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第116集-五种不同类型的人,谁比较好?

【刻意】第116集-五种不同类型的人,谁比较好?

00:00
11:2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五种不同类型的人,谁比较好?


我们进展到《庄子》的第15篇〈刻意〉篇,〈刻意〉篇在外篇,外篇的取名都从开头的第一句话里面就取一个名字了。〈刻意〉篇所说的是:打定主意要做什么事。人活在世界上就喜欢立志向、有目的这些,一有目的就有期待,当然也有你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时候,我们念到〈刻意〉篇是很短的一篇。在《庄子》里面如果选几篇最短的,像〈马蹄〉、〈刻意〉、〈缮性〉、〈说剑〉等等,只有两三章而已。〈刻意〉篇只有三章。这一集要谈的是前面两章。


一开头,他就提到有五种人不同类型。这五种人,有两种是入世的,他希望能够追求修身、追求治国;有两种人是出世的,希望能够追求逃避或追求长寿;还有另外一种人叫做非世(是非的非),就是批评这个世界,对世界不满意的,他追求高傲。


在讲顺序的时候,先讲高傲。我们看看到底有什么内容。


庄子这样写的。

砥砺心志,崇尚品行,超脱现实,言论不满,只是追求高傲而已;这是山林之士,是愤世嫉俗的人,是形容枯槁、不畏牺牲的人所喜好的。这第一种。


满口仁义忠信,行为恭俭辞让,只是追求修身而已;这是治世之士,是实施教诲的人,是在各地讲学的人所喜好的。这第二种。


谈论大功劳,建立大名声,制定君臣礼仪,匡正上下关系,只是追求治国而已;这是朝廷之士,是尊君强国之人,是成就功业、兼并敌国的人所喜好的。这第三种。


依傍于山泽,栖身于旷野,终日悠闲垂钓,只是追求逃避而已;这是江海之士,是逃避世俗的人,是闲暇隐逸的人所喜好的。这第四种。


练习呼吸,吐出浊气吸入新气,像熊一样直立,向鸟一样伸展,只是追求长寿而已;这是练功之士,是保养形体的人,是彭祖那样高寿的人所喜好的。这第五种。


如果不砥砺心志而能高尚,没讲求仁义而能修身,没建立功名而能治国,没置身江海而能闲游,不练习导引而能长寿;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淡泊到了极点,而一切的美好却随之而来。这是天地的大道,是圣人的表现。


这章内容非常的精彩,把世间的人只要有一些想法的,认为人是应该寻找一个目的,有一个奋斗方向的,分为五种人。我们也说过了这五种人,你要做哪一种?入世的话,就是要修养自己,要去治理国家;如果出世的话,就要设法住在山林里面,要逃避这个世界或是练习让自己长寿;另外有一种是第一种,他批判这个世界,愤世嫉俗。


那么,人间分为这五种人确实可以理解。但是,庄子特别强调,就是最后在结论的部分说得真好:你能不能够不要这么样地偏于一端呢?


怎么做?不砥砺心志而能高尚,你不必一定去排斥这个世界;没讲求仁义而能修身,你不要刻意要讲仁义道德;没建立功名而能治国,这就是你不需要靠功名;没置身江海而能闲游,你要去游,到处可以逍遥;不练习导引而能长寿,你不必特别去练功就可以活得很久。


最后说: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结论就提到圣人,淡泊到了极点,而一切的美好却随之而来。这是天地的大道,是圣人的表现。〈刻意〉篇一开头,对人间的各种情况做一个描述,相当的完整。


在〈刻意〉篇的三章是连贯的一篇大的文章,接着看第二章怎么说。


庄子继续写着。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平准,也是道与德的实质。所以说:圣人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就显得平凡单纯,平凡单纯就显得恬淡了。平凡单纯而恬淡,则忧患不能进入,邪气不能侵袭,所以能使天赋保持完整而精神也不亏损。


