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智常参礼六祖后领悟到什么

62. 智常**********

00:00
20:03

智常法师少年出家,还不知道什么是见性。参礼六祖后猛然开悟,他究竟领悟到什么了呢?究竟什么是虚空呢?为什么说我们人人都在虚空里面吗?本心本性真的是我们普通人人人可以证得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张讲师的精彩解说吧!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这禅宗公案很有意思,可以一再的去品味它,再看下一个案例。僧智常,一个和尚叫智常。信州贵溪人,这是他出生的地方。髫年出家,髫年就是少年,少年就出家。志求见性。不求别的,他出家就为了要求见性,怎么样能够让我明心见性,听说性本来所固有,到底怎么样能够见我的性,性到底是什么?怎么见?就唯求这个。


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各位,你就想这种人啦,少年出家,到了老了,拜六祖时已经老了,这中间还是搞不清楚什么是见性,各位,这种人多不多?我感觉到处都是。所以,听说有一个六祖大师可以指点迷津,不远千里就来问法。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从哪来啊?你想求什么?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说最近我为了访道,到洪州白峰山去拜访大通和尚,请示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希望他指示我怎样的见性成佛。未决狐疑。可是他的说法,我还未毕全然能够了解跟接受。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所以我不远千里,再来请示六祖,希望你慈悲为我开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他跟你说了什么,你说几句来给我听听。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我到那个地方,经过了三个多月,也没听过他跟我开示过什么。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为了求法心切,因为我少年就出家,已经这么老了,我的岁月不能空蹉跎,对不对?我来三个月不跟我讲一句话,叫我不好高骛远。可是呢问题是,我就是为了求法嘛,对吧?然后呢一夕独入丈室,自己一个人跑去找他。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什么才是我的本心本性?某甲就是某某人的本心本性,当然也可以讲某乙啦,也可以啦,某甲的本心本性到底是什么?大通乃曰:大通和尚就开始回答了:‘汝见虚空否?’你看到了虚空吗?对曰:‘见。’对,我看过,那就是虚空啊。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你看虚空有相貌吗?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所谓虚空,就是无形,哪有什么相貌可言?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你的本性就像那虚空一样。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里面什么都没有。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里面什么感觉都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那就是你的性。无有青黄长短,没有什么颜色,没有什么长短,什么对待都没有。


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各位,看这个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这八个字其实很好。不过,大通和尚,他的前提是像虚空。前面刚刚讲过,什么叫像虚空呢?虚空在佛经里也讲过很多,各位,对不对?那讲虚空两个字到底对还是不对?这样没得说,不过大通和尚怎么形容虚空呢?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什么知见都没有,就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见性?还没有见性,因为这是彻底的顽空。我告诉你,性里面什么都有,就唯独挂碍没有。所以就可以知道,他这边所谓的本源清净、觉体圆明,那也只不过是朗朗出口的佛话,这也不是真的见地。不然这八个字其实是很好的字,说这样叫做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这样就叫做如来知见。这是大通误以为无知无见为清净、为圆明、为见性,这是他的顽空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可是呢我还是很怀疑,因为我往内看的时候到处都有感觉。我常常会有感觉,我常常会有心情,我常常会有念头,那要达到他所说的那样才叫做本性的话,那我搞死了搞到现在我都搞不通,所以我才会疑问嘛,对不对?乞和尚开示!请您为我开示吧。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这种叫做顽空知见,还有一个知见卡着他。故令汝未了。那难怪你会怀疑啦。吾今示汝一偈:我再另外示你一首偈,让你体会看看。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见一法,他如果说他什么知见都没有,那样才对,各位,我请问你,那他怎么知道,他什么知见都没有?他要不要感觉?他感觉到“哦,我现在什么知见都没有”,各位,有没有感觉?还是有啊。你说我感觉到哦,我现在什么念头都没有”,各位,请问这个话是不是一个念头?还是啊,你永远都不会成功的啦。


大似浮云遮日面;那就好像一个浮云盖在你的脸上一样,表示说你的自性被情识给掩盖,被知见给掩盖,或者是给造作了。像不见一法的那种就叫造作了。不知一法守空知,还是一个,不过那个呢,就是空空荡荡。还如太虚生闪电。你已经好像自以为是个太虚了,可是里面常常有闪电,因为那个闪电就是,呃,我现在很空了!哦,我现在很无了,是不是像个闪电?那够像了吧!或者是说,他达成很难啊。偶尔一秒钟让你感受到。


此之知见瞥然兴,瞥然就是一瞬间啦,就是说只能维持非常短暂,不能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各位,对不对?那你爸爸问你什么的时候,你要不要回答?你老板问你什么,你要不要计算计算,要不要衡量衡量?你哪里能够说,里面没有东西、没有感觉、没有想法。你根本就你的自性不能用在公司,也不能用在家里,只能够用在那个瞥然兴的一瞬间,对不对?那这个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学问呢?


