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德往往是无意而积的,有为而为就不见得真诚--《了凡四训》导读(连载051)

阴德往往是无意而积的,有为而为就不见得真诚--《了凡四训》导读(连载051)

00:00
22:24

原文: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善恶是非”的八大标准之一:“阴阳”。“阳”即公开,我们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就叫做“阳善”;做好事别人不知道为“阴德”。中国人讲究多积阴德,从未劝人多为阳善。其实,阴德往往是无意而积的,有为而为就不见得真诚。可能做好事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只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不认为需要获得什么报答,更没有沾沾自喜主动宣传。对于这样的人,老天爷的报答就很厚。

  每个人都有良心,听说他人的善行总是很高兴,愿意去赞美。比如:慰问帮助敬老院和孤儿院、“富而好礼”支持教育回报社会。大家都夸他是善人,在世间的名声很好,这就是“阳善,享世名”。而大家不知道的好人好事,天地宇宙万物知道,“阴德,天报之”。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十大故事中,杨少师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摆渡为生,遇洪水灾害拯救生命、安葬逝者,每次少则一两人多至七八人。三代积累阴德,待到杨少师出生,家中环境渐好,他二十岁考中进士,官运亨通直至三公,当了国家级领导人。这故事讲的就是“阴德,天报之”,报在子孙。


  “名,亦福也”我们经常讲“积福”,都认为“福”就是财运,实则不仅如此,名声本身也是一种福分。大家都希望“名利双收”,实际上“利”是“福”,“名”也是“福”。一般人不要太贪婪,如若不是福气比较大,通常都是得名不得利、得利不得名。有社会地位、有权势、有官职的人获得了好名声,就不要再贪求金钱利益。知识分子、老师虽然收入不高,但受人尊敬,也是受“福”。


  “名者,造物所忌”周围的人容易对名人关注。大家都希望有名,其实有名声不见得是特别好的事情。当一个人的福分、德行,震不住名声的时候,便会害了他。修为不高的人与其做一个公众人物,还不如老老实实当一个平民百姓,平平安安地生活,不遭人嫉妒。不懂的人拼命追名逐利,岂知“多藏必厚亡”。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我们观察社会现象,有些人名声很大,但实际德行、修为、贡献与名声不匹配,灾祸就会发生在他的身上。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为了自己也不要捞取太多。如果德行、能力、福报、责任心不够,没有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却拼命捞取官位,只会跌下来遗臭万年。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学习四书五经治国方略,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是做一名好的国家公务人员。获取“功名”是为了给国家建功、做出贡献、获取后人的尊重。所以古代的父母,在儿女中选择有报国情怀和能力的,全家供养他读书,将来奉献给国家、为民服务、廉洁守身。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爬得越高跌得越狠,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为富不仁,不但毁了自己,还毁了家族代代祖先的名声。

  学习到这一段,我们会获得人生智慧的重要启示,需要检视自己内心深处:作为年轻人,我们自己是一个有博大情怀、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人吗?如果是,就鼓励自己多去承当。作为父母家长,我们是否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大公无私之人?如果仅仅希望孩子过好小日子,就千万不要鼓励孩子向上爬得太狠。作为中年人,在规划后半生的时候,要考虑我们所获取的名、权、利和自己的德行、贡献、福报、才能是否相匹配,如何取舍。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对于没有犯下过错却蒙受不白之冤的人,老天爷也会给予报答,他的子孙会发达。我们观察,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之后,考上大学的有两类:第一类,祖上有德,父母祖先代代做好事、一心一意为国家工作、付出多得到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样的孩子学习好、能力好、责任心好、考上大学、后来承担了国家的重责大任,现在很多国家领导人就是这一批祖上有德之人;第二类,祖上蒙冤,父母祖先平白受到冤屈折磨,孩子等到公开考试不再受政审限制,便努力奋发。


  这一段给予我们人生的启示,如果自己做了好事却招致他人的不理解,不必耿耿于怀。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是默默付出、孝敬老人、照料家人、相夫教子的母亲、太太在积阴德。报在自身,所以女性的寿命一般比较长;报在子孙,养育出的孩子都负有承当精神、忍辱负重,愿意做默默无闻、积厚福的工作。同时告诉我们,蒙受了不白之冤不要急于辩解,面对诽谤不去理睬自然会慢慢消散,自己的忍辱功夫磨练出来了,我们可能度过了平淡的一生,却给子孙留下了厚实的德行,将来有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机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