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 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应帝王》:寓言中的人间智慧
第一讲 逍逍游于无何有之乡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禅宗公案的先秦版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内七篇中的最后一篇《应帝王》。这个“应帝王”,我们先要为它正名。这里的帝和王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皇帝国王,而是针对自然而言的,是天地的造化。在道家的观念里,大道才是真正的帝王。所以“应帝王”,应该把它理解为“无心而任服于自然”。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很有趣,简直就是禅宗公案的先秦版。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庄子》里面还有些篇章涉及啮缺与王倪的具体对话,我们后面都会讲到。这里啮缺在问王倪道法。问了些什么呢?不外乎什么是道。王倪说他不知道。什么是造化?王倪也说不知道。大概就是问的这一类的问题。看到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高兴地跳起来了,就像《西游记》中菩提老祖传了孙悟空七十二变之后,孙悟空高兴得又抠耳朵又翻跟斗一样,简直是鼓之舞之,欢快得很。
为什么“四问而四不知”会使啮缺这么欢快呢?我们从禅宗公案里也常常会看到与这类似的例子。有人问石头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石头和尚说:“问取露柱。”露柱就是寺院外面的露天柱子。问话的人说:“学人不会。”石头和尚说:“我更不会。”我们看禅宗公案,经常都会看到有人问:“如何是佛?如何是道?”高僧大德们很多都会回答:“不知道。”有些人就是听了这一句“不知道”而开悟了。这在禅宗公案里屡见不鲜。庄子的这篇文章里,啮缺看到王倪四问四不知,马上就开悟了,就有了大欢喜。
当年马祖门下有个水潦和尚,在马祖那里当了很多年的徒弟。有一天,他也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就对他说:“你走近一点,过来一点,我好给你说。”水潦和尚欢欢喜喜走了过去,谁知马祖却一掌把他打倒在地!打倒不说,还一脚踏了上去。马祖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而水潦和尚呢,却躺在地上欢喜得不得了!后来还跟别人说:“自吃马祖一踏后,直至如今笑不休。”
我们大家可以好生体会一下这个公案。什么是道?根本不给你回答。所谓德山棒、临济喝,打倒在地再说,哪里会讲给你听呢?你要问道,哪里有什么道呢?一棒子敲过去,让你“言语道断,心性处灭”,才能因而悟道嘛。
啮缺得道后,很欢喜啊!他高高兴兴地跑去把自己的体会汇报给了蒲衣子。蒲衣子就跟他说:“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这个蒲衣子也是个神仙,听他这么一说,就说:你现在终于知道了啊?有虞氏是不如泰氏的。有虞氏是舜帝,泰氏是伏羲氏。那么在蒲衣子看来,为什么尧舜会不如伏羲呢?因为在道家的观点看来,尧舜这一代已经在宣讲仁义了。什么叫“要人”呢?就是要求于人,要求人们学仁义、行仁义来得到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却不明白天道自然。为什么说他们不明白天道自然呢?因为他们以仁义“要人”,就有是非之心,仁义就会堕落成礼乐,礼乐就会堕落成刑政,刑政又会堕落成法律,到后来越来越繁,越来越密,天下就会大乱。
文明时代的种种弊病
我们要知道,老庄学说的根本,就在于绝圣弃智。当然,这种绝圣弃智不是魏晋时期的“非圣无法”。“非圣无法”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是对老庄学说的异化。这种异化也是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庄子》里的立意和感觉,绝对是魏晋玄学难以企及的。魏晋玄学看似对老庄之道有新鲜的体会,也有不少高明之士去加以阐述,但是往往都阐述得只有皮毛,而没有骨髓。这里通过有虞氏不如泰氏的对比,就把社会性和自然性进行了分野。泰氏那个时候,几乎是纯自然的状态,用我们现在的学说来说,他们是处于原始部落状态,是蒙昧状态。而有虞氏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庄子为什么要用这种眼光来看呢?我们的社会如果继续发展,也许不久就会看到老庄学说的高明伟大之处。你看现在我们生态环境的恶化,包括所谓文明时代却产生的种种弊病,用章太炎先生的《俱分进化论》来说,就是“善亦无穷,恶亦无穷。善亦进化,恶亦进化”。我们现在种种人道主义什么的,确是在发展、在进化,但是社会的阴暗面也在发展进化。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然后冷战,包括现在中东地区的战乱、恐怖主义等这一切,都是因人类社会而产生的阴暗面。这些阴暗面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什么我在《成都商报》上要讲必读书和推荐书?就是因为读书是人很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什么叫“文”?就是野蛮和文明的区别,它是一个分界线;“化”则是要把野蛮人改造成文明人。
但是,现在我们说的“文明”,包括这样那样的科学技术、社会形态的这些书,每年在中国内地新出版的大概也是数以万计吧。书会给我们不同的信息,人兽性的一面也会因好书而得到遏制和净化。现在有好多书都在向我们提倡竞争,提倡运作,在教大家如何做生意,如何发财。这些书可能会让你在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大部分却在激发你的兽性!哪怕是在文明的掩盖下,也无法掩饰这种兽性和野蛮性。包括西方的种种学说,在强调强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同时,也充分暴露了人的兽性。尽管这种兽性是人类自然性的一方面,但它还是激发了人类的兽性基因。
为什么会产生宗教,产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本意都是要彻底根治人的兽性,使人回归到人性。孔夫子的儒家学说,几乎没有谈神性,谈的都是人性。这种人性是严格区分于人的兽性的。所以孟夫子在他的著作中,常常把不循礼法的人骂作禽兽。
本我→兽性 自我→人性 超我→神性(道德,佛性) 自我是用来平衡兽性与神性的,东西方大同小异,人成即佛成也是没错的。
牵牛绳 回复 @牵牛绳: 何谓人成?平常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