错认何曾解方便?就是错解虚空变成顽空,不曾了解自性的体跟用,方便就是体跟用。方就是体,便就是用。权变能够应用玲珑,那就是所谓的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一念就是当下,当下内观就能够知道这个想法是错的。现在往内观,一刹那间,里面还是充满觉受。你就要往内观,这个念头还是念头之一。所以当下你一往内观,我们常说自性自性,自性两个字就是说随时陪着你的,各位,对不对?有没有人否认这个话,不可能否认的,随时陪着你,你现在就要看得到。


自己灵光常显现。要保有自己自性灵敏、活泼的这一面,才是自性的常显现。看《养真集》这段啦,白鬓老人说,“用心止念,未必能止,即使止住”,就算让你止得住,“念去止存”,对不对?“此止独非念乎”,念已经去了,现在剩下一个什么?是一个空空荡荡的感觉,就这个感觉不算一个念吗?所以还是没成功。犹如赶了张三而留了谁?留了李四啊。张三请你走吧,那个念请你走吧,可是留了一个谁?留了一个空。你已经感受到了那个空,很具体的空,对吧?还是留了一个东西在。


《修道真言》说空空空,空中有实功,说空这个字啊不要误会了,空里面还有实际东西在,所以佛家叫空中妙有嘛。“若还纯寂灭,终是落顽空”,若以为无物、无思考、无感觉,这叫做顽空,佛家特别创了这个字,就表示有这个病,虽然这个病一再的被破除,差不多什么经都会破除到顽空啦。各位,你注意几乎什么经都破到顽空啦。


你看《金刚经》有没有讲,要扫掉断灭相,对不对?差不多都破到了,可是差不多的修行人,你去道场里看看,差不多九成九通通进入顽空,那非常奇妙啦,不知道为什么?其实经典交代得非常明白了。就包含你今天晚上开始静坐,你又在找顽空,你信不信?你不知不觉你就跑到那个陷阱里面去。

常闻偈己,听完六祖说这个偈语。心意豁然,哇!了解了原来性里面是这么活泼。乃述偈曰:也说了一首偈。


无端起知见,说哎呀,原来性本自在,道本不用修啊,就让我造作成这样顽空,一造作成这样,变成障性的知见了。著相求菩提;菩提只有在本性上,本性有动态,本性有静态,一任性真便是,却着了一个空空的相、顽空的相,想要求无上的菩提。情存‘一念悟’,情愿返观当下的本来活泼而开悟,那个一念就当下,情愿那一刹那觉观内在所存在的一切,来悟透这个菩提的真相。宁越昔时迷?宁愿解脱所有过去的愚迷,一念就解掉过去的所有愚迷。


自性觉源体,活泼的真觉是自性本体上自然该有的功能。所以你会有气机的感受,所以你会有心情的感受,所以你会有念头的发动,叫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但这个真觉,常随着心意眼耳鼻舌身意,跟外物的接触,不断地逐物,而蒙蔽、而迁流,叫随照枉迁流。看到哪里迷到哪里,叫做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若非六祖的开示,永远都在执于有、执于无这两端,一辈子都奔忙不已。茫然趣两头。所以他未修行前,执在哪里?执在有。这是名,这是利,高兴得不得了。一修行之后,名利尽抛,什么都抛,知见也都抛,抛到什么?执着于无,这样是两头的陷阱啊,对不对?这个陷阱跳出来,然后扑通一下,马上掉入那个陷阱,这是一般修行人的窘境。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说佛不是说了三乘吗?小乘、中乘、大乘,又提倡了一个最上乘。好比说,前面讲过的什么?羊车、鹿车、马车,又讲了一个白牛车,对不对?弟子未解,愿为教授。这到底怎么回事啊?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说这什么意思呢?大乘小乘,什么最上乘?没别的意思,你看你自己的内心,不要往外去分析什么叫大中小?不在于哪一台车大哪一台车小,不在于哪一台车载重,哪一台车跑远?都不在这个地方,这些东西都在形容你的内心,往内心看。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都在说你内心的执着的程度。法,只是诱导人往前走的一个诱因而已。其实是,法就是法,诱因就是诱因,用尽各种千百万种不同的方法,法就是法,没有四乘的问题,指的是人心有种种的执着不等。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我们看这一段,“见闻转诵是小乘”,见闻转诵就是敲打念唱,看书啦,一天念几遍,不断地诵经啦,这个呢能够载的东西很少啦,为什么?连自己都载不动,不要讲载人啦。不过会念经的,会教别人念经,那个阿婆跟着念,然后她也会念经,一带带十几个阿婆来念经,那也是念经,对不对?勉强还可以载一些人,载不远就是了,叫做“见闻转诵是小乘”。


不过,现在念经的人啦,很高傲,因为经里面的经文说啊,即使是短短的四句偈,也会能够超生到西天,对吧?当你念到几遍的时候,生出到什么豪光万丈啊,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会来接引,有没有?所以他真的误以为他这样念的时候,他已经俨然是佛了。那个笃信的时候,他甚至会执着到排斥一切的法,在接引他、在提升的法,一概排斥,因为什么?因为这已经最真了,因为经文里面都是这样说,而我正在做这个事情,这个就是执着了。那他这么执着,但他也有一颗善良而坚持的心,各位,对不对?就这个善良跟坚持已经有可取之处了,跑不远,果不大,故称小乘,而不是没有乘。


