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平等是指外物还是内心

64. 平等********

00:00
18:00

无上大涅槃,真的是死后才可证得,脱离六道轮回之后可得的吗?都不是的,而在于对当下内外一切,无分别取舍之心。真常寂灭的涅槃之乐,是不受生灭之烦恼的真乐,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都可得到!平等是指外物还是内心?具体请听张庆祥讲师为我们深入浅出,细细道来!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上一回我们是谈到“寂灭真乐”这个主题,还没谈完。六祖说了一首偈语,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这个涅槃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叫做涅槃。最究竟的解脱,最圆满的清净。圆明常寂照常寂照的“常”就是时时刻刻之间。说无上大涅槃不是等死后才得的,是可以用在日常的每一刻的,叫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还没修行的人听到了涅槃这两个字,都以为死后才证得的。外道执为断,外道呢,修行但是走入旁门,叫外道。以为必须要不再轮回,不再生生死死了,才叫做离开了生灭,得证了涅槃。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而那些小乘的人呢?以无思考无感受为无上大涅槃。


尽属情所计说这一些知见,都难脱好恶的执着。都是因为我喜欢什么,所以我讨厌什么,然后我设定了我喜欢的知见。六十二见本这个好恶是六十二种外道边见的根本出处,叫做本。


我们谈一下六十二边见。以五蕴来起见,就有五种。在执“常乐我静”,这四种。五四二十,这样乘起来,总共就有二十种。然后呢,再乘以现在、过去、未来、二十再乘三,这样就有六十种的边见。再加上色跟心两个缘由,总共成六十二见,这样分,各位会搞不懂。反正是在你日常生活里面,因眼、耳、鼻、舌、身、意各个领域而来的,引起你好恶、执着、挂碍的那一些心念,通通算在内,就是各种来源的意思。那执着有各种,执着有常执、有乐执、有我执、有净执。这一些也都算在内,叫做六十二种边见,总之就是各种执着啦。


妄立虚假名,所谓的生灭也好,涅槃也好。都是为了表示本来的那个心、那个清净的心而虚设的假名,叫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何必依着文字之相,而错以为生命不在生灭,叫做离生灭。或是以为死后涅槃的真乐,叫做离生灭。这是前一段的文章里面所谈到的“寂灭真乐,是以生灭灭已”,有没有?把生灭给灭了,然后得到寂灭真乐,而衍生出来的一段说法。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只有过量的人,过量的人就是高瞻远瞩的人,有知见的人。通达无取舍,知道寂灭真乐在于对当下内外一切没有分别取舍的这个当下,就是通达无取舍的当下。就是寂灭真乐,寂灭现前的当下。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五蕴法,色、受、想、行、识叫做五蕴。如果单独说:问色在哪里?那大家都会说:那个色、那个行色、那个表情、那个美色、那个叫做色。但是经典所谈的不是这些,经典谈的是心。色蕴在哪里呢?色也许在外,色引起的那个感觉叫色蕴。那色蕴在谁身上?就在你身上,在你的心坎里。那个叫色蕴。不外乎是你胸中的一种感觉,一种气的感觉。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所以称为蕴,就是成为一种情绪,情绪在哪里呢?在你胸口,那个才是,我们称为人心,称为心轮,有没有?称为方寸、称为寸衷、内心。这个地方里面的气产生了分别知见,所以才称五蕴。及以蕴中我,蕴中的我在哪里?你只要胸中的气一动,你会说:“我心动了”。你只要一个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胸口一团,你会说:“我愤怒了”。胸口一酸,你就会说:“我哀伤了”。各位,你以哪里为我啊?你是以胸中的气的动态为我。其实五蕴法就是你内心的气,内心是由能量运作而去感觉它的变化,感觉喜怒哀乐的变化。“蕴中我”也是以这个气的变化来认定我。我如何,我心酸了、我心痛了、我心碎了、都是以这个,都不外乎胸中一气。


外现众色像,色相本来自在,静观万物皆自得。外面的色相形成意义,是因为你的心对它有感觉。这个花美不美?它在大自然里面也没有人说它美不美。谁来认定这个美,享受这个美。那就是你,你的心。所以说“外现众色像”,它讲的不是外,是现出来而你感觉到的。一一音声相也不是讲自在的声音。声音出来,而你感觉到了。一首乐曲,然后一出来你就有感觉,对不对?古人吟一首诗,嗯,你有一种感觉,唱一首偈语,你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所谓的音声相。外面的色相也是由你的心感觉,声音也是由你的心感觉。总之,身外的万相,终归于胸中的一气,一个气血的感受,不外乎这段所讲的就是这些。


