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流感》我们对新的疾病流行准备的有多充分?

10《大流感》我们对新的疾病流行准备的有多充分?

00:00
23:37

10《大流感》| 我们对新的疾病流行准备的有多充分?

文稿内容:

——· 关于本书 ·——

在《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这本书中,约翰·巴里向我们讲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的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这本书不仅生动而详尽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我们能从书中读到,当年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在巨大的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 关于作者 ·——

本书作者约翰·巴里是美国多家知名媒体的撰稿人。2004年,一场由H5N1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席卷全球,为了扑灭病毒,超过100万只家禽被宰杀。这让巴里意识到,对于现代人类社会来说,病毒是除战争之外的最大威胁。为了引起人们对病毒和瘟疫的重视,他写出了一本被美国科学院评为“2005年最佳科学和医学类图书”的《大流感》。这本书不仅详细描述了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道德故事!

——· 本书金句 ·——

1.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2. 恐惧源于蒙昧,就像在丛林中被未知的怪兽追踪。一旦怪兽露出原形,害怕还会有,但由未知而产生的极端恐惧消散了。

3. 当权者必须珍惜公众对它们的信任。正途就是不歪曲真相,不文过饰非,也不试图操纵任何人。无论真相有多么恐怖,领导者都必须将其公诸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

——· 音频文稿 ·——

你好,欢迎来到每日有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约翰·巴里所写的《大流感》。

本书大约47万字,我将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一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不仅带走了上亿条生命,让全人类直面生与死的考验,也迫使医学界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和升级医疗技术。如今,可怕的死神再次举起镰刀,但今天的人类也并非手无寸铁。

2020年刚开局,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就来势汹汹地向我们袭来。一时间,武汉危急!中国危急!全世界危急!承平日久的人类,被这种突如其来的、极具传染性的病毒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这一天,人类终于回忆起曾经被瘟疫支配的恐惧。

肺结核、鼠疫、天花、霍乱……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都曾是死神高高举起的镰刀,每一刀挥落下来,都会带走数不清的生命。但是,这个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得最可怕的瘟疫并不是它们,而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轻视的流感!

那么,流感病毒究竟给人类社会造成过多么巨大的伤痛?为了战胜流感病毒,人类都做过哪些努力、采取过怎样的措施?如果流感病毒卷土重来,我们还能避免重蹈一百年前的覆辙吗?在《大流感》这本书中,我们将会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约翰·巴里是美国多家知名媒体的撰稿人。2004年,一场由H5N1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席卷全球,为了扑灭病毒,超过100万只家禽被宰杀。这让巴里意识到,对于现代人类社会来说,病毒是除战争之外的最大威胁。为了引起人们对病毒和瘟疫的重视,他写出了这本《大流感》,并被美国科学院评为“2005年最佳科学和医学类图书”。

在《大流感》这本书中,约翰·巴里向我们讲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的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这本书不仅生动而详尽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我们能从书中读到,当年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在巨大的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接下来,我会把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提炼出来,并按照作者的行文逻辑,从以下三个重点来为大家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个重点:你以为流感病毒没啥了不起?一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甚至杀死了上亿人!

第二个重点:面对肆虐的病毒,人类究竟是怎样应对的?

第三个重点:一百年后的今天,假如我们再次面对来袭的病毒,会比当年做得更好吗?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重点:你以为流感病毒没啥了不起?一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甚至杀死了上亿人!

如果我问你: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是什么?你的回答也许是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等。当然,这些病毒确实都很可怕,历史上也曾经有无数人因为它们而悲惨死去,但现在我要告诉你:有史以来最可怕、杀死人类最多的病毒并不是它们,而是流感病毒!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嗤之以鼻“不就是流感嘛,谁还没得过几次,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是啊,流感这种疾病实在太常见了,据统计,每年会有5%到10%的成年人得流感,而儿童得流感的概率更是高达20%至30%。如果流感真的那么可怕,人类不是早就完蛋了吗?

但实际上流感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弱。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它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如果你得了流感,那么吃药是完全不起作用的,你只能靠自己的免疫系统扛过去。当然,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在五到七天内自愈,这也是流感被称为“自限性疾病”的原因。

然而,流感病毒毕竟也是病毒,“别拿村长不当干部”,流感病毒有一定几率导致患者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乃至于死亡。曾经有一篇刷爆全网的文章,标题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的岳父就是因为得了流感后没有重视,导致发展成严重的肺炎,最终原本幸福的一家人从此阴阳两隔。

2020年开年,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被一场流感困扰,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已有上万人死于这场流感。但这个数字和有史以来最可怕的那场流感,也就是爆发于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据权威数据显示,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上亿人死亡,而当时的全球总人口也只有18亿。换句话说,当时全世界每18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因大流感而死!

