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智通和尚,向六祖请教“三身四智”的涵义。三身是指“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那它们和本性有何关系呢?六祖如何用“三身四智”点化智通的呢?且听这一集张讲师的精彩讲解:六祖的开示如何让智通和尚顿悟“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真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我们看本文,僧智通,有一个和尚呢,叫做智通,寿州安丰人,就是在寿州安丰这个地方出生,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这个经啊,也不算短,各位,如果在外面买得到的话,一本厚厚的,看千余遍啦,可能要数十年的功夫啦。而不会三身四智,对于三身四智的意义呢,未能明了,礼师求解其义。请求六祖呢,来帮他说明大意。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说三身是什么呢?第一个清净法身,指的是你的性,那你的性怎么来呢?由观照实相而得以显现。性是很奇妙的东西,你无法了解它,但是你可以应用它。你可以让它显现,它怎么样才会显现呢?你对于内在的所有的感受,无任何贪嗔取舍的时候,它就显现,那这个怎么做得到呢?就观照你身中感受的气机,感受是由气所行成的,观照气机的清真,你对于气一种的流动,一种起伏,一种存在,内心真的对它没有“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想要让它留住,还是想要把它排斥走的问题”,确定没有这样,那一股气已经自在在该所处的地方,是那个地方所谓见性。那对全身能够一体同观,做这样心境的时候,性已经在里面蕴藏着。
好比我们看着水自由流动的时候,我们已经确知水性已经在里面了,各位,对不对?水性,你看不到,但是你可以设法让它显现,因为它显现有无比巧妙的功能,以丝毫没有受污染,丝毫无分别取舍,来说清净法身,隐喻你的性。“圆满报身,汝之智也”,用圆满报身来影射你本性内所具有的智,那这个智从何而来呢?当你对内在所有的发生,有一丁点贪嗔取舍的时候,那个智已经不在了,这个智是由对于内在保持清真的觉受,以这个做基础来思考内内外外所有一切的时候,那个大智大慧就会发生,智慧是由实相而发,必由观照我们本身的气机实相而发。为什么讲一个‘报’这个字?实相到了智慧就出来,叫做‘报’,因为你有前面这个基础,所以后面才有结果,所以才叫做‘报’。“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用千百亿化身来隐喻你的行,什么行呢?讲的不是外在的行仪而已,而是有这个清净法身跟圆满报身做基础,有这个实相做基础,有这个智慧做基础,而行于你所有的行仪,所有日常生活的一切处,叫做汝之行也。
我们看《六祖坛经》的第十品,有这样的补述说:“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所以现在讲这个三生佛,它所讲的不是三个东西啊,而是一个东西的三面。好像一支笔,你从远处看一根直直的,你把它立起来看,一根圆圆的,有没有?一根直的、跟圆的、跟尖的,它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可以由三个或五个不同的方向来阐释它,只是这样而已。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这个三身要从哪里你才能够去感觉到这三身?为什么要把它拆开,从三个方向来说明?以它指的是性的什么?所以要从性中去体验,性在哪里呢?在气的自在处。唯有从观照内在气机的实相跟自在里面去体验,从气去体会,清净法身佛,去体会千百亿化身佛跟圆满的报身佛。“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说从化身里面生净性来,从一切的行仪里面去检验,你对于性的持守,所谓不分别不取舍,到底干不干净?所以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检验我们内在心性的定力,那个持守在本心本性的定力,从哪里检验?不是在非常安静静谧中,而是在于千百万的变化行仪之中。“性使化身行正道”,这个我们不论坐在哪里?它都能够行起应有的神奇造化,那是本性使然。
“当来圆满真无穷”。当来圆满,那就讲报身,时时刻刻就在成就中,时时刻刻那个造化正在成就我们的法身中,叫做圆满报身,这就是三身的关系,其实根本就不是三身,根本是一个身。总之,清净法身,即那一股空灵之气,没有沾染一点知见在上面,你就是感觉它是一股能量一个气,就是清净法身。千百亿化身就是那一股气,它能够做喜怒哀乐,能够做七情等等,能够行住坐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仪,那就是所谓的千百亿化身。以及行神奇的返本的造化,这也是千百亿化身,而圆满报身即是法身时时刻刻都在进化,而菩提真知也正在成就,因有这个实相做基础,而我们的心性不断的长养,那个叫做圆满报身。
