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㉖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衣敝缊袍。衣,是动词,穿着。敝,是指的破的。缊,是指的旧絮。而且不光是旧絮,何为絮?那些不好的丝棉,称之为絮。好的称之为丝棉。所以这里的缊,指的旧的不好的那些丝棉做成的衣服。又破又旧的丝棉做成的衣服。
与衣狐貉者立。狐和貉,是指的动物的皮毛,泛指裘皮,也就是衣着比较华丽穿的是裘皮,裘衣。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做了一个对比。穿着破烂的衣服,很破旧的丝棉做成的袍子,与穿裘皮的人站在一起,并不觉得耻辱的,这个人是子路。
这里并非假设,而是讲了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子路家境出生都比较贫寒,所以他只能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是他与穿着裘皮的人站在一起,并不觉得耻辱。孔夫子讲了这样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从中来延伸和思考,我们穿着很破旧的衣服,而对方穿得很华丽、很奢华,并不觉得耻辱,如果我们觉得耻辱就会闪躲,就会不落落大方,就会自卑。我们就要来思考了,为什么会觉得耻呢?因为有攀比在其中。
为何会去比较呢?因为我们还有贪求,只要我们有贪求就会去比较。我不如她长得好看,那是因为我们觉得她好看,那个好看是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这一比较我们就会觉得耻,就会觉得自卑。
比如说,他开的车子,比我开的车子好,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还有贪求,只要有那个贪求在,我们就会对比。这个时候我就不自信,看到他的车钥匙放在桌子上,我怎么好意思拿出来呢,我就会闪躲,就会觉得可耻,就会觉得自卑。
比如说,对方一张口很有学识,很有智慧,我本来要讲话的,我就不敢讲。因为我和他做了对比,他讲出来那个语言,学识,智慧是我想要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自卑,我们就闪躲,我们就不敢去讲我们本来要去讲的话。
我们这里来讲人为什么会自卑?因为有贪欲,有贪求,但是得不到,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里的子路不是这样的,你可以穿着很华丽,我就穿破旧的衣服,我不觉得这是一件什么可耻的事情,我依然是落落大方的。
究其根源,是因为子路没有贪欲,我对于衣服这件事情,我没有什么贪欲,我穿的好与不好都不影响我的自信,都不影响我的大方。所以生活当中,我们很多的痛苦和自卑的形成,都是因为我们有过多的欲望和贪求,就会不自觉地和他人对比。这个时候我们就产生了自卑,产生了痛苦。
我们再举个例子,本来我们夫妻两个人过的生活还不错,我们平时也会感叹平
平淡淡才是真。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一个闺蜜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或者我跟闺蜜的一次聚会,发现她拿的包很好,她换了好车,聊起来才发现原来人家夫妻两个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她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开始起了贪求,就会相比较、相对比,我们内心开始起了波澜。突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再幸福,觉得老公也没有什么能力,赚的这么少。觉得我自己也没有多少才华,不能去做生意。突然这种幸福就会被打破,我们自己内心开始痛苦,回到家以后有可能夫妻之间开始看着彼此不顺眼,开始争吵。
所以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生起了欲望,产生了对比之心。从此以后可能我们跟闺蜜接触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觉得在她的面前没有了自信,开始产生了自卑,我怎么好意思再去见她呢?本来我觉得平淡生活当中有很多幸福的小事想要与他分享,可是在知道她变得这么好那一刻,她买了好车,背了好包那一刻,好像我们所有的话都已经说不出来了,这就是贪求欲望在作怪,让我们产生了相比较之心,我们就会觉得耻。
这里孔夫子赞叹了子路,说他的性格这一点上是很好的,因为他没有什么样的贪求,所以他就没有对比,他和衣着华丽的人站在一起依然是大方的得体的,不觉得可耻的,所以孔夫子用了《诗经》当中的一句话来赞扬子路。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是指的害人利己之心。求,贪求。不忮,就是没有害人之心。不求,就是没有贪求。“何用不臧”,这里的用,指的是行为。臧,指的是善。
我们先把这句话翻译过来,没有害人之心,没有贪求,我们的行为又怎么会不善呢?我们先来看不忮,害人之心,为何会有害人利己之心呢?因为有贪求,因为有欲望,如果我们没有欲求,没有害人之心,“何用不臧”,我们的行为又怎么会是不善的呢?
