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精品】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00:00
23:29

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2)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3)怜:想。

(4)未解:尚不懂得。

(5)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杜甫是“诗圣”,不仅是因为他精深的诗歌造诣,更有他淳厚的伦理风范,后人很少能企及他的高度。他用精湛纯熟的语言典范和济世悲悯的人生境界,为我们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和悲情。杜甫也是“情圣”,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这个“情”字,是指他对亲人、对朋友、对妻子、对儿女,甚至对家国,对苍生都奉献出自己最为热忱的真心。今天,我们来读的是杜甫写给妻子杨氏的一首诗歌《月夜》,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写给妻子最甜蜜的情话,也是离乱中他对妻子最深的挂念。

我们看到很多诗人写给妻子的感人肺腑的诗歌,比如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鹧鸪天》,纳兰性德的《画堂春》等等,这些多是在妻子亡故之后所写的悼亡诗,大概古时丈夫都不太习惯对妻子表露真情,杜甫则不然,他大概是诗歌中提到妻子最多的诗人了。

杜甫终其一生的挚爱都是他的妻子杨氏。在那个时代,狎妓纳妾都是寻常,而他从来不在外边拈花惹草,对身边那些浮浪的事也有些看不惯。有一次,他陪一个李姓官员泛舟湖上,船舫有乐妓歌舞,那位官员见人貌美,垂涎三尺,杜甫就做了一首诗,名为《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诗中有“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意思是你有老婆了,就别在外面勾搭别的女人了。文人大多风流,尤其是多情才子,少不了风流韵事,杜甫在这方面也是个例外。

在读诗之前先让我们说一说杜甫与妻子杨氏之间的爱情吧!与其说是爱情,与风花雪月无关,他们更像是在经历一场磨难。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7年),杜甫科举落地,投奔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在游历齐赵之地时,他结识了一生挚爱的妻子杨氏。杨氏出身官宦之家,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两家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二人结为夫妇。杜甫29岁,杨氏19岁,杜甫年长妻子10岁,婚后,二人琴瑟和鸣,感情甚笃。当时的杜甫没有功名,没有收入,自打父亲去世后,生活日益拮据。可以说,和杜甫结婚后,妻子杨氏没有享受过锦衣玉食,荣华富贵,贫穷、饥饿、疾病、分离、忧惧是这对苦难夫妻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但二人始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杨氏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她总是默默地站在丈夫身后,用单薄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生儿育女,操持家事,无论丈夫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她都全力支持。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谋求仕途,又一次落第。当时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唐玄宗迷信道教,追求长生,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朝廷举办了一次殿试,名义上是选拨人才,而实际上无一人录取。李林甫上表玄宗,恭贺他,说:这足以证明民间没有一个贤能的人了。这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让天下士人彻底寒了心。功名无望,为了生活,他不得已“卖药都市,寄食朋友”,杜甫采药或是充当宾客,陪一些贵族诗酒宴游,以维持生计。“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各种心酸,非当事人难以体会。

困顿长安这近十年的时间,都是妻子操持整个家,她始终毫无怨言。长安物价很高,一般出去求仕的人,都会将妻儿留在老家,等自己考取功名后再将一家老小接到京城,像杜甫这样拖家带口的,还真不多见。后来,实在是吃不起饭了,他才将妻子儿女安顿在河南老家奉先,自己奔波两地。最后,杜甫为了养活妻儿接受乐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是个正八品下的芝麻粒儿大的小官,任务就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匙。

这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拜谒权贵十年的最终结果。当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决定先到奉先去探望妻儿,谁料刚进家门,就听到一片哀嚎,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子刚刚饿死。“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为父亲,竟让幼子饿死,他内心羞愧无比。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和家人也加入了流亡的队伍,一家人在荒野中,天上下着连绵的阴雨,道路泥泞不堪,他们时常露宿野外,饥寒交迫,杜甫不忍心妻儿跟着自己遭罪,将他们安顿在鄜州城北的羌村。

马嵬坡兵变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当杜甫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将王朝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肃宗身上,他一人只身北上,留下杨氏和八个孩子,不料,在半路上被叛军捉住押回沦陷的长安,被囚禁起来。幸好,他当时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什么名气,胡人也没把这个鬓发苍苍的瘦弱文人看在眼里,所以,他并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

在被幽禁的这段时间里,在一个凄冷透骨的夜月,他想起了妻子杨氏,写下了这首离乱中最动人的一首诗歌《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远在鄜州的你,只能在闺房中,独自遥望天上的那轮明月。

诗人身陷长安,妻儿独守鄜州,到处是胡人的烧杀抢掠。今夜的月肯定与往昔不同,除了孤独还有惊恐,看月的人除了思念,还有忧惧。古人总喜欢将一腔相思寄托在圆月中。“只”,只有,也是只能。“独”是独自,也是孤独。

明明是杜甫流落长安,睹月思人,而诗歌却不从自己落笔,转而写妻子杨氏独自看月,写妻子就是在写他自己。这个画面很美,他们彼此挂念,都在遥望这同一轮明月,隔着遥远的距离,我们却能在时空中,把二人面对面的放在同一个画框里。因这月,二人可以隔空凝视和倾诉。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让人怜惜的幼小儿女,还不懂得母亲为何总是抬头望月,为何总会念叨着长安长安。他们只是歪着小脑袋,迷惑地看着母亲。

