,我们从行为上,去帮助一个人;从思维上去帮助一个人解惑,别人不会的我们会,我们可以教给他方法,所以这些小的德行,川流不息,特别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情,帮助很多人。大德敦化,大的德行他是敦厚的,是可以化育万物的。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天地为什么伟大?有小的德行,又有大的德行,可以包容万物,又可以承载万物。所以我们学习圣人之道,效法天地之道。

我们守君子之道,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懂得包容,要懂得去承载;我们每天要去从小的德行,开始做起,川流不息,不停地去帮助别人,不停地去利益他人,才会有更大的德行,有了更大的德行,才可以化育万物。

所以天地是不是既有大德又有小德?我们学习君子之风也是同样的,我们每天从小的德行做起,不断地积累大的德行,上对得起天道,下对得起地道。我们立于天地之间,而不违背天地的法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