平等如梦幻,都只是起起伏伏的一种气。看着那个气来说平等,不是看着外物来说平等。看着外物,外物本自平等。外物没有谁高谁下的问题。谁高谁下谁分辨呢?你来分辨。同样的外物,我们的分辨高下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一颗钻石我觉得最有价值,有的人说那个石头要干嘛?还不如这一朵花,对吧?外物没有高低的。高低谁来论?人心在论。


所以平等讲的不是外物,讲的是你的心。你的心为什么会失去平等?气没有动都平等,气一动挂碍就发生,胸中的气一动就发生。例如现在你很祥和,待会儿我点一个害羞的人来说你上场来吧。他马上里面激昂的不得了,有没有?如果有一天我点他上来,他竟然发现怎么站起来这么宁静呢?他会很好奇的再走两步看看,怎么还这么宁静呢,对吧?他其实不可能的,他了解的。害羞的人你一点到他,他就里面小鹿乱撞砰砰跳,对不对?他以什么来判断他已经害羞了,已经动了呢?就内在的那个气。所以气不动本自无事,本自平等,心本自安宁,气一动心就开始不平等,所以说“平等如梦幻”指的是你的心对那个气的动静都保持平等。不起凡圣见,一瞬间的气机的一动,对这个运动不起凡圣的见解,不起诟净的见解。


不作涅槃解,在最清净圆满的当下,依然只是觉照那个气的静态,没有一点高贵的感觉,一点很有程度的感觉,我这个感觉肯定他们都没有。哦,我已经到这个程度了,对吧?那个自我尊贵的感觉伴随着现在胸中一点无意义的感受在那边翩翩起舞,在那边上演,不做这个解释。二边三际断二边,好恶叫二边、高下叫二边、尊卑叫二边、凡圣叫二边、凡对待都叫二边,要放下,叫断。三际,里面、外面、中间叫三际;现在、过去、未来叫做三际,都叫三际。住于凡圣或止于不凡不圣这都是病,二边都要断,凡圣是一端,不凡不圣是一端,那都要断。住于过去未来也是病,住于现在也是病。唯有一任天真乃得性天之自在,叫二边三际断。往内觉观你的感觉,你心中的感觉。你只是觉知一种气的能量的感觉。没有所谓现在的感觉,没有所谓过去的,没有所谓未来的。不做这样理解,感觉就是感觉了,不需要做这些理解了。


《传心法要》里面这一段是这样说:“不作佛见”,往内觉照,觉照你的心,觉照你的内心的一点点能量。“不作佛见、不作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这反正说起来就是说所有对待的在这里都不适用。“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这个边就是所谓边见、不正确的见解。“但无诸见,即是无边声。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在哪里呀?我的宗教以外叫外道。我告诉你,你在你的宗教里你就可以称为外道。那讲的是什么?心外于你的本真,就叫做外道。不是你没有归依这一派其他都叫外道。不在于这里。在别的宗教里面那一个人竟然时时刻刻照见他的本真,你敢叫他外道吗?你在这个宗教照见本真跟他在那个宗教照见本真,各位,我请问你有什么不一样?是完全一致的。外道从哪里分?不是从教名来分的,不是从教团来分的。从你能否照见你胸中一气的真相来分判的。


再看《顿悟入道要门论》我们来讲三际,“佛法在于三际否?”佛法在三际可寻吗?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从这段你可以知道说这个师傅是把三际说成什么?“外面”。外面本自自然,你不用为他修的嘛。里面呢?里面自性本来具足的嘛,对不对?没有说卡在外面,没有说卡在里面,没有说卡在中间,没有这些问题。往内觉知,觉知胸中一气的清真感受,只是如此而已。


诸根用而不起用想。诸根可以用吗?眼睛可以看吗?可以啊。耳朵可以听吗?可以啊。六根本来没有罪,对吧?六根跟摄影机一样,照到什么都没有罪。那个罪是从哪里发生?我看了什么而内在有一种感觉,那个感觉本身也没罪啊。对这个感觉去评分,去给它弄成凡圣弄成尊卑。这个感觉叫做很高级,那个感觉叫做很低级。感觉呀,感觉在谁身上?在你身上啊。这个感觉叫高级,高级在你的内心。这个感觉叫低级,低级在哪里呀?在你内心呐。外面事物本自平等。诸根本自应用无穷,本来无罪。不要去阻滞六根的用,六根是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鼻子可以闻,舌头可以尝,身体有感触,而你的心呢?可以想。


