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了凡四训》导读(连载049)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了凡四训》导读(连载049)

00:00
23:17

原文: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善恶是非的标准,是每个人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从本心上来说,大多数人都想做好事,而不愿行坏事。那什么是好事呢?一般情况下,人们愿意以社会大众所说的标准来做出判断,但这个标准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的个体情况,究竟是善是恶,取决于当事人的初发心。


  上一期我们讲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禅师回答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每个人做事都是有一定用意和目的的,做这件事最初的用心在哪里呢?是有益于他人,还是有益于自己;其次,从客观效果来说,做这件事是否真正有益于他人。如果初发心为人,事情的结果也是利人的,那就是善事了。但现实情况很复杂,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时我们内心想着做有益于别人的事,但事实上没有利益到他文;有时内心想有益于自己,但客观来讲没有让自己受益;……各种情况,不一而足。其实,善行的最好方法是,内心想着做有益于别人的事,而事实上这件事真的有益于别人,这就叫“好心做好事”。要了解他人事业、生活当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需要大家静下心来,用心感受别人的内在世界。 


原文:“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这里讲到的判断真假的标准比较简单,“人之行善,利人者公”, “公”就属于真善, “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利于个人的心就是私心,私心就是假善。——究竟做一件事是公心还是私心,这就需要扪心自问了。有私心时,身心就会狭隘,人格变得底下,自己原本厚道的心变得越来越刻薄,实际上这是折损了自己福报,从长远来讲对自己是不利的,这就属于假善。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根心”即恻隐之心,也可以讲是真心。当看到别人需要帮助,不由自主地就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心就属于真心。“袭迹者假”,“袭迹”即大家都做的,自己也跟着做;或是算计了对自己的利害关系,然后再做,其实真心没动。“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无为而为”就是做这件事没有想要回报,看到别人痛苦,忍不住就想伸出援助之手,这就叫做无为而为,这是真心的;有目的的,盘算的,这都叫做“有为而为”,这是假心。所以我们行善的时候就拿这几个标准评估自己是公心还是私心,是发自肺腑之心,还是有目的的呢?这样一来,是真善还是假善就能评估出来了。


原文: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善恶是非的评判标准还分为“端正的善”与“扭曲的善”。“谨愿之士”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老好人,这种人做事流光水滑,八面玲珑,普通人都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善人;但是圣人喜欢狂狷之士。“狂”就是向正确的方向积极迈进的人;“狷”就是对于恶的事情不去参与之人。“狂狷”源于《论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夫子说:处理问题时恰到好处,分寸把握的很好,这样的人不太容易找到,他宁愿喜欢“狂狷”这两种人。


  “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所谓的老好人,在全乡大家都说他是好人,但圣人说他属于德之贼,破坏德行的贼是也。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一个人是孝子,我们对他很好,这属于我在支持他孝顺;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把自己年迈的父母抛弃在家乡,不管不顾,甚至折磨自己的父母,我们居然还跟他成为好朋友,他会认为自己没做错任何事,依然会胆大妄为。以此类推,还有不孝敬公婆的,背叛他人的,不讲诚信的,如果他们还有很多朋友,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过错。——综上所述,我们这些老好人就成了破坏德行的贼人了。


  “狂狷之士”选择朋友是有标准的,这个人有德行、孝顺父母,我就跟他成为朋友,不管你有没有地位、钱财,只要你不孝顺父母我就不跟你交朋友。这些不孝顺父母、不忠诚的人、不讲诚信的人慢慢就没有市场了,这时他反而会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所以“狂狷之士”则成为维护德行的人。


  所谓的老好人是善恶是非标准不清晰,内心没有坚定的信念与人生方向,所以才会患得患失;一旦一个人明白了善恶是非的标准,自然就知道哪些人与事是需要鼓励与支持的。哪些人与事需要鄙视和远离的。


原文:“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由此一事推开去,平常人眼里的善恶是非的取舍,往往是错误的;天地鬼神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与圣人是相同的,而不随顺流俗之人。前者属于道的层面、道的标准,如:“作善降之百祥,作恶降之百殃”、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即是。所以,用这种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会学到很多人生成功的经验,也能汲取很多人生失败的教训;如果用这种眼光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对现在的成败荣辱一目了然,也自然能把握未来的命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