“忆长安”,妻子杨氏和杜甫曾经在长安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一同忍饥挨饿,一同憧憬未来。也许他们也曾一同赏月,现如今,他身陷长安,不知妻子又是何种境况。“未解”是尚且不懂得,子女年幼,他们不明白离乱苦,相思愁,那一副不谙世事的样子,让人又怜爱又心疼。正是从孩童的“不解”中更显妻子望月的孤苦。

所以前人评价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王嗣奭《杜臆》)思念就是在孤独中才越发的刻骨。


“香鬓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清幽的香气从你如云的鬓发中散出,染香了清冷的雾,而雾气又打湿了你的青丝。月光流泻,洒在你光润如玉的臂膊上,清寒渐生。

这是诗人在描写妻子望月的动人形象。杜甫笔下很少写女子,对妻子也仿佛是拙嘴笨舌的,不会说写动人的情话,整日总是换妻子“老妻”“瘦妻”,这句诗却把妻子的形象描写的华丽典雅,清美动人。此时的杨氏已然37岁了,再加上多年的劳苦,应该不会是这般晶莹清透的美人,可在诗人心目中,妻子似乎永远都是那么美丽动人。原来,不会吟风弄月的杜甫,因得妻子也会写出这么美艳的句子。

“香鬓”“云鬟”“玉臂”都是非常香艳的词语,一般用来是用来形容舞娘歌姬的,有人说曾说这句欠雅,也有人说这句是后世风流人士所改,的确,在杜甫的其他诗歌中,妻子大多是一副老弱瘦病的模样,而这里诗人调动了嗅觉、视觉、触觉这些强烈的感官,将妻子塑造成了一个绝美的女子。此时,杨氏不单是他的伦理道德上的妻子,更是能让他情动的恋人。在这幅画面中,诗人能仿佛能闻到妻子湿润的发髻散发的清香,仿佛透过清冷的月光抚摸到她臂膊的清寒,这里是有情欲的。所以,杜甫对妻子杨氏不只有责任和担当,还有爱。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不知何时才能够和你一起并坐在家中,透明的窗帷轻轻地挂在窗口,那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帷照在你我身上,把脸上的泪痕擦干。

结尾这一问依旧是妻子在问,又何尝不是诗人在问呢?“双照”与“今夜”“独看”相应,既是对曾经的回忆,又是对未来的期望。而“何时”是诗人不知需要期盼多久的未来,甚至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代,“何时”是很多人多等不到的那时。这大概是当时饱受战争之苦的千千万万离别人的共同心声吧!

这首诗不是夫妻之间的异地相思,而是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年代,两个人的生死之恋。尤其是当杜甫看到长安城内血腥和离散,让他最为锥心的是妻子一人在鄜州带着年幼的儿女可还安在?他在另一首《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时的一封报平安的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而家国天下,似乎在诗人心目中,永远比家人还要重要。



杜甫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逃离了长安,他没有回家去看一看妻儿,而是来到凤翔,一心想为朝廷做事,肃宗看到眼前这一位破衣啰嗦的老人,并没有被他的耿耿忠心有太多的感动,授予他一个“左拾遗”,这是一个唐代谏官的名称,从八品,官位极小,但杜甫却感动至极。三个月后,他因上书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被贬谪为华州参军。赴任之前,他一路颠沛流离,回到了鄜州羌村。

在他的 《羌村三首》中,我们又看到了这一对历经磨难的夫妻终于团聚的动人画面:“……妻孥(nu2)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矣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一年多了,杳无音讯,妻子以为他早就不在人世了,见到他活着回来,又惊又喜。邻里街坊也都趴在墙头,见他们一家人终于团聚,忍不住感慨叹息。夫妻二人点着蜡烛,聊不完的心里话,这团圆的时刻就好像做梦那般。

终于,这场离别暂时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是属于他们一生中难得的短暂的幸福时光。

此后,他们又流落到蜀地,在浣花溪畔建立一座草堂,虽然依旧饱受贫困冻馁之虞,但好在没有战乱。一家人也算难得有一段幸福的日子。杜甫写了一首诗《江村》里面,有这样一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没有棋盘,妻子就在纸上画一画,没有钓钩,小孩子就用针弯一弯。这宁静美好的生活,就是他一生希求的。这一声“老妻”,想说的是想与她平安到老,相守到老。

公元770年,杜甫病逝在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舟上,时年五十九岁。他带着妻儿一路漂泊,想给他们更好的安身之所,可惜,终未实现,身死异乡。杨氏不久后亦病逝。直到公元813年,四十三年后杜甫才与杨氏合葬在家乡首阳山的祖坟里。

杜甫生前籍籍无名,落拓潦倒,却是杨氏患难与共的人,可以仰仗的天。诗圣的万丈光芒,她都无从知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头邵翁

    心酸经历,娓娓道来。

  • 白头邵翁

    催更催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