“悟法解义是中乘”,了解法的用意,并且从经文里面去了解他所说的义理,这样好那样不好,果真有一个因果的关系,慢慢去了解里面的意思,还谈不到行持。了解跟行持还很远啦,对不对?这个叫做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依照经文的指引,从心性上去验证跟体验跟练习,这个呢叫做大乘,可以载更多的人啦。“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万法尽通,就是这个法,我们现在了解法是什么?法法法,本无法,法即是心,各位,这个话是不是大家都耳熟能详?法是什么?心,心的什么?为什么法是心?万法,那有一万个心吗?不是!心可以有各种变化嘛,叫做万法。那请问各位,心的变化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对吧?我可以喜,我可以怒,我可以哀,我可以乐,我可以非常平静吧。这是所谓的法,法在里面变动叫做转,前面讲过,“若于转处不留情”,就是正在转。在各种法在内心不断地转换的时候呢,永远保持实相,在一切实地,一切行仪中,皆是如此,叫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在你的心头内,一丁点方寸内的心头内的气机,已经含天地所有气机的枢机,叫做万法具备。


各位,你要解“万法尽通”你会怎么解?你说第一个会移山填海,第二个会撒豆成兵,对不对?第三个能空中行云。但是这样子解,跟现在当下你我的性,马上言下即悟的这个性,各位,到底有什么关系啊?你就会脱节了。经文不是这样的,经文是讲当下,任何一个人只要一反观,当下都在,所以“万法尽通、万法具备”。


“一切不染”,内内外外的任何因缘,气血任何变动,都不由贪嗔取舍,叫一切不染。“离诸法相”,在气上离一切的相,气就是气,没有别的。“一无所得”,只剩下一个真性,其它都卡不上来,“名最上乘”,念经是一回事,了解经文是一回事,懂得用心性的实相去印证、去练习是一回事,练习到有成而能够万法尽通,所有动态静态内完全实相,那又是一回事。这就是所谓的小乘、中乘、大乘,以及最上乘。


乘是行义,乘,是车子,比喻可以载很多人,当然也比喻你载你自己,你可以行持。不在口争。不是用念几遍来比高下。可是俨然是这样,《法华经》念三千遍的人,总有一种骄色,对不对?好像你的天上莲花比我大朵一点,那个叫口争,想要用口可以争个什么。或者是这样,你皈依几年了?我已经十五年了,你几年?才三年,我可以讲,那条路还很长,怎样怎样怎样,有没有?一副老前辈的姿态就跑出来了。乘,就是谁能够行多远,不在于谁皈依多久,不在于谁看到明师多久。哎呀!你这算什么,你看我们多有福气,我们刚好住在师父的旁边,有没有?好像住师父旁边,莲花都比较大朵,因为我们前一辈子我们做了很多功德,是这样吗?不在口争,都不在这里。

汝须自修,莫问吾也!说啊各自各有各自的心性,往里面去觉观、去练习、去体验、去行持。“莫问吾也”,不在于我,我只能够告诉你,但是最后的行持要靠谁?要靠你自己,道不在外。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一切时中,保持自性的实相,叫自如。如,不动谓之如。什么是不动?不动于本真叫不动,不是都不要动叫不动,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一只狗自在地在原野上奔驰,一只马在原野上奔驰,我们人都不要去干扰它,叫做不动。而不是那只马,五花大绑绑在树上叫不动,各位,这样了解这个意思吗?性就像那一匹马,都不要动它叫做不动,不动叫做自如,如其本来的样子叫做如,所以“如”有自在的意思。“如”有不动的意思,又有自在的意思。然后你又问我,不动跟自在完全是两回事,你怎么把它们打在一起,不动就是自在,自在就是不动,我们不要动那一匹马,那一匹马就自在,对不对?一样的意思。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智常深深地感谢六祖,就在他旁边服侍他一辈子,到六祖过世呢,还在他的身旁,为什么?因为一辈子,髫年就出家的人,就是只想要求我的本心本性,走遍大江南北找不到,最后让他碰到真师的时候,舍不得自己一个人离开,还有一大推的问题还要问嘛,对不对?不是说,这样子讲很有道理,可是当你行持的时候,你才发现真正的问题会一一地发生嘛,对不对?当然这也是明师的价值了,他也非常的聪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福相1

    原来一切有行分别都是外在方面说法,沟通,在心上无分别取舍,心上无分别,则直入本性,文化文字本是我认识世界,认知本性的工具,结果反被文化文字束缚,把自己框了起来。

  • 1569375orjm

    原来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是这么解释的!

  • 水母蚯蚓

    感谢张庆祥老师阐释佛法真义!

  • 如心宛然

    谢谢!感谢文字上传🙏🙏🙏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风行使者ABC

    本集没有讲解文字……谢谢志工麻烦上传一下!🙏🙏🙏

  • 言观观言

    感恩!

  • 如心宛然

    本集没有讲解文字……谢谢志工麻烦上传一下!🙏🙏🙏

  • 修行zhe

    极个别的本地话听不懂,真希望每一句都可以听懂啊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