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六祖的这首偈语,使得苦苦修行了十几年的法达大师言下大悟。这首偈语的要义是什么呢?念经的主轴是什么呢?一个烦恼就是一个劫,怎样才能不被“劫”走,不被烦恼淹没呢?我们穷极一辈子修行,一个道场一个道场往外跑,苦苦找寻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敬请收听张讲师的精彩解析!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那法达就说了,如果是这样,那我以后凡研读这个经典,我就是了解它的意思,根本就不用诵念。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这是很危险的一个问法。他说,如果这样,说里面的义理那么重要,说开佛知见,那我只要开佛知见,不用念经,对不对?这固然是对哦,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是不断地诵念之后他才开悟的啊。所以你提倡说都不要念经,那那一批因念经而开悟的人反而被你给扼杀掉,对不对?所以六祖在这边就特别补上一句:“经有何过,岂障汝念?”说,经有什么挂碍你的地方吗?经一定会挂碍你吗?不一定啊。念它有何妨呢?“岂障汝念?”有什么妨碍吗?经,本身是很清净的东西,要念不念都可以,挂碍在谁?就在你。
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说,念经,能不能得到好处是在人哪,是看人。“损益由己”,得到好处还是得到执着啊?是看人哪。“口诵心行”,嘴巴在念,可是你一个字一个字都在想,他写心你就观照心嘛;他讲不要对待,就看看你现在内心到底有没有分别取舍嘛!你往里面来,那个就是“转经”。把没有意义的白纸黑字转成一种内心的佛知见,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嘴巴在念,声音很大声,威仪很具足,可是呢就是不懂把经文往里面对照你的心性,到底,检验看看我的心性现在跟它有没有吻合,我所体会到的心性我能不能用在任何的时空下,若是不行的话,就是“被经转”。怎样被经转呢?一直念一直念,然后跟打陀螺一样,打了十年一直转,有没有?徒劳神形,但是却没有任何心性上的收获,是被经转。像法达被经转了几年啊?他转了十年。其实他不是转经哦,他是被经转,打陀螺一样天天都被打。
小孩子念《三字经》我看过,很小很小就叫他一直念一直念,其实是没有什么所得啦,但是那个小孩在念的时候其实是很可爱。那有所得的是谁?他本来就可爱了,你看他念很可爱,我们很喜欢把小孩送去读经班,因为念起来很可爱。本来就可爱了,看满足到谁?大人。看他念经好可爱。然后在五六岁的时候他就没有念他就忘了,再想想《三字经》什么也忘了。但是如果他中间有一直念一直念,他慢慢成长过程中他其实是对自己开始有辨别,然后他忽然有一天会想到,《三字经》那一句原来是这个意思,那一句原来是那个意思,他就会把它串联起来。有没有这个功能呢?就也有啦,也不是没有。到有一天你智慧开的时候,它这功能呢就不小。
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六祖说,听我一首偈语吧,心如果在贪嗔痴爱里面打转,你再怎么样念《法华经》,你还是被它打得团团转。“心悟转法华”,心如果能够了脱对待的枷锁,然后看着《法华经》经文的时候,把譬喻懂得往里面来化成我的修持跟好处,那就是转法华,把它转成心境,转成心跟性。“诵经久不明”,喜欢念经却很不喜欢了解它所指的心性究竟在我身中什么感觉。“与义作仇家”,那就是跟经义作仇家。它明明站在你眼前,然后你硬要把它打得鼻青眼肿;它追着你跑,然后你硬要跑给它追。你是不是跟谁作仇家?跟经文作仇家。你就天天抱在怀里,可是实际上你是跟它作仇家的。这样是不是很不明智啊?我们要学习跟经做朋友,不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无念就是气机上没有知见,有念就是气机上着了分别。这个“念”就叫做“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最后,正跟邪这两个字在气机上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正跟邪是我们给它下的名词。当你去感觉那个觉受的时候是没有这个字的啦,所以“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剩下什么呢?一条白白的会跑的东西。这个牛车,为什么比喻牛车呢?在譬喻品里面,是以羊车、鹿车跟牛车,有三车,比喻说,门外有三台车,然后一群小孩在里面玩,玩得不亦乐乎都不想出去,里面纵然有危险发生他也不想出去,然后来了一个长者,看他们可怜,怕他们受害就骗他们说外面有羊车、有鹿车、甚至有牛车,你们出去玩吧。