再看本文。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如果我们谈这个三身佛,如果离开了我们观照内在本性来体会它,叫做有身无智。有三个身的名,但是没有实行内在本性的实。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这三身无有自性的意思是三身并非独立的,不是说圆满报身圆满报身的性,千百亿化身千百亿化身的性,那你的性就不只一个了,你的性只有一个,他们并非独立的,所以三身不是各自有各自的性,不是,是同一个性,如果了解这一点,就等于开始在观照我们的本性了。
即名四智菩提。现在又另外提出了四智。菩提是无上道,无上佛道,无上清净的本性,这些都可以称为菩提,即是道,就是道的名词。现在又提出了四智也是为了说明这个‘自性’。现在四智还没有提,我们现在在说三身,三身同一性,都在自性内去感觉,去检验去观自在,去如是观,就能够有所体会。你曾经看过这样的人吗?外面拜三身的佛,第一尊清净法身佛、第二尊圆满报身佛,你看过吗?我就看过这样的事情,那已经离开自己的道已经非常非常遥远了。
看本文,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三身都是在讲一个性。发明成四智,现在呢,不讲那个气的那个本体,身就是讲那个本体,现在我们讲心,讲心才会用到‘智’这个字,性不只有一个气的流动跟造化,性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功能,就是心智的问题啊,对不对?先用四这个方向来阐释这个智。
不离见闻缘,这个真性,在见闻之中,以及跟外缘的相处应对之中去得的,所以这个四智不离见闻的,这个什么意思?跟前面的几品所讲的,解除顽空的这种执着的意义是一样的。在见闻中就已经在见性了,不是等你回去打坐的时候才在见性的。随时留一个感觉,留一个眼睛看自己的里面,觉知自己的真性,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的办法。超然登佛地,就是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中都可以检验。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现在为你们说,希望你们相信这个真理,不再迷昧。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驰求者是讲往外求,不晓得三身四智都在内,却整天往外追逐拜这佛拜那佛,求这明师帮你加持,求那明师帮你灌顶,天天找人摸摸头,有没有?就是所谓的外求。终日说菩提,嘴巴空空空,很多空,里面呢,一点儿都不空,这是现在的空谈家。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智通再说:那什么是四智呢?三身我已经了解,三身就是一个性,那四智是怎么一回事呢?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三身既然讲一性,四智也就是讲一性,不过身比较偏重法身的那股能量的说法,智呢比较偏向法身里面有一个真觉,讲那个真觉就是那个心智说法。
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刚刚就讲了,如果三身离开了性来说就叫有身无性,对不对?现在叫有智无身。离性的话,这个身也好,智也好,无所脱离。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即使聪明睿智,但是因不了解内在的性空实相,最后呢,终成无智。复说偈曰:六祖开始说偈语,用偈语的方式来让众生醒悟。
大圆镜智性清净,现在来说四智的第一个,大圆镜智性清净,这指的是湛然长寂,原名不动,那个当下性是清净的,这种湛然长寂的知见,湛然长寂是不是一种感觉啊?各位!当你在觉知这个所谓湛然长寂,原名不动的时候,性就是清净的当下。平等性智心无病,是对所有的成境,内内外外所有的成境,不起爱憎心的时候,叫做心无病,那时候就是本性显现的当下。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就是在一切境遇下,能善分别,这是高的那是低的,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善的那是恶的,可能分别了,可是呢,心无爱憎,见非功。就是说因能够平等,观内内外外的一切境遇,所以能够有功而不伐,有功而不夸功,叫做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什么叫成所作呢?随时应用,任何地方都成,随时可以应用,都实相无二相。