虽然这场可怕的流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但实际上流感病毒最先是出现在美国,然后才跟着美国士兵散布到全球各地。

1918年春季,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福斯顿军营里,有几名士兵得了严重的流感,仅仅过了三周,整个军营就有超过1000人被感染。更可怕的是,随着美军内部的频繁调动,流感病毒很快就在全美的各个军营里蔓延开来。

不过,病毒并不能阻止美军参加一战的步伐。4月初,在法国人的欢呼声中,美军舰队登陆了法国最大的海军基地布雷斯特。但法国人并不知道,和美国人一起来到欧洲的,还有流感病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病毒就如同风卷残云一般,很快传播到十几个欧洲国家,其中就包括西班牙。

其实,西班牙的流感疫情并不是最严重的,但当时正值一战,为了避免扰乱军心,许多参战国都不允许国内媒体发布关于疫情的新闻。但西班牙是中立国,没有这方面的限制,而且就连西班牙的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也不幸罹患了流感。因此西班牙国内关于流感的报道,简直是铺天盖地。外人自然会认为西班牙才是这次流感的源头,因此,这种流感也就被叫作“西班牙流感”了。

很快,流感病毒就随着远洋航线传到全世界。在印度,超过一半人口都患上了流感,在中国,据说半个重庆都被流感病毒放倒了。到最后,就连孤悬海外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不幸中招了,仅悉尼就有超过30%的人口出现了流感症状。

不过,这一波流感虽然扩散很快,但大部分患者的症状都比较轻微,病毒持续的时间也不算太长,因此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人们并不知道,最严峻的生死考验马上就会到来。

1918年9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德文斯军营里,有上千名士兵感染了流感。乍一看,这些士兵只不过是患了普通感冒,但他们的病情很快就恶化了。军医们在病人身上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恶性肺炎。病人在入院的短短两个小时之内,颧骨上就会出现褐红色的斑点,继而,病人由于严重缺氧,全身的皮肤都呈现出一种可怕的青紫色。最终,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在极度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很快,这种可怕的病症出现在全球各地,引起人们的极度恐慌。

当时的疫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据美国医学会杂志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下午四点出现咳嗽的症状,第二天上午十点,他就因流感病毒导致肺部感染死掉了。在南非的开普敦,据一位幸存者回忆,他刚登上公交车时,售票员就倒地死了,在他回家的路上,短短五公里路程,车上就有六个人死亡,其中甚至包括司机,最后,这位幸存者只好步行回家。

在美国费城,每天都有近千人死于流感,由于死去的人实在太多,尸体无处堆放,只能任其停留在太平间的走廊上。许多父母双亡的可怜孩子,甚至连愿意暂时收留他们的人都找不到。人们不再像平时一样富有爱心,会对孤苦无依的人施以援手,他们已经被瘟疫和恐惧彻底击垮了,正如约翰·巴里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在这片土地上弥漫着的东西令人心生寒意,那是令人从心底感到恐惧的寒意!”

那么,可怕的瘟疫虽然来势汹汹,但人类难道什么都没有做吗?这场流感为何能杀死这么多人?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第二个重点:面对肆虐的病毒,人类究竟是怎样应对的?

由于这波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严重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见的,再加上欧洲正忙于一战,严厉禁止发布任何关于疫情的新闻,这就导致民众产生了极大的恐慌,认为这是卷土重来的黑死病,或者是敌军投放的生化武器。

其实别说老百姓了,当时就连最顶级的医学专家都找不到病因。1918年9月28日,西班牙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简报,内容是这样的:“这场流感的罪魁祸首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细菌,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这却是医学界的主流观点。

在20世纪之前,由巴斯德提出的“细菌致病学说”长期占据医学界的主流地位,“瘟疫是由细菌引起的”这个观点更是根深蒂固。在1918年,人们压根就不知道“病毒”这种东西的存在。因此,即使是最杰出的医学专家,也认为这场流感是由某种细菌引起的。

有些专家认为,流感患者往往死于肺炎这种并发症,因此,肺炎球菌很可能就是这次流感的致病因素。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流感杆菌才是导致这次大流感的病原体。于是,所有的制药厂都开足马力,大量生产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杆菌疫苗。但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疫苗起不到一丁点儿作用。

直到七十多年后,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学家杰弗里·陶本伯格,首次从当年死难者的肺部组织标本中分离出大量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证明了曾经带走上亿条性命的罪魁祸首就是病毒。2005年,陶本伯格将这种病毒的所有基因片段都提取出来,经过研究和分析,他最终惊讶地发现,这种病毒就是一种甲型H1N1病毒!换句话说,现在所有能感染人类的甲流病毒,例如爆发于2009年的“猪流感”,都是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后代!

