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孔子对三个学生因材施教。
我们进展到《庄子‧让王》篇的第11章、第12章,我们的主题所说的是在第12章。第11章说的也非常重要,它是两个人的对话:一个人是魏牟,就是中山公子牟,他跟瞻子的对话。里面出现一些成语,像“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因为中山公子牟是魏国的公子,他在考虑要去隐居,还是要在人间发展。
你是魏国公子,这个富贵都在手边,当然是有很大的诱惑。但是同时他也希望说,设法去过一个比较自在逍遥的生活,到江海之上浮游吧。所以他跟瞻子的对话内容就很重要了。说明什么?你要选择就选,你两边都觉得要,又怕都做不到,这可能对一个人的生命有很大的伤害。
我们先看看这一章的内容。
“中山公子牟对瞻子说:“身体处在江海之上,内心想着王室的荣华,怎么办呢?”瞻子说:“要看重生命。看重生命就会轻视利禄。”中山公子牟说:“虽然知道这一点,但还不能克制自己。”
瞻子说:“不能克制自己就顺应,心神不会有厌恶啊!不能克制自己又勉强不肯顺应,就叫做双重伤害。受到双重伤害的人,没有能活得下去的。”魏牟是万乘大国的公子,他隐居在山林岩洞里,要比平民困难得多;虽然还没有悟道,也可以说是有志向了。”
最后这一句是庄子的评论,强调一般人去隐居的话还比较容易,因为我们是平民老百姓也没什么好考虑的,你追求世间的富贵也很难得到,那还不如过得轻松一点。但如果你是魏牟的话就不一样了,你要享受富贵荣华很容易,万乘大国的公子。这个时候叫你放弃、放下,是比较困难的。
记不记得前面(〈让王28.3〉)越国的王子搜,他很怕当国君,为什么?因为越国的国君已经连续三代被杀了,因为太危险了,他宁可不当国君,就是考虑危险。还记不记得前面(〈山木20.2〉)楚国的贤人市南宜僚去见鲁国的国君,鲁国的国君说:“哎呀!好累啊,吃不消了!”市南宜僚就跟他建议放下这一切,像大的狐狸、花豹,牠的皮毛太美了,所以猎人在追捕牠们,鲁国就是你这位国君的皮毛啊!
既然觉得痛苦、麻烦,为什么不放下呢?渡过江河,到山林里面去隐居吧!但是他放得下吗?一下说舟车劳顿,一下又缺少粮食,一下又所有人跟我告别,真舍不得、放不下。
这一章可以让我们想起来相关的一些材料,知道人活在世界上,有得必有失,不可能只有利而没有害的。真的要悟道,放下这一切,首先就要看重生命,然后你在隐居的时候,才能够自得其乐。
接着到第12章,就是孔子再一次被谈到了。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生火做饭,他有三个好学生,这个时候就有各自的意见了。哪三个学生呢?就是颜回,加上子路、子贡。子路、子贡当然层次稍微差一点,所以就多有怨言。而颜回就请问老师该怎么办?所以孔子后来说的话,让两位学生都振作起来,讲这样的故事。
我们看看庄子怎么写的。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有生火煮饭,喝的野菜汤里没有米粒,神情十分疲惫,但是还在屋内弹琴唱歌。颜回在屋外拣菜,子路与子贡互相谈论说:“老师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的形迹被人抹杀,在宋国的树下讲学,连树都被砍掉,在商朝、周朝的境内不得志,在陈国、蔡国之间又受到围困。要杀害老师的人没有被治罪,要侮辱老师的人没有被制止。老师还在弹琴唱歌,没有停止过,君子有像他这样无耻的吗?”
颜回没有话回答,就进屋去报告孔子。孔子推开琴,长叹一声说:“子路与子贡都是浅见的小人啊。叫他们进来,我来告诉他们。”子路与子贡进到屋中。子路说:“像老师这样,可以说是穷困了吧!”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领悟大道的,就称为通达;隔绝大道的,就称为穷困;现在我怀抱仁义的理想,却遭逢乱世的祸患,有什么穷困的呢!