同圆镜,那样的智慧跟圆镜一样的,圆满而光洁,所以这边谈到的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其实都是不外乎取四个名字,极尽形容之能事,想要来描写,一个在动静态中的这个气机,里面能够非常超然了脱,无挂碍取舍的那个心境,不外乎是如此。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八六七讲的是八识,八识相因而生,没有哪一识才能生哪一识,没有,一个眼识直接勾引到含藏识,都可以的,你可以耳识直接到阿赖耶识,都可以的,所以五八六七这几个字你随便写,但是因为偈语的关系,没有办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所以便抓几个数。各位,在这几个数上不必太执迷,就是八识相因,没有一定的程序,但是果因转,总在心田里,不停的转动,喜怒哀乐不停的变化,眼耳鼻舌身意这样是六识,加上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第七识末那识,这样总共成八识。这八识没有哪一识才能生哪一识,没有的。不过呢,当它转动的时候都在哪里呢?都在心田里。
但用名言无实性;识虽然讲八个,那是讲它发生的地方或感应的地方,但是这个识同指一个妄心,当识正在发生的时候,它究竟在哪里发生?它勾引可以由眼来,可以由耳来,但他内心开始有感受的时候都在哪里?都在内心,就在我们黄庭一窍内,所以八识只是八个名,无一真实,真正唯一真实的是什么?性!在我们心坎里。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若于转处不留情,转是什么转啦?喜转成哀,怒转成乐。就在这个能量跟分别、识别的发生处就是所谓的转,于心头气机转动处,任能量自由的转动,而不留任何的分别的知见,叫做于转处不留情,但通常这是最困难处啊!我们往内觉观说所谓不分别取舍,对啊,当这个气非常平稳的时候,你说你都可以。唯一做不到的就是当气在转的时候,心坎里的那个感觉一转的时候,你就完全跟着跑了,而功夫也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转处不留情,才是功夫切实的地方,返观成熟的人,你自己觉知就知道。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是龙,还有翻译成大象,是比喻变化无穷跟力大无比,就这个意思。繁兴就是在所有的境遇里面,不断发生的境遇里面,永处那伽定,在任何动态奔腾中,在富贵贫贱中,在患难中,都可以处在大定之下,所谓大定是什么?任何气机感受影响不了我,挂碍不了我,永远是那么样的清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智通听六祖讲了这席话,忽然有所开悟,他也讲一首偈语。三身元我体,原来三身讲的就是我一个性。四智本心明;原来四智讲的是一个心。身智融无碍,原来身智都是同一性,这也不能分。应物任随形。三身四智原来在日用伦常间,在行住坐卧,动态静态间随时都跟我的本性在一起,都跟我的随机应物的当下,就已经在一起了。
起修皆妄动,想要修行想要修正,都叫做妄念,这为什么?你一定觉的很奇怪。不是叫修道吗?实际上道是不用修了,道已经圆满在太虚间,圆满在宇宙间,圆满在你的自性内,唯一不圆满的就是你的妄心起的那一刹那,就把它摧毁无遗。可是你的妄心一放下那一刹那呢?它又在执行它的功能,这个就是我常常称叫它千载恩人,你再怎么样怒骂它,侮辱它,羞辱它,然后它就暂时退下。因为你比它大,它尊敬你。可是等你一不注意,它就来行使神奇的功能,让你又恢复健康,又恢复理智,又恢复你的平静,那个就是所谓的性。所以道不用修,才说起修皆妄动。你只率性而已,你还能够做什么?各位,你是希望你为你的性做什么吗?你什么都别做,它就非常感谢你了。你一做点什么都不对了,因为你没有那么高明。
我们看《南华经》这一段,“孔子谓老子曰”:孔子跟老子说啊,“夫子德配天地”,这夫子是指老子,夫子!您啊,您德配天地,这么样的高超。“而犹假至言以修心”,而还要借这一些真言,至理名言,古圣先贤的话来修你的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那像你这样的程度都还得要这样的修持,那古的君子哪一个有办法不修持而很自然的呢?“老聃曰”,老子就说:“不然”,不是这样。
“夫水之于汋也”,这个汋就是不断的涌出,水的自然涌出,“无为而才自然矣”,没有叫它涌出来吧,涌出来吧,没有哦,那自自然然就涌出来了,该涌出来就涌出来。“至人之于德也”,至人修的它的德。“不修而物不能离焉”,它不必修,而那个性所有自然奇妙的造化,没有办法离开它。因为它本自然的,这个物指的是它的性里面的性真。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好比天自已会高,地自己会厚,会薄厚。“日月之自明”,日月自己会明。“夫物而修焉”,各位,你怎么修太阳才亮吗?你怎么修月亮才明吗?水才跑出来的吗?没有,通通没有。不必修,它们本该自然。那我们的身中还有一个大自然,那个大自然呢,现在科学家看到叫免疫系统。实际上免疫系统后面还有一个东西,就叫做性。这两个东西都不用修,你只要不去干扰它,它就能够得以大自在,所以起修皆妄动。
