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人的精神可以无所不至。
我们讲到《庄子‧刻意》篇的第三章,没有想到在《庄子》外篇里面,很短的〈刻意〉篇会有这么精彩的文章。在这一章里面谈什么?三个重点。
第一个是养神之道,怎么样去培养你的精神;第二点是精神的妙用,精神培养出来之后,就像可以跟上帝一样,他在说什么?还有第三点,纯粹朴素的道,只有精神可以保守住它。精神跟道有直接的关联,当然,“精神生于道”这个词,将来在〈知北游22.6〉篇才会出现。
在这一章里面,先问怎么样去培养你的神,它有四个重点:就是你要纯粹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化,淡泊而无所作为,行动时顺着自然。这是养神之道。那精神跟道的关联呢?等下在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四通八达,无所不至,上接于天,下及于地。
我先把重点说一下,等下听的时候会更清楚。要不然听完毕之后,会觉得哇!好大一个视野,气魄也是让人赞叹,就抓不到重点了。所以要记得三点:养神之道、精神的妙用以及精神跟道的关系。
我们看看《庄子》原文怎么说的。庄子这样写的。
“所以说,悲哀与快乐,是违背了天赋;喜悦与愤怒,是偏离了大道;爱好与厌恶,是迷失了人心。所以,心中无忧无乐,是天赋的最高表现;专一而不变化,是清静的最高表现;无所牴触,是空虚的最高表现;不与外物交接,是淡泊的最高表现;无所违逆,是纯粹的最高表现。
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就会困顿,精力用尽还不停止就会疲乏,疲乏之后就枯竭了。水的本性,不含杂质就会清澈,不去搅动就会平静,但是闭塞而不流动,也不会清澈;这是自然所赋予的现象。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化,淡泊而无所作为,行动时顺着自然;这是保养精神的途径。
就像拥有吴国、越国的宝剑,收藏在剑匣里,不敢轻易使用,因为那是最珍贵的宝物。精神四通八达,无所不至,上接于天,下及于地,化育万物,不见迹象;它的功用是与上帝一样的。纯粹朴素的道,只有精神可以保守住它;保守住它而不丧失,就会使精神变得专一;专一就能与真实相通,然后合乎自然的规则。
俗话说:“普通的人看重利益,廉洁的人看重名誉,贤人看重志节,圣人看重真实。”所以,朴素的意思,是说它没有掺杂质;纯粹的意思,是说它不亏损精神。能够实践纯粹朴素的道,就称为真人。”
这内容非常丰富,只是开始的时候,谈了一大段,听起来有些小问题。譬如说:怎么样是违背了天赋;怎么样是偏离了大道?天赋就是德;后面大道就指“道”。他讲的是什么?悲哀与快乐,喜悦与愤怒。说实在,悲哀、快乐、喜悦、愤怒,是情绪的反应。它违背天赋还勉强说得通,偏离大道从何说起?
“道”是万物的来源归宿,悲哀、快乐、喜悦、愤怒,还有爱好、厌恶,这些都属于人的情绪反应。跟那个大道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所以,在这里就要特别提醒一点,外篇的问题就出现在它对于“道”跟“德”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不是那么样的精准。有的地方写得非常好,像这段最后提到:“能够实践纯粹朴素的道,就称为真人。”没有问题!真人确实是这样子。
提到圣人,“圣人贵精”。这个“精”是指真实。以前也提过,如果用两个字描写道家,那就是真实。为什么?“道”就是最后的真实,究竟的真实;如果相对地用两个字描写儒家,那就是真诚。因为儒家是以人为中心,只有人可以考虑真诚的问题。一真诚,内心的力量表现出来,就会让你去行善。所以儒家是人性向善,讲求善跟恶的分辨,追求社会上价值观的定位。
道家不一样,道家讲求真实。在这里,前面说得很多:“普通的人看重利益,廉洁的人看重名誉,贤人看重志节。”听起来都是人间的各种考虑跟比较,但是圣人看重真实。意义就在这里。
前面写了一大段,意思是很好,但是很容易就把“德”跟“道”混进来。譬如你看原文:“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把“德”跟“道”跟“心”三个并列,这样的一种写法,在逻辑上就有一些问题了。因为“心”是指人心。人心有各种状况,受外界各种影响,是我们所了解的。
“德”,是指本性跟禀赋。它主要是从认知能力的作用开始,看你能不能从认知提升到避难再到启明,这就是所谓“德”的修练。
“道”,不能轻易说,如果一定要说,你可以强调什么是天地之道,或是人之道,或是什么之道,那就变成一种规律或规则,也可以说得通。但是,单就“道”这个字来说,在道家有特殊的用法,是指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在这里提到三个重点,再回顾一下就知道很重要。怎么样去养神?原文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前面说的都是白话翻译,很容易了解,这是养神之道。没错!能做到纯粹,专一,淡泊,顺从自然。精神完全可以非常愉悦自在,也就是所谓的恬淡,纯粹,朴素。精神一旦展现出来之后,那就不一样了!
