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保养生命的九个方法。
我们继续到〈庚桑楚〉篇的第三章、第四章。在前面,庚桑楚在畏垒那一带,领导百姓让他们丰收,百姓都非常推崇他。但他并不满意,因为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跟着老聃学过,知道要排除、超越这一切。他讲一番话教训他的学生,学生里面有一个人叫做南荣趎(chú),年纪比较大。接着这两章所说的就是南荣趎去学道的经验。
庚桑楚要推荐南荣趎去南方向老聃学习,老聃见了他之后,谈了什么问题?这是我们这一集先要说明的。
庄子这样写的。
“南荣趎听了这番话,神色惊异,端坐着说:“像我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要怎么学习,才可以达到老师所说的境界呢?”庚桑子说:“保全你的形体,守住你的本性,不要让你的思虑陷于困惑。像这样三年下来,就可以达到我所说的境界了。”
南荣趎说:“眼睛的形状,我不知道彼此有什么不同,可是瞎子却看不见;耳朵的形状,我不知道彼此有什么不同,可是聋子却听不到;心的形状,我不知道彼此有什么不同,可是疯子却控不住自己。身体的形状彼此相近,大概是被外物阻塞了吧?我想要了解却无法领悟。
现在老师对我说:『保全你的形体,守住你的本性,不要让你的思虑限于困惑。』我是太晚听到这一番道理了。”庚桑子说:“我的话说完了。小土蜂不能培育大青虫,小鸡不能孵化天鹅蛋,大鸡就可以了。鸡与鸡的天赋并没有什么不同,却存在着能与不能的差异,这是因为牠们的才能本来就有大小之别。现在我的才能小,不足以教导你。你为何不去南方拜访老子?”
南荣趎担着粮食,走了七天七夜,来到老子的住处。老子说:“你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吗?”南荣趎说:“是的。”老子说:“你怎么同这么多人一起来呢?”南荣趎惊讶地回头看后面。老子说:“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吗?”南荣趎惭愧地低下头,接着仰起头来叹息说:“现在我忘记了我的回答,因而也忘记了我的问题。”
老子说:“怎么说呢?”南荣趎说:“没有智巧吗?人们说我愚蠢;有智巧吗?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没有仁心就会害人,有仁心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没有义气就会伤人,有义气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我怎样才能够避免这些呢?这三个问题是我所担心的,希望借着庚桑楚的关系来请教您。”
老子说:“刚才我看见你眉目之间的神色,就知道你的心事了,现在又从你的话得到证实。你无所适从的样子,好像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又像拿着竹竿去探测海的深度。你是迷失的人啊,茫无所知啊!你想要恢复本来的性情却找不到途径,真是可怜啊!””
这么长一段资料说明什么?南荣趎很想学会老师庚桑子的那种能力,就是可以超越人间的各种利害的考虑这些。但是庚桑楚认为:“我教不了你了,你最好去找我的老师,也就是老聃。”南荣趎就立刻行动了,七天七夜,来到老子的住处。
老子见了他就说:“你怎么同这么多人一起来呢?”什么意思?就是你一个人来了就好了,但你心里面想着许多人带给你的烦恼,就是你不能够静下心来。南荣趎还回头去看后面有人吗?根本没人啊,是自己心里面烦恼、担心人间的问题。
他后面提出三点,确实是我们一般的担心:你很智巧很聪明吗?你没有智巧,别人说你愚蠢;有智巧的话,你自己愁苦。为什么?有智巧,你就可能利用别人。你没有仁德、没有仁心,你会害人;有仁心自己愁苦。为什么?想帮助很多人也帮不完也帮不上。你讲义气的话,你没有义气就会伤害别人;讲义气的话,你自己劳累不堪啊。
这都是什么?这都是人间的价值观所造成的两难,你不可能两面兼顾,主要有取舍,不管怎么取舍都是问题所在。所以老子说他无所适从,好像失去父母的照顾。的确,你离开了道,等于脱离最好的父母的照顾,又像拿着竹竿去探测海的深度。怎么可能会有效果!你是迷失的人啊,茫无所知啊!想要恢复本来的性情却找不到途径。这三句话不就是我们一般人的写照吗?
接着,南荣趎怎么样在老聃门下好好学习,里面就提到这一集的主题了:保养生命的九个方法。我们继续看。
庄子接着写着,也是很长的内容,我们把它整个慢慢念一遍,再来特地解释里面的重点。
“南荣趎请求留在馆舍受业,修练自己认为好的,革除自己认为坏的。十天下来平息了愁苦,再去请见老子。老子说:“你虽然洗心革面,努力修养有如蒸气上腾啊!但是其中的动荡状态显示还有一些缺点。如果是耳目受到束缚,就没有办法在繁杂中把握自己,而应该关闭心思;如果是心思受到束缚,就没有办法在纠缠中控制自己,而应该关闭耳目。如果外在耳目与内在心思都受到束缚,那么即使有了道与德都治不好,何况是刚刚学道的人呢!”