然后小孩子很高兴,被骗了然后就跑出去玩了。跑出去的就得救了,骗了半天还是不想出去的呢?那就遭殃了。是比喻啦,才叫作譬喻品嘛。他是把羊车、鹿车、牛车比喻如果从身内来说呢,就是精气神。羊车比较小,鹿车再稍微刚健一点,牛车非常能够载重,最后能够载你到理天的唯有那一股浩然刚正之气,我们把它比喻为纯净无瑕的牛车,所以叫做白牛车。如果我们把它比喻为佛家的小乘、中乘、大乘,那个乘是什么?就是车。那羊车就是小乘,鹿车就是中乘,牛车就是讲大乘。这边是把羊车、鹿车、牛车比喻我们的精气神的话,那牛车就是我们的神性。它虽然动起来缓慢,但它却载得很重而走得很远。纯洁的自性的造化,可以从这里把你载载载,慢慢的载到成佛的彼岸。所以它不是那种急躁的马车,也不是用一只快飞的鸟来形容。它走很慢,可它载的东西却很宝贵也很重,它才会用白牛车。实际上在《法华经》没有白牛车这个词哦,你要这样了解,《法华经》里面只有讲到牛车,为什么六祖给它加个白呢?比喻它的纯洁而无瑕,用这个比喻。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法达听完六祖的解释,念经念经原来这么一回事。“不觉悲泣”,啊~十几年瞎混了,刚刚看到真正的明师还这么傲慢,悔恨不已。他可能想以后一定会被写下来,这下可遭了!然后“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听完说:“啊!我已经被《法华》转了,这十几年来我从来没有把《法华经》里面真义转为我的心性,从来没有。”实际上是被转得非常忙碌,而且转得非常的傲慢,所以被《法华》所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然后,他又再请问六祖,《法华经》里面说:“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所有的大声闻,乃是佛乘的之一,乃至菩萨也是佛的修行过程里面的果位之一,只不过还未真正到达究竟。所有的修行还未到达究竟的那一些,全部把他给加起来,“皆尽思共度量”,大家来开会,天天来表决,什么是“佛知见”?就让他们用猜的、用想的,大家一个人出一点意见,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经典竟然这样写啊,这好像给我们莫大的打击喔,那表示那个“佛知见”难不难?是非常非常困难,你一定会这样猜测对不对?可是六祖却告诉他说 “即心即佛”,前面讲了很多啊,说里面原来是都讲自性,里面啊,你要相信你自己就是佛啊……等等。他说:“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你却告诉我说只要觉悟我的心,把对待都拿走,这样便是佛的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我想我们每一个人没有像你的智慧这么深,我想难怪大家的毁谤会很多啊,我的疑问也会很深哪。
又经说三车,就是羊车、鹿车、牛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它到底在比喻什么?“愿和尚再垂开示”,能不能再为我说明。你说这么简单,往内一观照那刹那,恒沙罪就尽了,一下就开了佛知见了,可是另外一个经文却告诉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那这岂不是令我很疑惑吗?请和尚为我说明啊。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经文其实是很清楚,你的心已经迷了才会背离。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说大小中乘也好,他不能测佛智,为什么?患在度量也,之所以不能测佛智,体会不了就是因为患在度量。度量:思考,绞尽脑汁去想它应该是怎么样。但这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因为佛的知见是一种感觉,感觉不是想得来的。能够让我们背离的是感觉,不是脑袋。能够让我们清醒的是感觉,它是一个感觉。感觉为什么不能够用度量去达到?你告诉一个没有吃过柠檬的人让他想一想说,酸是什么?柠檬的酸长什么样?各位,他能够多久给你答案?他想一辈子他也不能够给你答案哪,对不对!这不是用想的,因为它是一个感觉。尝到就是一个感觉,尝不到再想一辈子也没用,多少人来想也没有用。你给一千万万个人去想说,那个柠檬的酸是什么样子,他们如果没有吃过,让他们投票一辈子他们还投不出结果,对不对!所以啊“患在度量也”。
