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诸佛都为哪一大事而降临人间

59. 诸佛***********

00:00
22:32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其中的外指的是外在的缘,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内扰才是我们的重点,真正能够扰乱我们的是内心!为什么我们取名为黄庭禅?而不是内心禅,不是方寸禅呢?黄这个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张讲师这段非常精彩的有关六祖与法达对话的讲解吧!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


达闻偈,刚刚照六祖这个说法,那到底要不要念经?六祖赞不赞成念经?可以念经,可以不念经,不过念经的时候一定要怎样?往内开始观照,那这样念经就是不同凡响的念经。所以他没有说不能念经,可以念经,达闻偈,悔谢曰:他听到这个偈语啊,他就感到深深的忏悔说: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说从今天开始,不敢再这样的娇纵,自以为有功,自以为功力深厚,我应当要开始学习谦恭一切。


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我虽然诵《法华经》已经三千遍,可是还有很多的经义,其实是我没有了解,心中常常念到那里都有很多疑惑,斗不起来。斗不起来就表示从来没有对过,就像那个汽车的零件一样,很复杂,已经拆开了之后,非常复杂,连零件散了一地,对不对?那开始装装装,装到一个缺口,那个缺口怎么装都装不来,什么放进去都不能够完全吻合,那就表示你装错了,当你找到那个零件一放进去的时候呢,是完全吻合。各位,你玩过拼图,对不对?那个拼图拼拼拼,拼不起来,可是当你找个属于那个位置的那一块的时候,拼上去,前后左右都得吻合,对不对?心法就是这样,性理心法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觉得啊,这个心法啊,在静的时候其实满吻合的,可是在动的时候啊,有点不吻合,对不对?在另外一个情况,可能你又觉得差误又更大,你就可以知道说,他不是要慢慢修正的问题,他可能是要彻底另外去拿一片。那他现在呢,已经了解到,他未解经义,心中常有疑问,现在才承认。各位,他刚刚在跟六祖行礼,头不至地的时候,其实这之前,他了不了解他自已是有疑问,未解开的?他了解啊,他怎么不了解?他自已不了解,他并不是现在被六祖骂了之后,才忽然知道的啊,他早就知道他不了解了,对不对?那早就知道不了解,可是你看,初次见到六祖的时候,还是显出那种傲慢,这种就是人的盲点,不容易承认的一个盲点。说和尚智慧广大,希望你为我略微诉说经中的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说里面写的其实是很清楚,汝心不达;因为你唯一不清楚的,就是你的心的正觉,心地未明。经本无疑,汝心自疑。经是很清楚,就任何已经走过这条路的成道者来看,这个经已经没什么可以再修的地方了,只因你一个心的不清楚,不是别的地方不清楚。汝念此经,以何为宗?那我请问你:你这十年来,一直念《法华经》,那你是以什么为主轴、为骨干?这么多的经文共同指向哪里?你告诉我。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法达说:我的根性暗钝,弟子愚昧,从来只知道不断的高声朗读,不知道说,它到底它所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啦?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华经》,是你现在这样讲,我第一次听到,我也不识字,不然这样好啦,你读一遍给我听,我来为你解说,你哪里有困难。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譬喻品就是法华经的第三品。全书约八万多字里面,念到譬喻品念完了,两万多字啦。我这样子,从Word里面给它搜寻,给它算了一下,它有一个字数,对不对?算了,哇!两万多字啊,两万多字就是比我,跟我《心即是气》差不多啦。各位,你现在拿《心即是气》,你现在把他念完,我们差不多,也差不多十点也要下课了,你就知道六祖在那边听多久,听到快打瞌睡,全场弟子都打瞌睡啦,法达还在那边念,其实念很久啦,不是两三句而已啦!师曰:止!够了,我已经听出意思来了,因为听两三句不知道意思,因为影射的事情其实是颇广,对不对?拿影射,这边说一块,那边说一块,六祖把他拼凑起来了。