我们经常去感叹《诗经》之美,这句话同样也很美,讲了八个字,却描述了一个很美好的意境。我们没有害人之心,没有了贪求,我们的行为,无论如何去做都是善的,都是美的,都是真的。就是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贪求,有那么多的欲望,所以我们才想着伤害他人,来利益自己,这个时候我们也就丢失了真,善和美。
我们举一个生活当中的例子,电视当中会有很多这样的桥段。比如说在参加一个舞蹈比赛,我们有贪求,我们觉得对方比我们跳得好,我们如果从跳舞的领域,可能无法取得胜利,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能要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比如说剪坏他的衣服,不能让他上场,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了竞争的对手。
这就是因为有了贪求,有了欲望,所以就产生了害人之心,害人之心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利己,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求和欲望。
比如说我们做生意也是一样的,当我们无法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去竞争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一些不好的方法,违背自己本心和善良的方法,都是因为贪求欲望在作怪。
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同事之间,如果有了贪求,大家都在争某一个位置,都在争某一个工作,这个时候因为欲望贪求升起,就会背后想一些不太好的手段,其实这个就泯灭了自己内心的善良,就泯灭了道,丢失了德。
所以告诉我们“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如果没有害人之心,没有贪求,我们的行为自然就是善的,自然就是美的,自然就是合于我们天性的,自然就是有道德的。
子路终身诵之。终身:是指的经常挂在嘴边去讲这句话。这就是子路的性格了,子路在每一次老师赞美之后都是这个样子的,这也是子路的直率。我们之前讲过孔夫子的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也是说的子路,子路又开始高兴。
这里也是一样的,孔夫子赞美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听到了这句话很高兴,“终身诵之”,每天经常地挂在嘴边。说你看老师赞美我了,“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天天讲。
那么孔夫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接下来说,是道也,何足以臧?这句话很深刻,道是拿来用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用”,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子路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他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尤其是对于穿着这方面,他没有欲望,故而他从这方面来讲就是善的。
我们往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来延伸体会这句话,每个人的本质各不相同,比如说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善良,有的人天生口才比较好,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忠信,有的人天生就有仁爱之心,有的人天生就讲义气,有的人天生就有德行这是本质。
那我们再讲,欲望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天生对于吃就没有什么欲望,有的人天生对于穿就没有什么欲望,有的人天生对于金钱就没有什么欲望,有的人天生对于情感就不贪着,这是本质的东西,但是本质的东西只能从某一个方面可以显现,但它并不是道。
我们举个例子,说一个人对于穿着没有欲望,不代表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欲望;有的人对金钱没有欲望,不代表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欲望;有的人对于吃没有欲望,不代表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欲望,但是修行,他是可以变得圆满。
我们本来对吃、对穿、对生活的用度、对金钱,对名利都可以有欲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圣贤的文化,不断地修身,让自己在所有的方面都没有欲望,这是修正过以后的样子,这个时候是可以用的。
我对什么都没有欲望这个才是道,而子路的不是,他只是对于穿这件事情,对于衣服这件事情没有欲望。所以孔夫子也只是赞叹,子路对于穿着这个方面,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而子路开始沾沾自喜,觉得老师赞美我,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此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这个时候孔夫子说了,“是道也,何足以臧?”你的本质只是对于穿着没有贪婪,只是从这方面不贪求而已,但这并不是你修正过以后的样子,对所有的事情都不贪着,所以你这个没法用。
但道不同,道是要拿来用的,如何用呢?说我对吃也不贪着,衣服也不贪着,财、色、名、食、睡所有的欲望都不贪着,这个时候我可以用,我可以教化他人,我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不贪着,而你的本质却不可以,因为它是没有修饰过的样子。
我们举个例子,说有的人天生口才比较好这是本质,但是你没有经过学习和修饰过以后,你只有口才好是没有用的,但是你懂得了道以后就不一样了,你可以用你的口才去传道这个叫用。可是你的本质这个是没法用的,所以这就是这句话的道理。“是道也,何足以臧?”,你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怎么能算是善呢?不能算是善的。
这句话不太容易理解,我们多举几个例子方便大家去体会。比如说一个人天生就有忠、有信、有仁、有义、有德这是本质,但是你要没有加修饰以后你用不出来,德和行我们通常放在一起组词,什么叫德行,我内在有德这是我的本质,但是我要通过行为、通过用去帮助他人,这个时候我们内在的德,才可以显化出来,才可以用这个才是道。
比如说一个人我内心是忠的,内在是信的,那这是我们本质,可是我们要经过学习,经过修饰,把忠信用到具体的事情当中这个才是道。我们再举个例子,说一块美玉,我们经常讲,玉不琢不成器。说本来它是一块美玉,如果你没有经过后天的修饰,它只是某一方面有特色、有特点,但是不足以成为一个玉器。
人不修不成才,我们一个人本来有某一方面的天赋和本质,但是如果没有学习圣贤的文化,没有修身,我们就无法用,无法用自然就不是道,最后成不了才的。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一个孩子他的本质天生比较聪明,可是有的孩子你赞美他,你说这个孩子真聪明一学就会。如果这个时候他沾沾自喜,见人就说,“我的老师夸我很聪明,我的父母也夸我很聪明。”这是质不是道。什么是道呢?说这个孩子很聪明,但是他又很努力地去学习,再加上后天的修饰,他才会变得圆满,而他的聪明可以用出来,如果不能用出来都不是道。
我们《论语》当中学过的一句话,我们用在这里举例子来结尾,“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孔夫子说必有忠信和我一样的人,只不过不如我好学。
我们用到这里再来体会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那一代人,会有很多人非常的善良,从小就教导我们不能占人便宜,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都是骨子里的善良这都是本质。可是孔夫子说,这些忠信之人只不过是不如我好学,如果我们有本质的忠信,仁义和道德,再加上后期的学习、修身、修饰,我们就可以拿来用。我们可以把这些仁义、道德、忠信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个就是道。
所以道是在用的,是在化育万物的,无论我们身上有多么好的品质、本质,我们都需要后天的学习,后天的加工,后天的修饰,把自己修成圆满以后,我们把它用出来化育万物才是道。否则,“何足以臧?”,如果我们的本质就是那个样子的,怎么能称之为是善呢?只不过是本质,但不是道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