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游】第155集-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知北游】第155集-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00:00
12:1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我们进展到《庄子知北游》的12章、13章、14章,也就是〈知北游〉的结束。前面两章内容比较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东西。但是最后一章第14章,就是我们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的观念。


我们先把前面两章作个介绍:第12章所说的是大司马家中有一个制作腰带带钩的人。你听到这个说法就会想到我们以前讲过的庖丁解牛、黏蝉的老人,还有一个会划船的人操舟若神等等,都是同一样技术,长期专心的去练习,到最后表现出来让人赞叹的故事。


内容不多,我们看一下庄子这样写的。


大司马家中有一个制作腰带带钩的人,已经八十岁了,所做的带钩没有丝毫差错。大司马问他: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道术?他说:我有持守的原则。我二十岁就喜欢做带钩,对别的东西根本不看,不是带钩就不仔细观察。我用心于此,是因为我不用心于别的东西,才能专于此用,那么何况是无所不用心的人呢?万物怎能不助成他呢!””


这内容前面一半很简单,说这个制作带钩的人八十岁了,二十岁到八十岁,60年一甲子之久,他的10个字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就够了。对别的东西根本不看,不是带钩就不仔细观察。你想想看,任何一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从事一种技术或是行业,60年下来,他当然是可以做得出神入化。在别人眼中会觉得神乎其技,就因为他能够用心于此,而对所有的一切都不在乎。


最后结论很有意思,他说:何况是无所不用心的人呢?无所不用心,你要把它理解为无所用心,顺其自然。就好像无不为是来自于无为。所以最后才肯定什么?肯定万物怎么会不帮助他成功呢?


所以要记得:你能够顺其自然在什么情况,该如何,这就是简单的生活原则。如果你要专门从事一种技术、艺术的研究,或是对某种学问的研究,长期下来之后,表现当然是让人赞叹!


接着,第13章是孔子上场了,这个时候一个学生叫冉求,就是冉有请教孔子。这问题,很深刻的问题,在《论语》里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庄子怎么借重这些人来说它的思想呢?


我们先看他怎么写的。


冉求请教孔子说:没有天地之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以,古代就与现在一样。冉求没有再问,就退下去了。第二天又来见孔子,说:昨天我问『没有天地之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老师说:『可以,古代就与现在一样。』昨天我明白,今天我却迷惑了,请问为什么会这样?


孔子说:昨天明白,是你以心神直接领悟;今天迷惑,是你不用心神,而想要探求形迹吧!没有古代也没有现在,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没有子孙以前就有了子孙,可以吗?冉求没有回答。


孔子说:算了,不必回答了!死不用靠生来制造,生也不用靠死来结束。死与生有所等待吗?他们各自是一个整体。有先于天地而生的物吗?主宰万物的不是物,物不能先于物而生,而是好像本来就有物存在一样。好像本来就有物存在一样,就没有穷尽了,圣人在爱人的时候能够没有穷尽,也正是取法于此。””


最后面这个结论很精采,什么意思呢?先把生跟死分开。是一个整体;是另外一个整体。事实上都在里面。而主宰万物的不是,主宰万物的是


来说的话,不能先于而生,而是好像本来就有存在一样。这句话是重点:好像本来就有存在一样。事实上,所有的物都在变化,最后都会结束。


那么,这里说的是一个关键,他说:好像本来就有物存在一样。这句话。是恒存的、永远的这没问题;是变化的,随时都在生灭之中。


圣人了解到这一点,好像本来就有一样。这一来,他爱人就没有穷尽了。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所有的东西只要存在,那就是存在而不是虚无。暂时的存在也是存在,一刹那就等于是永恒了,这是一个观念。


另外一个观念:既然都在变化之中,不可能重来。所以它基本上、本质上是虚幻的;所以你去关心一个人,你关心不关心他,最后都会结束。前面那种想法:你关心一个人,就好像这个人一旦存在就永远存在;就好像你现在不关心,就是永远都没有机会再去关心。


所以,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一次。而唯一的一次在某个意义上,跟永恒不能脱离关系的。

另外一种想法就接近虚无主义了:既然万物都在变化,每一次都不能重来,一次过了就永远不见了,那你去关心也没用啊!