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因缘就是譬喻,因缘就是佛的知见,待会后面会说明。因缘出世,出世不是讲离开世间,而是讲脱离烦恼。世就是尘劳,脱离烦恼尘劳,以一个佛的知见脱离所有烦恼尘劳的这个主轴,以这个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里面第一品就讲一个譬喻,第二品就讲一个譬喻啊,到譬喻品又讲一个譬喻啊,然后每一个品都是讲一个譬喻,在法华经里面的安排,差不多都是这个意味。


何者因缘?现在来解释前面,说以因缘出世为宗的因缘什么意思?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诸佛世尊,所有一代的仙佛下凡,只有为了一大事的这个因缘,为了教导众生一大事因缘,所以显现于世间。那现在六祖就来说,什么是一大事因缘?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那个一大事因缘就是佛的知见、佛的看法、佛的感觉、佛的心、佛的性,佛之知见也,你看那个知,感觉,知跟见都是感觉,一种清真,没有对待取舍的一种觉受,特别是指内心。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现在就来讲,什么是佛的知见啦?什么是一大事?一就是没有分别啦,“一”这件大事的一大事因缘,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说世人外迷着相,往外就跟着外物走了,内心跟着起伏。“内迷着空”,往内呢,一开始静坐呢,就以为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什么都没感觉,以这个为追求,这两者都是错误的。


若能于相离相,往外呢,不着相,怎么个不着相法呢?心不着相,心不着相就是心对于气机的清真觉受,依然保持它的实相。于空离空,往内呢,觉观看着空空荡荡的一个气机能量不断的流行,不攀附一物,叫做“于空离空”。气还在啊,空中妙有,有个什么东西?有个空灵的气啊,不着一物的气还在,空中妙有,所以于空要离空,不是空到彻底空,那个呢,就叫做顽空。各位如果眼睛闭上,看你的身体里面,去感觉你身体里面,现在还剩什么?就是感觉啦,对吧?感觉或有不同,但是感觉这两个字永远都一样,对不对?那个就是还有个东西在,感觉。那空,空什么呢?空了知见,就是空了价值观,空了对待取舍,那空了之后,还有个真觉在,这个就是内外不迷。即是内外不迷。里面清楚,外面清楚。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如果了解了这个法,什么法?就是外面啦,于相离相;里面呢,于空离空。如果悟得透呢,这一念心开了,这个内心里不受对待枷锁的一念心开,这个叫做开佛的知见。那诸佛世尊,降下来是为了什么事呢?只为一件事啊,哪一件事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对不对?就是教导我们,反观觉照我们的胸中这一气的清真,并以这一气清真,运用在动态静态的生活里面,而解脱了所有烦恼束缚的枷锁,叫做开佛的知见。


佛,犹觉也;佛是什么?佛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清醒的意思,怎样叫清醒?气本来就没意义,好像水,水怎么流就没意义。你却充满贪嗔痴爱,那叫迷。看着水,水可以流,但是没有贪嗔痴爱,那个叫做觉。往身内来,看着气,气可以流,气可以起伏,气可以来去。但是呢,没有贪嗔痴爱夹杂于其间,那叫做觉。