南荣趎说:“乡里中的人生病,乡里中的别人去探病时,病人能够说出他的病情,那么这个病人还不算是重病。像我这样的人听闻大道,却好像吃了药反而加重病情,我只想听听养护生命的道理就够了。”
老子说:“养护生命的道理,试问:能保住完整的生命吗?能不失去本性吗?能不靠占卜就知道吉凶吗?能安分吗?能知足吗?能不学别人而反身自求吗?能无拘无束吗?能无知无识吗?能像婴儿吗?
婴儿整天啼哭而喉咙不会沙哑,这是因为气息淳和到极点;整天握拳而双掌不会弯曲,这是因为配合他的本性;整天睁眼而双目不转动,这是因为心思不受外物干扰。走路时不知要去哪里,安居时不知要做什么,顺应万物,随波逐流。这就是养护生命的道理了。”
南荣趎说:“那么,这就是至人的行为表现了吗?”老子说:“不是的。这只能让冰冻融化而已。谈到至人,他与大家一起在世间饮食,在自然中同乐,不因人物及利害而扰乱内心,不参与标新立异,不参与图谋策划,不参与具体事务。无拘无束地去,无知无识地来,这就叫做养护生命的道理了。”
南荣趎说:“那么,这是最高境界了吗?”老子说:“还不算。我已经告诉过你:『能像婴儿吗?』婴儿行动时不知要做什么,走路时不知要去哪里,身体像槁木枯枝,心思像已灭的灰烬。像这样,祸也不会到,福也不会来。祸与福都没有,怎么还会有人为的灾害呢!””
就这样结束了!这个内容基本上是南荣趎先修练自己认为好的,革除自己认为坏的。这个,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到的,十天下来平息了愁苦。老子接着跟他说:“你修养表现不错,但是内心还是有一些动荡状态。”
人就是向外跟向内两方面:向外有问题,就要收敛内在;内在有问题,就要收敛外在。两边都有问题,那有道跟德也治不好你。所以后面就提到“卫生之经”。养护生命的道理。
老子提到九点,九点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说:你先稳住,不要向外去求助;第二组是说:你向内安定自己最重要;第三组跟你说:你顺应会有什么效果。
第一组,说到哪三点呢?保住完整的生命,能不失去本性,能不靠占卜就知道吉凶。这就是不要向外去求助。第二组,就是能够安分,知足,能够不学别人而反求自己,就是向内安定自己。你不向外求助,并且能够向内安定自己,最后的效果,就是有顺应的一种情况:无拘无束,无知无识,然后像婴儿一样。对于像婴儿,就是老子(《道德经28》)所谓的“复归于婴儿”。一样的意思。
像婴儿一样,南荣趎就以为说:“那这是不是至人?”这还不算。至人,他有四不:不因人物及利害而扰乱内心,不参与标新立异,不参与图谋策划,不参与具体事务。这样才能够无拘无束,无知无识,所以这就叫做“至人”。
南荣趎说:“这是最高境界了吗?”事实上,老子后面说的又重复一遍:“怎么样像婴儿一样?”再度提到一句话,〈齐物论〉就见过了,叫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庚桑楚23.4〉)。也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齐物论2.1〉)。在身跟心两方面修练,到最后可以避开福跟祸给你带来的干扰。更不要说人为有什么灾害了。
最后,这边结论的时候,不是非常清楚。讲到是不是“至人”?他跟卫生之经什么关系?修练到最后的结果是“复归于婴儿”,那婴儿情况又回到槁木跟死灰去了。
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学到了就是那九种保养生命的方法。要记得:首先,你不要向外去寻求依靠;其次,要向内设法安定自己;最后还是要顺应。里面也特别提到“与物委蛇,而同其波”。就是顺应万物,随波逐流。
又出现了“委蛇”这两个字。所以,这些观念反反覆覆出现,我们印象深刻,确实可以有不少心得。
下一集的主题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其实是心在作怪。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养护生命的方法:不要向外寻求依靠。向内设法安定自己。顺应万物,随波逐流。如外在耳目受到束缚,就没办法在繁杂中把握自己,应该要关闭内在心思。如果内在心思受到束缚,就没办法在纠缠中控制自己,而应该关闭外在耳目。
听友376468418 回复 @自牧南山人: 深以为是。
現代人想學順應,但常依靠外力,又少安己,難!
保存你的形体,守住你的本性。
既然人无完人就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谢谢老师
“南荣趎”到老还是愁苦不堪,忧心如焚,与我们现代人的面貌无异呢。同样老聃的“药方”也可以古今通用,因为人性并未曾改变过。
文字里有些错别字,边听边看会觉得有些别扭。
了不起,了不起
今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