你看,这两种思想发展完全不一样。庄子这边所说的是:圣人在爱护别人的时候能够没有穷尽,就是领悟到每样东西的存在虽然是很短暂,存在就是存在。所以也值得付出心力去关心他,这是非常正面的肯定。


接着到〈知北游〉的最后一章,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章。我们看看这一章是颜渊请教孔子的,而孔子的回答里面就提到外化而内不化


我们看看他怎么写的。


颜渊请教孔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不要送往,不要迎来。』请问其中的道理。孔子说: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能随外物变化的人,就是因为内心持守不变。他能安于变化,也能安于不变化。要能安然与变化相顺应,就须合乎分寸。


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园圃,舜的王宫,商汤、周武王的屋宇,都是他们各自遨游的地方。君子之类的人,像儒家、墨家的老师们,还要用是非互相攻击,何况是现在的一般人呢!圣人与万物相处而不伤害万物,不伤害万物的人,万物也不能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才能与人相往来。


山林啊,原野啊,都能使我欣欣然快乐啊!快乐还未结束,悲哀又接着出现。悲哀与快乐来临时我不能抗拒,离去时我也不能阻止。


可悲啊!世人只不过是外物寄居的旅舍罢了!知道自己所遭遇的,而不知道自己不曾遭遇的;能做自己所能做的,而不能做自己做不到的。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本来就是人所不可避免的状况。努力避免人所不可避免的状况,岂不是很悲哀吗?最高明的言论,是没有言论;最高明的作为,是没有作为。平凡人所知道的一切,实在太浅陋了。””


你看,就这样结束了整个〈知北游〉,〈知北游〉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也谈过很多篇章的材料实在是太好了。那么,在这里就提到外化而内不化。你要与外物一起变化,也就是常说的顺应外物。你能够顺应外物,就是因为内心持守不变,能够悟道;你要安于变化也安于不变化,这是看你怎么样去配合与变化相顺应,就须怎么样?合乎分寸。


合乎分寸,一定需要智慧的判断。所以其中提到五个人所住的地方:狶韦氏,黄帝,舜,商汤、周武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况,他们所住的地方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去逍遥去遨游,这就是外化。他们为什么都可以做到呢?因为他们内不化。


后面出现儒家、墨家都是有问题了。事实上在庄子笔下,就拿外篇来说吧!狶韦氏还好,是从古代的一个阶段很少受到批评的;黄帝,舜,商汤、周武王,很多地方都受到批评。但在这个地方又肯定了他们,把批评转向了儒家、墨家,就是后代的学派,来强调他们没办法去顺应,就是对于合乎分寸这一点不容易做到。


里面还有一句话,他说:圣人与万物相处而不伤害万物。像这样的话,在前面出现多次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所以你在山林也好,在原野也好,都可以欣欣然快乐啊!但是你有快乐吗?快乐之后可能是悲哀,来的时候你不能抗拒,离开的时候不能阻止。


有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成语世人直为物逆旅耳!世人只不过是外物寄居的旅舍罢了!你看,倒过来了。把人当作外物寄居的旅舍,你现在所拥有的房屋,所有的一切财物,都是寄居在你身上的,你成为旅舍了!那你旅舍有什么好执着的呢?这东西来的时候你不能够抗拒;去的时候你不能够阻止。就这么简单。


所以前前后后,不管用什么方式,庄子就是要我们觉悟:人的生命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你要充分的使用悟道的机会,展现你修练的结果。这就是整个外篇到这里结束。所以内篇7篇,外篇15篇,加起来22篇都结束了。


从下一集开始,进入到庄子第三部分,也就是杂篇的部分。


下一集的主题是:认知有偏差,后代人吃人。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之大盗

    简单的生活原则,心无旁骛专精凝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变的是变化,永恒的是周期。。既然“无知无能”就自悟修行。谢谢老师

    听友376468418 回复 @J之大盗: 赞👍

  • 听友376468418

    《知北游》庄子大意应是暗指"道"是不可知的。人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是人所不可避免的状况。要"无知"、"无能"、"去言"、"去为"。放下一切外物,外化內不化,顺应合乎自然的“道”。

  • 容容读故事

    悟道之人如何看待实事变化造化命运,又如何看待不变,分寸就在道里。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容容读故事: 高!

  • 听友376468418

    体会我们像冉求一样对“宇宙”的开始好奇,又似懂非懂,庄子让道化的孔子来说宇宙是"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物与物的背后都是“道”在主宰。生与死都是道的一部分。尽管“生”也仅是刹那间的事,但圣人明白一刹那便是永恒,所以圣人在爱人的时候能够没有穷尽。 人活过一生要当做“实有”来对待,尽管最终也要归于“虚无”,但终究都是在“道”里。

  • 听友376468418

    捶制带钩的老人用心专一,心系一处,入“道”无为的境地。“无所用心,顺其自然”,“无为”才能“无不为”, 万物又怎么会不帮助人成功呢?

  • 易道思维

    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

  • Helen泓

    谢谢傅老师的讲解☀️

  • 善吉858

    你要充分的使用悟道的机会,展现你修练的结果。

  • 听友240997361

    和庄子一起游久了就学会爱的能力,成圣

  • 寿大美

    人的躯体就是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