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你必须启动你的感觉,不然任你怎么样大家共同来想、共同来出意见、出智慧,我跟你讲啊,三个臭皮匠,永远都是臭皮匠,不会是诸葛亮哪!一千万万个幼稚园的学生能不能把他们的智慧加起来,变成一个李远哲?达不到的,那是不一样的。“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越来越远,为什么?方向错误。告诉你往这边,你偏往那边,而且很努力的往那边,那是越来越远,对不对!一个人之所以始终无法恢复本性的自在运转,始终无法放下烦恼妄想,其病根就在你内心,在你黄庭气机上的攀附所致,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原因。因此只要放下所有烦恼的枷锁,只有从返观心头气机的实相开始,唯有这样做才能奏效,其余的一概都无效。开始去观照你内心加上对待的感觉,那个不用学,情绪起来时候往内观照大家很具足。然后再来想一想它应该有的清真是什么,再开始感觉看看,调整那个觉受,我们就可以有所发现。那你说调整到怎样?那这样就太难了,尽思共推还是不能了解,观察它就可以了。老天爷这么慈悲把你觉悟的关键,就隐藏在观照这两个字上面。但是观照要得其谛,要找到对的地方,你就可以有所发现。
离开内心的根本,不论你在脑袋里面怎么样推想,总是离主轴越来越远。例如自性本无垢净,而很多修行者却不断地想象要把自己弄得越来越清净,越来越高贵,尊贵、庄严,那个反而离道越来越远,自性明明白白在对待之外。你有没有感觉你进了一个道场,那一些非常崇敬的信徒都喜欢把佛弄得非常的庄严尊贵,极尽对待之形容词。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然而佛性却远在对待之外,所以越跑越远。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佛说一个这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可以,马上可以开佛知见,开示悟入都可以,是为凡夫说,不是说给那个已经成佛的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每个人往内开始观照,每个人都可以得,如果不相信这个说法的呢,干脆早一点离开比较不会浪费时间。“从他退席”,任你自由退席,你们现在开始如果不相信可以自由退席。六祖很大方的说,不必留下来,因为你浪费我的时间,我浪费你的时间。各位,这样讲对不对!你到底相不相信你可以做佛,而往内就可以得到。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已经坐在白牛车上了,坐在唯一的佛乘上,坐在你的自性上面,已经背着老母娘了,已经背着了喔,“更于门外觅三车”,你还是不断往外跑,想要再去找,还有什么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各位,没有什么啦!你已经具足的东西就在哪里?就在你里面。你有没有发现你穷极一辈子不断往外跑,这个道场那个道场,还有什么还有什么还有什么,有没有!没有啦!知见放下,往内观照一秒钟就到了。其实说三车也是为了一个车,最后就是为了这个“白牛车”。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虽然譬喻的过程是讲三车,最后最后还是跟你讲唯一佛乘。经文明明就这样子写的,“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所有各种譬喻,譬如说我们前面谈到的,把一个自性说成“自性三身佛”,说成“清净法身”、说成“圆满报身”、说成“千百亿化身”,对不对!你可以有很多种说法,但其实最后都是为了要让你去体验到你的自性而已。
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拆成三车,因为你还不懂的时候,那个时候来说的。为了救你的迷而设的阶梯,一阶怕你踏不到,那我要帮你设几阶?给你三阶。这并不是让你堕落喔,是希望你感觉比较容易,慢慢往上爬。一乘是实,为今时故。为什么现在告诉你只有一乘?因为你现在有这个程度可以了解,唯一只告诉你就是你的自性。只教汝去假归实,这个法的设置,先给你一个假的,慢慢引导,给你骗,法就是骗你的,骗你到慢慢(发现)原来自性是真的。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就没有所谓上下的问题,没有尊卑的问题,只剩下一种清真的觉受在你的身中。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那你要了解现在这个经文,你就是要看过《法华经》的譬喻品。所谓的珍财指的就是:这个长者为了救这个小孩,房子里面也有很多珍财,然后他设了比房子内更好的珍财在外面。你必须要了解经文它的结构是这样。就是指羊车、鹿车、牛车以及里面所谈到的一切的譬喻,所有的珍财。“尽属于汝”,都是在讲你身中精气神里面所具备的一切东西。由汝受用,并且是你已经现在就在用了。你在发贪嗔痴爱的时候,到底什么东西能够形成这样的力量跟这样的感觉?那个就是自性。现在已经在用了,不是要等以后才能用,早就在用了。你爱哭爱笑随便你,那个能量是从哪里来?那就是自性。