所以,内心反省而没有隔绝大道,面临危难而没有失去操守,在天寒地冻、霜雪降下时,我才知道松柏的茂盛。在陈国、蔡国所遭受的困厄,对我来说其实是幸运啊!”孔子平静地又弹起琴唱着歌,子路奋勇地拿起盾牌起舞。子贡说:“我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
古代得道的人,穷困时快乐,通达时也快乐,不是因为穷困与通达而快乐,而是因为他领悟了道,所以穷困与通达只是寒暑风雨的循环罢了。所以,许由能在颍阳愉快度日,共伯可以在共首山下自得其乐。”
就这样结束了,所以孔子说的那段话,兼具儒家跟道家双重的立场,因此他所说的仁义之道的“道”是指理想;不失其德的“德”是指操守。另外,单说“道”这个字,还是翻译成“大道”为宜。如果不这样理解的话,后面讲的例子,许由跟共伯的事迹就不容易说明了。
这边所说的共伯是周厉王时期的诸侯,后来隐居于共首山。许由是有名的,尧把天下让给他,他不要的,他在颍阳愉快度日。
在这一章里面,等于是以孔子作示范。他所做的是什么?在穷困之中虽然是营养不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脱困,但他照样弹琴唱歌。子贡跟子路两个人对这个有所评论,认为说读书人有像他这样子“无耻”,他提到“无耻”啊!原文就写到“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当然,在背后批评老师用什么话,都是对话的时候,聊天的时候常用的。我在大学教书教了几十年,学生在背后谈到老师的都直呼其名,谁跟你说“先生”称“老师”的。没有;就是聊天,就好像今天说孔子、孟子是尊称,后面提到王阳明,也很少人说王“子”。你说王“子”,那天下的王子就变成一个国家的太子之类的,不是很多吗?很容易混淆的,所以到最后就直呼其名。
那么,老师也没办法,学生就算不敢这么做,后代的人要怎么做,各有自由。他们要怎么评论,是他们的自由,他们的想法。但是,孔子的说法很简单:我内心反省而没有隔绝大道,面临危难而没有失去操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句话在《论语》也出现过,孔子就设法担任老师开启他的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看谁穷困谁得意,得意的一定是对的吗?说不定他出卖自己的人格,放弃自己的原则;穷困的一定不对吗?那要看他自己能不能够自得其乐。这里面都提到什么?有“道”。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儒家跟道家都一样,你有那个“道”,你才能够快乐。道家当然是如此,儒家也不例外。
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前面是中山公子牟,他一直在考虑,犹豫不决,到底我要去隐居,还是留在魏国当一个公子呢?那确实是一个挣扎。而在庄子的评论里面认为说,他一个公子有这种想法已经不简单了,可以说是有他的心意,有他的志向。而后面孔子教训三个学生,主要是对于子路跟子贡,只从平凡人的角度去看老师的作为,而对儒家有所误解。
从这章里面也知道,庄子对于孔子的认识算相当深刻了,对孔子也有一定的推崇了。
下一集的主题是:伯夷,叔齐的一段史实。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用三个同心圆代表至人真人圣人,最大的是至人,最小的是圣人,他们都悟透道的无限,却选择不同的边界,至人面向宇宙,圣人守人间,真人在中间。老子至人,南华真人,夫子圣人。弟子应去除利害,学老师的“道”,学生应去感受这种“人间值得”。
“不能自胜则从”贪欲,欲望战胜灵魂不归之路,浪费生命地活。。“困,德之辨也”困境之中,大人还是小人看得清清楚楚,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处之泰然。还是遇到困就会不择手段。谢谢老师
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孔子与弟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生火煮饭,身陷绝境,面临生死考验,就连一路跟随他的弟子们也开始怀疑老师是不是真的有“道”呢? 在当时庄子就已经钦佩孔子了,又历经后世这两千多年的检验,人们更是有目共睹了。
怎么这ji之后就没有了呢?总计是186集吗
魏牟虽心有想悟道的愿望,但人在江湖上隐居,内心里却还想着朝廷,身心不能合一才是双重伤害。既然放不下,那就顺应自己的内心,生命也诚可贵。 如果他真悟道了,不在于他身在何处,境随心转,大隐隐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