这个觉分为四门:可以从四个阶段来说: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叫开示悟入。把觉知见,佛的觉知见用次第来说明,叫开示悟入。开就是像罐头一样打开,启蒙的意思;示是实习;悟就是开始有一点收获;入就是能够行持的意思。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开示是开示什么?不是跟你开示说:你上辈子是什么人,你是前辈子什么佛,那跟佛之前没什么关系,对不对?不是跟你说你明年将有什么发展,你将会赚多少钱,你会开多少道场,这跟佛知见还是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真正的开示在哪里啊?就从你的迷魅的心,对内心的迷魅,一下把他解开,像薄纱一样解开、开示,得上人的指引开示。便能悟入,在我们的内心有一个真相,在对待之外,这个叫做“觉知见”,清醒的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这是本来的性,因为觉知见才能出现,这个话就是其实明心才能见性的意思,明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见性。因为性会被蒙昧的对待知见所扭曲,这个气机造化,完全走上另外一条轮回的道路,只有觉知见开的时候呢,这个性可以回到原来清真的造化路线,所以本来真性而得出现,这个意思是性跟心息息相关的。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说你千万不要看这个《法华经》里面这样写啊,说开示悟入,这当然是佛的知见,开佛知见,是佛的知见,不是我的知见,有没有?他说如果你认为我辈无分,这是一个误会啊。若做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做这样的解法,就是完全毁弃这个经典,跟这个先圣仙佛的美意,这是真正的谤经毁佛。我们有时候会过度的恭敬这个经文啊,恭敬这个纸张上面所印的黑字,有没有?而却忽略了,里面真正尊贵的是所指的在我们臭皮囊里面,还有一个真正的佛性,那才是真正尊贵的地方。若是你只是贪爱在文字上,去保护这个文字,去保护这个经,但却忘了往里面开始学习,去观照,去浮现出你那清真的真性跟本心来,这个叫做谤经毁佛。那个罪在当下的心性内就已经产生了,所以这里是告诉我们说:千万不要以为“开示悟入”是属于佛的事,我辈无分。你一定要相信,这是为谁说法,为你说法。那个所谓说,当下照见我们的本心本性,那个是对你来说法的,是一定是你可以做的到的事,否则经典就不会写。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说开示悟入,开佛知见,那个佛已经就是佛了,他已经有佛知见了,何必还需要开?那还需要开的是谁?是众生,就是我们。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所以前面为什么讲即心即佛?佛就是讲你的心,心的知见能够开,那个佛当下就已经存在。所以只有你的心,启开你心中的佛知见,训练,去觉知,去感觉,那个内心当对待俱下的时候,什么是清真的觉受?那个就是觉,真觉的存在的地方。更无别佛,那个佛指的就是你。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说一切的众生,自蔽光明,本来里面就有一个太阳,但又浮了一个阴影,一个乌云,把他给遮蔽了,那个乌云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这个贪爱尘境,外缘内扰。外是一个缘,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内扰,那个才是重点,对不对?那个内指的就是我们的内心。你看这个“内”,这个字怎么写啊?先有一个肩膀,对不对?上面有一个头,下面两个肋骨像个人,对不对?在那个肋骨交接处,那个地方,那就是内心的所在,真正能够扰乱你的是在哪里啊?在内心里面,外面的缘固然是有,但真正扰乱你的是在内,所以呢,甘受驱驰,里面的气血只要一动,我们人整个跟着奔驰。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因此一代的世尊,不一定讲如来佛啊,一代的世尊,从这个清净的先天下到我们凡尘里面来,这个三昧本来是正定,这边是讲说他清净的先天,运用种种的譬喻就是苦口。像这个刚刚讲《法华经》,讲到譬喻品,种种的譬喻言辞跟八万四千多条的法,来帮助我们平息我们的外援内扰。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所以一切的烦恼都从内而生,不要再往外求,这个意思是说往内观照,立即就可以获得。与佛无二,那个心清明的时候,你就是佛的当下,所以是即心即佛。故云开佛知见。那就是所谓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六祖说:我也是跟过去历任的仙佛一样教导众生,就只是教导他们,从自己的心中去启开这个放下对待取舍的这个真知、真觉,一切经论都是一样,这个亦跟任何一个仙佛都一样,跟任何一部经论都一样,跟《法华经》也是一样,叫吾亦劝一切人,从哪里开呢?从你的心中去开。那莫向外求,就是往里面来,往里面的哪里来?往里面的内心来,所以要不要先找到内心的归根处啊?这个就是整个学问的重点,为什么我们要提倡黄庭禅?因为黄庭就是指你的内心,当然如果你今天把它叫内心禅,这样可不可以啊?可以的,叫方寸禅也可以啊,叫心禅也行,这当然都行,我们取黄庭,原因在哪里?这个“黄”,它讲的是一股清真的气,特别它的意非常契合我们往内观照的时候的真相,所以我们取这个作为我们禅修的名。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这一段是在讲说佛知见人人本具有,就差不会去开啦,世人都开了什么呢?开了众生知见,众生知见是什么呢?就像口善心恶,像贪嗔嫉妒,像谄佞我慢的当下,我们内心里面的一丁点气机能量,那个能量的大小就等于我们的贪嗔嫉妒有多深,有多强,跟气机是有攀附关系的。你的所有的对待知见跟气机的大小、强弱是有正比的关系的,这就是为什么叫做攀附。如果你的知见跟气的大小是无关的,我们就叫做没有攀附。气自气,我自我。可是你很了解的,当你里面气机越动荡,气越强越热,你有没有发现你的愤怒越大越深,对不对?那就是所谓的攀附跟挂碍的地方。那一切的侵人害物等等这一些罪,都是由众生知见,就是从气上面起分别知见,而产生的一连串的反应。