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这是《法华经》里面的经文,被骗的是那些可怜的小孩,而长者就是他们的父亲,父亲为了要救这些小孩,用很大的玩具,比里面更好玩的玩具想把他骗出去,远离那个烦恼。把里面比喻烦恼,外面比喻为解脱。当你体悟到里面的时候,你不必管它的经文谁是父亲,你不用管这些,最后交给你的是内在一种清真觉受。你不必去管财宝在我身上哪里,你不必管那个小孩被骗的是谁,诱导他的是谁,完全没有这个事情,因为往内觉观就是一个清真的觉受。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这才叫做持《法华经》。“亦无用想”,就是没有谁用谁的问题,没有谁被用的问题。往内觉观,就是一种觉受。
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从劫至劫”,“劫”是时空的跨越的词,在佛家里面一个劫要几亿年喔,也有人家这样翻译,几千万年也有人家翻译,其实都不可靠。“劫”是什么?一个烦恼淹没你,你被劫走的时候啦。一个烦恼就是一个劫。你一天要经历多少劫?可能是很多劫。说弥勒佛降世要五十六亿多劫,有没有?好啦,你要这样翻译的话,那他什么时候才到?他永远不会到啦,你等不到的啦!但是如果一个刹那的烦恼,对待的烦恼就是一个劫,那多久会到?那很快就会到的啦。“从劫至劫,手不释卷”,就等于跨越无数的时空,其实你手上的经一直都拿着一样,其实你不是用手拿,你是用你的纯净的心性,去吻合这个经。“从昼至夜”,从早上到晚上。“无不念时也”,你嘴巴都没有念喔,可是有道行的人会说,你是真正的念经僧。对吧!你不需要念,为什么?因为经文所指的就是一个纯洁的心性,你已经持住了纯洁的心性,可是你一个声音都没有发,那你到底有没有念经?说啊,这个才是真正念经的人。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很高兴。以偈赞曰,又说了一首偈语。是不是古代喔,这些求道的人都很会讲诗,他一有感觉就讲了一首诗。各位,如果哪天你很兴奋、很有感觉,想不出一首诗!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说我啊,诵经诵了三千遍,十几年自以为有功,来到了六祖曹溪这个地方,六祖一句话就把我打碎了,“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不能了解内在远离烦恼挂碍的知见的主旨,经文原来的主旨。“宁歇累生狂”,怎么样了结我无尽的劫、无尽岁月以来所产生的这些妄知妄见呢?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羊车、鹿车、牛车原来是骗我上法船的阶梯。“初中后”就是不同时间,一开始,然后中间,然后到结束。“善扬”就是好好地去弘扬这样的佛法。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火宅讲充满热血的,充满火气的色身就是这边所谓的火宅。在别的经典也许谈到火宅,也许谈的是一般的百姓家庭。这边谈的火宅是什么呢?充满火气的色身,你有没有发现充满火气,那就是火宅。原来它就是法中王。原来在习性里面有真知真觉的存在,原来在充满习性的众生里面,原来它就是佛。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说,好!你回去继续念,可是这个时候,以后的念不同了,你已经开始往内觉照了,对不对!以后这样才可以叫做念经僧。如果我们以六祖这个定义的话,那现在念经的人而不是念经僧的有多少?哇!那是不得了的喔!而以此为事业的有多少啊?就是很多的。我曾看到一个人坐在我面前,然后两腿一盘,他不是盘腿而已,坐在那石凳上盘腿,然后两个膝盖往下垂。他说:“要像我这样才可以!”我看着他,要像这样才可以。跟心性无关哪,腿是很软哪,跟心性还是无关。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开始觉照,清净的心性,这才叫作念经僧。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然后他体会到本心本性的菩提真滋味,可是回去之后还是不断念经,那他为什么还是不断念经?他越读喔,已经开始知道它的主轴了,越读他的生气越盎然啊,越知道它在讲什么啦。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8
真理是简单的,简单很难坚持。
感恩讲师!
🙏🙏🙏
感恩老师
感恩讲师。
感恩讲师
感恩讲师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