所以说:圣人活着能与自然顺行,死时能与万物具化,静止时与阴气同归沉寂,活动时与阳气同步奔波;不做幸福的起因,不做祸患的开始;有所感而后响应,有所迫而后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开智力与巧计,顺从自然的规律。所以说,没有自然灾难,没有外物拖累,没有别人抱怨,没有鬼神责怪。


生时有如浮游,死时有如休息。没有深思熟虑,没有预先筹划。光亮而不耀眼,守信而不执着。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精神洁净纯粹,身体从不疲乏。如此虚无恬淡,才合乎自然禀赋。


在这一段里面写得也非常丰富,前面提到四个词,以前(〈天道13.1)看过类似的:恬淡、寂寞、虚无、无为。以前是把虚无讲成虚静,意思都是类似的。叫你对于周围发生的事,人间各种状况,要看轻松一点。


但是,讲到外篇的问题,往往在什么地方?它对于这两个字用得比较不严谨。所以这边提到:也是道德之质。我们特别把它分开来翻译道跟德的实质


接着,就提到圣人怎么做:圣人活着的时候跟自然一起顺行,死的时候跟万物一起具化,活动的时候要配合阴阳。后面讲的几个字都是用来说,它有四个状况非常好:没有自然灾难,没有外物拖累,没有别人抱怨,没有鬼神责怪。


你说,这样的一种圣人,他能活在人间吗?他跟人间好像住在世界上,但不受任何干扰,跟别人来往也没有任何牵挂。活着的时候,像这边原文说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生时有如浮游(浮游在世界上),死的时候有如休息。


后面连续用六个字,也包括我们讲到真人的时候(〈大宗师6.1)特别强调的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这么样的虚无恬淡才合乎天德天德也就是自然禀赋。

在庄子笔下描写这样的情况,已经变成很自然了。就是跟人间所担心的事情通通区隔开来,不受任何的影响。这边对圣人做一个完整的描述,最后发现他跟真人其实是同一个层次的,都是悟道的个人。


在这边特别强调德全而神不亏。天赋保持完整叫做德全神不亏,代表精神没有任何亏损。在下一集会特别就人的精神如何修练,来做比较充分的说明。


这一集我们学到什么?有五种不同类型的人,谁比较好?都不够好。除非你不要刻意去做这样的修练,就自然而然达成你要的目的,那就是真正的高明。也就是原文所说的: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dǎo)引而寿。也就是无心而为!


要记得我们经常提的几个观念,像:外化而内不化;把无为理解为无心而为。而在前面(〈刻意15.1)也提到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说他是淡泊到了极点,但是所有的美妙都跟着他来了。


又用到了无极这个词,《庄子》里面用无极,至少用了三次,前面两次(〈逍遥游1.9〉、〈大宗师6.9)所说的都是无穷无边的境界,你可以去游的。这边提到无极也是没有任何尽头的,这跟后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是两回事。


基本上,我们学到了像这样的一种概念应该怎么用,而我们先可以去问问自己,属于前面五种人的哪一种。能不能不要刻意去一定要怎么样做,因为很多时候,条件不见得可以配合。所以,更重要的是你内心的修练,无心而为。


后面提到对圣人的描述: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所讲的也是最后那种无心而为的境界,能做到德全而神不亏,那是最高的理想。如何可以神不亏呢?这是下一集要谈的重点。


下一集的主题是:人的精神可以无所不至。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名20220623

    德全而神不亏

  • 文蔚胭脂

    请教傅教授,无为的解释是无心而为,如果这样,既然无心了,内不化的内都无了吗?

    J之大盗 回复 @文蔚胭脂: 个人理解无心是无自我之心,无私地做事,内心坚定怎么会化。

  • J之大盗

    老师榜上有名😊这五种人都是人上人啊。 “不思虑,不预谋”这两点能做到😁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庄子教诲说“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有醍醐灌顶之效, 心存感激。

  • 听友376468418

    人自省难免都有庄子所说得这五种人的通病,高傲、功名、愤世嫉俗与隐逸等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德全而神不亏”应是庄子修行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