当时的医学界连导致流感的病原体都无法确定,更不必说拿出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了。既然治疗这条路走不通,那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预防。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来说,最有效、最彻底的预防手段就是物理隔离。然而,流感病毒的传染性远比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更强,普通的隔离措施,比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是起不到多少效果的。例如,你接触到患者曾触摸过的东西,到患者曾去过的餐厅用餐,甚至只是和患者擦肩而过,都有可能被传染。因此,最有效的隔离措施,就是把病毒有可能传播的途径全部强制阻断。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有一个名叫甘尼森的小镇。为了阻止病毒进入,这个小镇决定与世隔绝。警方不仅封锁了小镇周围的所有道路,还严令禁止任何坐火车途径这里的乘客下车。哪怕乘客仅仅是在月台上舒展一下身体,也会被警方逮捕并拘留。曾经有两个外地人想开车穿过甘尼森镇,抄近路到达下一个小镇,结果被警察关进了监狱。

而且这个小镇还在报纸上向全体居民发出严正的警告:“不能轻视这场疾病,它可不是开玩笑,而是一次可怕的灾难!”附近的其他镇子都有很多人因流感而死,只有甘尼森镇逃过了死神的镰刀,整个镇子竟然没有一个人染上流感,这都要归功于这种最严厉的隔离措施。

如果能把甘尼森镇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各地,也许能稍事延缓甚至彻底遏制病毒进军的脚步。但不幸的是,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各国政要最关心的事莫过于战事的进展,根本不愿投入大量精力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的大流感。

就拿疫情的发源地美国来说吧。在疫情持续的两年间,总统威尔逊都没有在白宫召开过哪怕一次关于卫生防疫或财政救援的会议,而且还一直在向欧洲战场运送大量士兵。至于当时担任公共卫生部部长的布卢,不仅对疫情毫不关心,甚至还阻碍医学专家开展相关研究。等到因流感而死亡的人数实在太多,导致民怨四起的时候,他也只是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例如,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咳嗽的时候要用手捂嘴、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饭前便后要洗手等等。

由于美国政府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不管不顾,导致疫情彻底失控,很多城市的运作系统几乎彻底瘫痪。就拿费城来说吧,这是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也是一座公共卫生条件极差的城市。在疫情爆发之后,由于担心引起民众恐慌,费城卫生部门的一把手克鲁森不仅公然否认流感的威胁,也没有安排任何应急措施以防不备。他还在当地的报纸发表文章向人们保证:流感只不过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疾病,不会引发任何危险,费城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彻底控制流感疫情。

1918年9月底,为了给战争募集更多的捐款,克鲁森不顾医学专家的极力劝说,执意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游行活动,数十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就在游行结束后的第三天,就有超过一百个参加过游行的人因感染流感而死亡。之后几天,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开始呈指数增长,整个费城的31家医院全部爆满。短短一周之内,就有超过4500人死亡。

然而,就在疫情彻底走向失控的过程中,克鲁森和费城的公共卫生部门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反而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喊话,告诉人们不要恐慌,这只不过是流感,完全没什么可怕的。但打脸的是,每次克鲁森喊话之后的第二天,费城的死亡人数就会再攀新高。

这样的情景不仅发生在费城,也发生在全美各地,无论是纽约、西雅图、波士顿,还是洛杉矶、芝加哥、新奥尔良,到处都堆满了死者的尸体,但那些野心勃勃、醉心战争的官僚们,仍在试图掩盖疫情的真实情况,好让那些被蒙在鼓里的民众继续出钱出力,使自己得以从战争中大发横财。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有许多人为了抗击疫情而奋不顾身,但在联邦政府束手旁观的情况下,这些勇士所能做的,也只是稍稍延缓一下病毒进军的步伐罢了。

当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乌有的时候,一位美国传染病专家悲哀地叹息道:如果流感病毒继续以这种加速度蔓延下去的话,那么,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人类文明将轻易地在地球上湮灭!

幸运的是,这种人间炼狱一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到1920年,当人类为此付出了一亿条生命的代价时,病毒自身却发生了变异,其毒性和致死性都大大减弱,甚至比普通的流感病毒还弱。最终,这场曾席卷全球的大流感如退潮一般,渐渐销声匿迹了,人类文明终于逃过一劫。

这次可怕的大流感虽然暂时退却了,但它却给人类社会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重点:一百年后的今天,假如我们再次面对来袭的病毒,会比当年做的更好吗?

