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拆大建,首都城市更新轻装上阵 | 新京报社论

不大拆大建,首都城市更新轻装上阵 | 新京报社论

00:00
04:01

7月27日上午,《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上进行一审。从2021年11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立项,列为2022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到今年2月成立立法工作专班,6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草案)》的逐步成型、完善,凝聚了各方心血和期待,此次进行一审,意味着这份广受关注的指导北京城市更新工作的《条例(草案)》,在距离成为法规的方向上又前进一步。

梳理媒体报道可发现,此次纳入一审的《条例(草案)》,囊括涉及城市更新的5大类、12项内容,包括城市更新的居住类、产业类、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区域综合类等方方面面,内涵丰富,尤其在更新要求方面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进一步明晰了城市更新路径。

不大拆大建,是推进城市更新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此前,住建部下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将严禁大拆大建放在了调控的首位来强调,直接指出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今年5月,《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印发,明确“严控大拆大建”。此次《条例(草案)》中明确“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既是对既往城市更新政策要求的遵循,也意在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为北京划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底线。

作为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减量双控、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根据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数据,北京已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减量发展对应着首都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毋庸置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修大道、起高楼,以“推倒重来”的方式,大拆大建、大建大变的城市更新老路,对拉动GDP和地方投资总额增长、提高财政税收而言,周期短、见效快,是城市政府容易拿得出手的“显绩”。

但“摊大饼”式的发展路径注定难以长久,走减量化、内涵式发展之路已是社会共识。

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正是落实减量发展要求、实现“减量”目标的重要抓手。事实上,这也是北京在城市发展中,面临多种类型的更新任务时所一直坚守的“处事法则”。

如今,将这项实践经验通过法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固化,成为城市发展道路上的刚性约束,不仅可以进一步夯实发展共识,也为每位市民营造出了可预期、有期待的生活环境。

不大规模拆除,不仅意味对城市风貌形象的着意维护和有力提升,对历史建筑、老建筑保护的强化,也使得城市更新更多采用“绣花功夫”,以织补、修补的方式,保持既有的格局和肌理,保持原有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以此延续城市文脉和特色风貌。

不大规模增建,城市建设充分考虑到环境承载力的有限,可以防止因一味改扩建加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在此基础上,大尺度绿化,口袋公园,绿色慢行交通系统,一些见缝插针式的建设“花样”,才得以延展铺开,嵌入并丰富着市民的生活日常。一系列纾解整治促提升的举措得以逐步落地,强化首都北京的发展韧性。

所以,在《条例(草案)》中明确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不是在“老调重弹”。这是在以地方法规形式,为北京的减量发展进一步厘定方向,也是以此护航一座超大型城市走出一条轻装上阵、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yeats318

    赶紧换节目,听不下去了: 胡乱断句,读错别字。怀疑:这是机器人在朗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