若能正心,正心是什么?就是心里面就看他的清真,所谓的正心,常生智慧,你可以把他用在静的地方,用在动的地方,叫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观照你的心。经典不断地谈,修行为最重要的地方说万法惟心,然后经典要告诉你说,要观照你的自心,对不对?那到底你的自心在哪里?你的自心发生什么事?这就是你所要观照的地方。当你透过观照的时候,在习性里面它会忽然涌现一个清真,这个你要试才知道,这已经在语言之外了。在你习性最浓烈的时候,你就看着你的胸口那一团气,看看它到底怎么了?它到底多强,它到底多快,我的嫉妒到底多深?仔细静下心把它看清楚,那有个清真就会忽然涌现,为什么?因为它在你观照的时候,忽然啦,就剩下一个能量,一个没有意义的能量,这是止恶是这样止法的。不是去围堵它,围堵它是没有办法的,是自开佛之知见,就是开自己的佛知见,这里已经讲过,观照你的心就是开佛知见的唯一的良方。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说一念一念之间,就是在一个气血一波一波之间,在你的内心里,一个能量一个变化、一个变化之间,就是这边所谓的念念之间,从念念里面的观照跟练习,练习到它成自然,念念开佛知见。不要让它再攀附任何的贪嗔痴爱,叫勿开众生知见,这其实就是给自已一个时段,清净的时段。不论在动中静中,都好,去维护,去关心你的内心气机,是不是还依然刚健跟纯正?就是所谓的开佛知见,而勿开众生知见。你不观照怎么知道你现在到底开哪个知见?我问你啊,对不对?你得要透过观照,才能够知道,每个人都说我知道、我知道,其实是一点都不知道。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所以出世跟世间到底怎么分?开了佛的知见就是远离了知见的束缚跟烦恼,就是所谓的出世,所以我们现在知道这个世,就是知见就是烦恼,开众生知见就是进入了世间。就算你是天上的佛,在天上的佛开一个众生知见,他的烦恼跟凡间是没有两样的啊;世上的一个人,开了一个佛的知见,他的清净跟天上的佛也没两样,对不对?所谓真正的西天在哪里?就在你的内心里面,不是在于你身处何地的关系。


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如果你的修行过程,把念《法华经》已经三千部,只是这样子辛辛苦苦的、固固执执的一直念,以为念多少遍就是有什么功行,这个跟犛牛爱尾没有两样,犛牛是很大的,你只取了犛牛身上的一条尾,那是在这么大的地方,可以很有很大收获的地方,你却只拿到这一丁点好处。这个意思就是说把整部经典比喻为无尽的宝藏,而你竟然只拿到什么?声音跟字,那这样是不是太可惜了一点?对不对?一头大大的犛牛,你只拿到一条尾巴,讲这个意思啊,但我们却常做这样的事,我们在三教圣人的无尽的经论里面,无尽的宝藏里面,我们往往只取到了贡高跟我慢,对不对?取到了一个自以为有功,这是非常可惜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禅的行者灬

    讲的太好了

  • 风清扬反传销

    感恩明师讲解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707

  • 静怡_fe

    感恩黄庭禅,感恩张讲师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国福兔

    虽然听懂了开示精要,但还是想知道《楞严经》到底说了个什么故事。

  • 1359457srgz

    首先感谢老师,但为什么课程录的不完整,前面的传习录也是这样,负责录的兄弟姐妹为什么不以始为终呢。

    珮珮兒 回复 @1359457srgz: 應該是很長的一節課,喜馬拉雅這邊切成一小節一小節方便收聽吧!

  • 立平_LP

  • 乙睻

    感恩老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