在经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流感之后,政界和医学界都开始反思。很多专家认为,这次大流感是对各国政府的一次灵魂拷问。人类的惨败恰恰说明,各国在公共卫生管理和医学科学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那些公共卫生官员才会对疫情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毒肆虐。

一方面,自上世纪2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思考,如何改进传统的公共卫生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下一次瘟疫的来袭。许多国家从抗击西班牙流感的过程中汲取了经验,开始对本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进行变革,或重组公共卫生部门,或建立更先进的疾病监控体系。而国际上也开展了许多卫生合作计划,以期携手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性流行病。

就拿大名鼎鼎的世界卫生组织,也就是WHO来说吧。这个全球性卫生组织已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疾病监控网络,目前,已经有来自82个国家的一百多个实验室加盟。WHO还拥有四个全球最先进的流感病毒中心,能对流感病毒进行最详细、最可靠的分析。自从这个疾病监控网络建成以来,它先后确认并控制住了1997年爆发于香港的H5N1禽流感病毒,2003年爆发于中国的SARS病毒,以及2003年爆发于荷兰的H7N7禽流感病毒。

另一方面,医学专家对流感病毒基因进行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专家发现,流感病毒的变异可以让它跨越物种的屏障,在人类、禽类和猪之间进行传播。目前已知的流感病毒都起源于鸟类,但如果某种来自禽类的流感病毒偶然被另外一个物种感染到,那么,这种病毒就有很大几率发生突变,产生一种新型的、可以在人类之间传播的病毒,随后,一场新的流感疫情就有可能大规模爆发。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人类和数目巨大的动物混居在一起。目前,全世界的家禽数量高达数百亿只,仅在中国就有130亿只家禽。作为潜在的流感病毒宿主,这些禽类很有可能把一种新的流感病毒带到人类世界。基于这种考虑,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等机构一致认为:流感疫情一定会卷土重来。

那么人类做好迎战的准备了吗?约翰·巴里在书中提出了三条预防和抗击流感的原则。

首先就是做好对流感病毒的监控工作。监控流感病毒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追踪现存病毒亚型的突变,从而对每年投入到市场的流感疫苗进行调整。二是搜寻任何新的流感病毒出现的迹象。要知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越早发现新的病毒,我们成功研制出新疫苗的机会就越大。

其次就是对基础医学研究进行投资。要知道,给医学研究投入越多科研经费,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流感疫苗以及更好的抗病毒药物。传统疫苗的生产流程非常缓慢,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而利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就能让疫苗的生产周期缩短到原先的十分之一,要知道,在抗击疫情的时候,时间就是生命,节省出几周的时间,很可能就意味着能多挽救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生命。

最后一点就是,要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了解到关于疫情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1918年的大流感期间,正是那些卫生部门官员和新闻媒体助长了民众的恐慌,官员和媒体越是极力掩饰,向公众保证疾病并不可怕,民众就越容易轻信各种小道谣言,被恐惧牢牢抓住。

恐惧让家属不敢照料自己的亲人,让好心人不敢照顾那些失去双亲的孤儿,让受过训练的护士不敢正视患者投来的求救眼神……将社会秩序破坏殆尽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人们对病毒的恐惧。

其实,恐惧恰恰源于未知。人类天生就对那些无法看见、无从知晓的东西产生恐惧,但当蒙在未知事物身上的迷雾渐渐散去,那种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自然也就随之消散了。正因如此,约翰·巴里才郑重地告诫我们:

无论真相有多么恐怖,都必须将其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

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为你分享的差不多了,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有史以来最可怕、杀死人类最多的瘟疫不是黑死病,也不是埃博拉,更不是艾滋病,而是流感!1918年爆发于美国的大流感,导致了全球上亿人的死亡。相当于全世界每18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因大流感而死!

第二,在1918年,人们压根就不知道病毒的存在,所有医学专家都认为,这场流感是由某种细菌引起的,因此人们走了很多弯路,例如,大量生产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杆菌疫苗。但医学专家通过甘尼森小镇的例子发现,对抗呼吸道传染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严格的物理隔离。如果能推广这个经验,就能有效遏制疫情的发展,但由于美国政府对疫情漠不关心,还蒙蔽民众的视听,最终导致流感疫情彻底失控。

第三,西班牙流感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理念。一百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在面对未知的病毒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想彻底战胜病毒,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让人类社会濒临崩溃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因此,无论真相有多么恐怖,领导者都必须将其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