“常应诸根用”,就是六根都可以用。你有没有发现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准备消灭其中的一根啊?哪一根?心呐。你准备消灭你的意。对不对?那个都不正确。你看你跟经文对起来,都不对。常应诸根用,让它去用。“而不起用想”,这一句才是功夫所在。在用的时候内在就有感觉。当你在很黑暗的山洞里面。我用灯光一照你,你马上就“嗯”为之一亮。你的内心会有一种为之一亮的感觉,对吧。这个感觉上来,它是自然的一种感应,你只是看着它的起跟落,不起分别想,不起好恶想,它有变化,只是有变化,叫做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分别一切的东西。哦,然后这是白的,这是黑的,这是蓝的。你正在分别。分别,但是不起分别想,是说,去分别,但是了无挂碍。你分别东西,了无挂碍。你分别外面的东西,了无挂碍。重点是你分别里面的东西,也了无挂碍,那个才是功夫的所在。分别里面什么东西呀?“感觉”。感觉就是气,其实就是气。


我们看《养真集》这段说:人心是要死。死是死什么?欲念分别啦。“其机贵活”,就是他能够分别了。“活其理趣”,它能够分别,但是没有挂碍。说人心要死是在你气机本无意义的气机上面,那个贪嗔好恶让你形成捆绑,形成烦恼跟挂碍,那个部分要退下。但它的机趣是活的,这是高的、那是美的,那是丑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拿一个钻石跟石头,你不知道谁贵吗?你当然分辨的出来啊。但在分辨的过程,就跟物理学家化学家一样,它只是在说一个现象。里面是没有挂碍的,这就是其机贵活啦。所以所谓空心是空他的欲念,而不是毫无念头,这一定要搞清楚哦。静坐的时候不要急着“杀”你的念头,不必要这样。而是要“杀”什么?对待,那个取舍。对你内在感受的取舍。那个部分要透过观照实相让它退下来。


《邱祖语录》说:“假如放下万缘,一念不动,可是否?”这个学生问,静坐的时候修炼的时候放下万缘,一个念头都不动这样可以吗?师说:“此体也,还有用在”。他说:可以是可以啦,这本来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用呢,用的时候要不要有念头?用就必须有念头啊,不然你怎么用,你用用看?佛发慈悲,要不要有念头?佛去救一个人,要不要有念头?还是有念头啊,那如果你以动了念头就以为乱,以为不定了,那佛也不叫做定。对吧?那也不能叫做大定。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劫火烧海底,是说海枯石烂也是持这样的心啊。那个劫火烧海底是表示非常颠沛流离,非常动荡的时候还是这个心啊。就是观照内在的气机不取舍的心。风鼓山相击,是即使飞沙走石还是这样的心。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真常寂灭乐在什么时候得呢?前面已经讲过了,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大家都认为死后才得,对不对?不是这样,他说现在就要得。真常寂灭的乐是所谓不受生灭所烦恼的真乐。涅槃相如是,是在真常中的,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就得的。所以现在可不可以得寂灭真乐啊?可以啊,只要在生灭中不受生灭的挂碍,即可得。在动荡中不受动荡挂碍,在气血中不受气血的挂碍,在各种感受中不受各种感受的挂碍,就叫做真常寂灭乐。


你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学道,不就是为了学一个没挂碍吗?不然各位你学什么?学一个逍遥自在不是吗?还是要学一个都没有生命的迹象,没有念头的迹象?不是学这个吧。孟子所谓“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就是这一段,所谓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说刚刚前面那一些,是勉强说说的,其实是往里面观照而已啦,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帮助我们舍去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说你不要跟着我的文字走,你要往里面去觉观,可以有一点点的收获。许汝知少分,让你可以有一点收获。意思是说文字语言跟性理,两码子事啦,两不相及啦。这个事情不能透过翻译,不能说我很会翻译,我是中文博士,那个都不管用。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志道听他的说明才了解:哇,原来寂灭真乐,不是等死了之后才得,也不是到西天才得,而是当下就可以得。在最动荡下就已经得到寂灭真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15570lqvx

    张讲师讲的太好了,感恩讲师

  • 1562915ujuz

    能听讲师的课。都是有福气的人!

    自由自在_l36 回复 @1562915ujuz: 您说的真好,那我就是有福气的人了,天天听

  • 1535339pqqr

    大师级别,值得听,用心听!

  • 1502168olph

    胸中一气之感受

  • 海中小鱼儿

    讲师讲的真好感恩!

  • 福相1

    无苦无乐则为极乐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708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如是000000

    自性时时觉,

  • 立平_LP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