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后传】35.自古治病有四大难

【黄帝内经后传】35.自古治病有四大难

00:00
06:57

郭玉说:“其为疗也,有四难焉。 ”意思是他治病有四点难处。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扁鹊学派传承下来的“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郭玉治病的难处是哪四点呢?

(1)第一难:不尊重和信任医生的人不好治
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既然你的气场比我强大,那你的主意就比我多,而且你处于尊贵的地位,迎合你的人也多,给你出主意的人更多。我这么一个小医生,又怀着怖慑之心,颤颤巍巍地跟你说话,你可能不会听。
这就叫“
自用意而不任臣”,“不任臣”就是不信任,不拿郭玉的话去承接、主宰这件事。
再说一下“
羸服变处”这件事,汉和帝安排郭玉以前治不好的人换一身破烂衣服再去找他看病,郭玉就给治好了—“一针即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站在郭玉的角度来讲,汉和帝安排一男一女在一个帷帐里,各伸出一只胳膊让郭玉号脉,郭玉都能分出来,“
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何况是一个大活人走到他的面前。这就说明还有一种可能性,他以前治过这个人,但没治好。

那为什么后来治好了?因为郭玉通过望闻问切,足以看出这个人不是“贫贱厮养”的人,而是改头换面换了装束的人。你想一个养尊处优的人,他的手、皮肤、表情、动作、眼神、举止……怎么可能跟底层的人一样呢?
普通人都能看出来,更何况是一个“久经沙场”、阅人无数的医生。所以,这里揭示了一个问题—医生看病,要的是病人合作的态度。
其实,一个养尊处优的病人愿意换一身破烂的衣服,然后“变处”,原来是吆三喝四的:“来来来,叫郭大夫到我们家出个诊。”这就是居高临下、
颐指气使;现在,可能就是自己去郭大夫的门诊看病。
羸服变处”体现了病人对医生的态度—愿意放下架子看病,而郭玉要的就是这个东西。病人这样做,医生和病人的气场特别容易产生共鸣、共振,就会取得一种令人惊奇的效果。

关于共振,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神奇的现象。原来我上学的时候不理解,一支军队齐步走,如果走到桥上一定要变成自然走步,否则走几步桥就塌了。所以,共振的效果很神奇。
我个人认为,自然界有两个效果比较神奇,一个是用凸透镜凝聚太阳光,可以把东西点着,这是聚精会神的效果;另一个就是共振的效果,其实这就是一种感应的效果。
什么叫“感应”?中医给病人扎针、艾灸的时候,其实就是医患的两个气场—首先是感应,然后出现共振。当然,前提是医生必须健康。
艾灸的时候,共振的情况特别明显。我接触艾灸将近二十年了,在美国的时候用针多,几乎没有用过艾灸,但我一直对艾灸保持一种高度的好奇。我接触了艾灸以后,一直问艾灸老师:“艾灸跟烤肉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那就在肚子上放一个盒,里面放着艾条烤着呗。结果,很多人把肚皮都烤花了;还有的人烤出了泡,有的人就挤出泡里的水,留了疤,说这是灸花;还有的人很残忍,直接放在身上点着了。
后来,我接触到无为灸后,就知道这是我想要的。为什么?
无为灸的要求是人对人,做艾灸的大夫必须专注,而且必须练过功。这时艾条已经不是烤热的东西,而是能量传导的媒介—医生的气可以通过艾条的燃烧产生一种气场,他会把这种气放大,相当于把 Wi-Fi 的信号加强,然后引动患者身上的正气,把邪气排出来。所以,这时特别需要患者的配合。
艾灸时,我发现有的患者看着手机、聊着天,甚至打电话谈着股票的事。我告诉你,这叫烤肉。
当我接受“厚朴中医”的毕业生给我做艾灸时,我就觉得,当自己沉沉睡去的时候,当自己专心致志地配合医生治疗的时候,那种热向体内渗透的气感特别强。
一旦我分心或医生分心,最明显的是医生一分心,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艾条,马上我就会觉得烫,就不是那个劲了。
如果我分心了,比如接电话,给我做艾灸的学生就会说:“老师你怎么可以分心接电话?你不是教我们要专心吗?”他也会有感觉。
中医讲的这种东西,有时会被人觉得矫情或莫名其妙、虚空玄幻,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感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逍遥若馨

    想请徐大夫看病呀

  • 沐晨乐曦

    文稿编辑得真好!谢谢辛苦了!

  • 琳儿木

    恐,心头一惊

  • 溪绕画亭

    无为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