后面接着谈到“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跟上帝一样。把人的精神写到这样的一种境界,那实在是所有人的宗教里面,最高的层次也不过如此。等于人跟帝一样,叫做“同帝”,等同于上帝。
在这里面很多词是很有意思,他也用到“天伦”。一般现在讲天伦之乐,是说家庭里面亲人之间的关系叫天伦。但是庄子讲天伦,是指自然的规则。在这里怎么样出现天伦?你看:“纯粹朴素的道,只有精神可以保守住它;保守住它而不丧失,就会使精神变得专一;专一就能与真实相通,然后合于天伦。”这边所谓的真实就是究竟的道。
我们的精神跟道,是相联系的。所以我前面才会提到,将来在〈知北游22.6〉那句话是关键“精神生于道”。“生”这个字并不是像一般的植物、动物这种产生,“生”可以代表展现。人的生命里面,本来就有精神的层次,但他未必展现出来。
怎么展现?我想你一定还记得,从前在讲〈齐物论2.1〉的时候,一开头就提醒你要修练的时候“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把身跟心的作用跟能力通通消解之后就放空了,叫做心斋(〈人间世4.5〉);叫做坐忘(〈人间世6.13〉)。
心斋,就是一种虚的状态“唯道集虚”。在这种空虚的状态,道才会展现出来。怎么展现,你怎么知道?因为你的精神也随之展现,叫做“精神生于道”。
在这一章里面,你看到“精神四达并流”,这种描写只有道才有资格,但是人的修练到这个情况跟道可以相通了,等于是完全一致了。
在〈刻意〉篇里面,没想到这么短的一篇,并且在外篇能够出现这一大段“养神之道”。精神跟道的密切关系,然后只有精神可以守住道,守住道之后,到最后也成为真人。这些思想其实都是一贯的。
里面还有一句重点,特别提到:“水不能只是停下来,它不能闭塞而不流动。”人活在世界上也一样,不能只是说:“我保存我的德,我不动,我什么都放开了,什么都不要了。”不是的!保存就是要修练,修练就是要回归。就好像水不能光闭塞;人也不能光保存,还要修练还要回归,最后回归于道,那是最后的真实。
怎么样才能够保有这样的真实?就是要去培养你的精神,让它展现出来。这里面有些思想是循环似的一个整体,要多花心思去加以了解。
下一集,会看到另外一篇很短的材料叫做〈缮性〉,缮性就是改善本性的意思。
下一集的主题是:恢复本性有什么方法?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水不能只是停下来,它不能闭塞而不流动
夏天读庄子可以静心可以凉快
“精神生于道”。先培养精神,培养出来的这种精神能与上帝融合为一了,似乎“道”就在你身上展现出来,又让你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于“道”,像进入了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整体之中。就不再刻意而为了。
J之大盗 回复 @听友376468418: 感觉是路选对了才有了精神,精神是越走越有,循环往复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升华了
为与行好像可以加以区分,为是按照蓝图,行只是凭借力量,所以无为是否可以说无蓝图只凭力量而为?
J之大盗 回复 @文蔚胭脂: 按照你说的应该是盲为不是无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道家说快乐也是不好的吗
人的五脏六腑决定了自己的七情六欲,身体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不同的欲望,了解自己的欲望才能去化解它,失糟粕守精华,精神就会随心所欲不逾矩。谢谢老师
所以说悲伤和快乐都是不对的吗 道家不是要讲快乐吗,与造物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