再看《南华经》这一段:“马蹄可以践霜雪”,马有一个很好的蹄在原野奔驰,在霜雪上奔驰。“毛可以御风寒”,它的毛可以让它保暖。“龁草饮水”,它吃这个草喝水。“翘足而陆”,它的马蹄非常矫健在陆地上奔驰,此马之真性也,马的性就是这样,不用人家训练,自己就这样。“虽有义台路寝”,义台路寝就是高的台,大的台,大的寝,像路一样的床,叫路寝,大床的意思。虽然也许你很富有,你养了一只高贵的马,你帮它准备很大的床,铺着棉被。“无所用之”,因为它不符合马的性,它根本没用,造作的没有用。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忽然有一天碰到一个伯乐,我最会相马,而且我会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就用各种人工的方式去给它巧装。“连之以羁馽”,很多马的配备都上了,编之以皂栈,给它人工的马槽,给它人工的马房。然后呢,“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马呢,十只里面就死了二、三只,为什么?马它宁肯在野外奔驰,对不对?但是人给它造作的,我们以为是对它是很好,但是并不符合它的性。“饥之,渴之,驰之,骤之”,加以训练,鞭子。“齐之,整之”,用人的训练,你看这个马会跳舞,这个马会踢马步,有没有?你看多行,其实这正代表马的性怎么样?渐渐在磨灭,渐渐在丧失。“前有橛饰之患”,前面还要咬着马弦,“而后有鞭策之威”,后面还有鞭子,可能还要拖个什么车。“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经过人工一直这样子造作,马已经死一半了。
这个在形容什么啊?你用什么来修你的性?各位!用你的礼貌,用你的规矩,对吧?用你那个善柔的样子。用你那个最欢迎的样子,对吧?你都以这个为至德,可是我们的性呢,还一直不见了。其实你只要观着实相,它就会自己出来,而且它出来是中和的,中肯的,而不是用人的这一种方式。所以说起修皆妄动,实际上性是不用修的。
守住匪真精。这个住就是不动,贪执一定的形式,或以不动为功,都就叫做守住,这并非真正的修为,叫匪真精。
看《养真集》这段:“人心要死”,要死的是那个分别,不是死那个想法,各位,这话你要记得,是死那个好恶分别,不是死那个想法跟念头。无念是无好恶分别,不是没有想法,你一定要记清楚。所以“人心要死,其机贵活”。那个机趣就在于我们能思考,人之成为万物之灵,各位,你不应该会思考吗?你应该像石头才叫万物之灵吗?没有,就是要能够思考,非常活泼。
“死谓死其欲念”,只是那个好恶分别死了,透过实相的观照而自然的退下。“活谓活其理趣”,我们能喜能怒,能哀能乐,在里面,实相的里面无限的机趣,所以修行并非守住。我们通常都会守住在某一种情境中情况中心情中,你越看越是那种很老炼的修行者,修得很老了,一直守着很平和,各位,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笑也不太敢大声,坐云宵飞车就别谈了。那是很伤性的,其实未必如此,你可以很活泼的,你看孔夫子走到乡里里面,看到人家在唱歌,这调子不错,他就跟人家手舞足蹈地哼起来,还跳舞。各位,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修行人跳舞好像很丢脸,对吧?好像很不应该,没有啊,其实那个土风舞其实是很优雅的,其实是很健康的,我们什么时候把自己搞得这样镇镇定定,拘拘逼逼的,以此为德吗?有没有?就像那只马,像不像?我们给他编了很多东西,然后它是高级的马,其实它是性已经死了一半的马,就是像这个意思。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很安宁的心境,很不动的心情,很镇定很详和,对吧?可是那并非实情,并非性的实情,因为性是活泼的,所以活要活出它的理趣出来。
再看《养真集》这段:“君子以身体道”,道就是在身中,“此身之所在即道之所在”。因为这里面那一股气就是。“是故行有行功,立有立功,坐有坐功,睡有睡功,随在无念随在是功”。就没有欲念,没有贪嗔捆绑的那一刹那,在在处处都是在行道的当下,所以说随在无念,随在是功,都是在修行。
再看下文: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原来千经万典都指于性,从六祖的旨意中才能够了解。终亡染污名,不被三身以为三个身,不被四智以为四个智,所愚弄,叫做终亡染污名。
感恩讲师!清晰明了!真好!
清净法身是性。圆满报心是智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306
感恩讲师传道授业解惑!
感谢讲师!要死的是分别
随时留一个感觉看自己里面
感谢讲师!是想要把他留住还是想要排斥走的问题
感恩讲师.讲的真到位.人心要死.死得是分别和好恶.
太好了!
感恩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