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缮性】第118集-恢复本性有什么方法?为什么现代人很难保持快乐?

【缮性】第118集-恢复本性有什么方法?为什么现代人很难保持快乐?

00:00
11:3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恢复本性有什么方法?


我们进展到《庄子》第16篇〈缮性〉篇,这一篇也是很短,只有三章。我们一集把它讲完。缮性就是改善本性,但他特别强调一般人都弄错了。所以,这整个一篇开头,提到很多人是蔽塞蒙昧的人;最后结论的时候,提到有些人是本末倒置的人。


整篇的三章,批判性都很强,它提醒我们:你如果真的想改善本性,千万不要在世俗的学问里面寻找方法;如果你想要去调理欲望的话,也千万不要在世俗的想法里面去找出路。这样做就是错的,这是很明显的批判。


中间会谈到从古代开始,为什么人间的情况,步步往下堕落,他提到燧人氏、伏羲氏,然后到神农氏、黄帝,最后到尧、舜越来越差,再最后提到怎么样叫本末倒置。里面有一些重点,在中间会再加以说明。


我们看看庄子在〈缮性〉篇,一开头怎么说的。


用世俗的学问来改善本性,以求回复原始状态;用世俗的想法来调理欲望,以求获得清明状态;这种人称为蔽塞愚昧的人。古代修道的人,以恬淡涵养智力;智力生成而不去利用,称为以智力涵养恬淡。智力与恬淡互相涵养,和顺与条理就会从本性展现出来。


所谓的德,就是和顺;道,就是条理。德没有不包容的,那就是仁;道没有无条理的,那就是义;义明白展现而外物得以亲近,那就是忠;内心纯朴实在而回归真实情感,那就是乐;表现于言行举措而合乎节文,那就是礼。只靠礼与乐的推行,天下就大乱了。每个人努力改正而接受自己的德,有了德就不会带来混乱,一混乱,则万物必定会丧失自己的本性。


这是第一章,第一章里面看到他对七个词下了定义:先说什么是,什么是;接着就说明,把七个并列在一起就有问题了。还是我们一直提的问题,也就是在《庄子》外篇里面,这两个概念,不是非常的明确。


所谓的就是和顺;就是条理,把道当条理,是一个比较窄的意思。再接着看,德没有不包容的,那就是仁;道没有无条理的,那就是义。把放在的后面去说明,这完全不是道家基本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强调他的用心是很好,是想要把道家思想加以发挥,并且批判人间的各种作为。


他开头第一句话说: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gǔ)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蔽蒙之民就是蔽塞愚昧的人。第一句有一个词复其初,三个字值得重视,就是你要回复到原始状态。因为在宋朝以后,儒家很喜欢讲复其初,就是说:人类世界为什么混乱,你要回到你本来的样子,复其初。因为当时的儒家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现在世界这么样的乱,人类的作为这么样的坏,那你要复其初


复其初这个词,谁最先用的?庄子,他是道家。但是,一般人只在于世俗的学问、世俗的想法里面打转,永远没有希望,庄子是要批判这一点。


里面有一个说法可以参考,叫做:以恬淡涵养智力。什么意思?人的称为认知能力,也就是这边所谓的智力。你会思考、你会学习,因此就会有各种复杂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天生具有的。怎么办?以恬淡涵养它。不要光知道区分跟避难而已。


接着,智力生成而不去利用,这叫做以智力涵养恬淡。什么叫做智力生成而不去利用?就是你不要光区分跟避难,你要设法到启明,从道来看一切,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在这里面还是可以学到一些修养的方法。


接着再看,庄子怎么样继续说古代的人,情况越来越差。


庄子继续这样写的。

古代的人,处在浑沌蒙昧之中,世间的人全都淡漠无为。那个时候,阴阳和谐宁静,鬼神不来侵扰,四时合乎节序,万物不受伤害,众生没有夭折,人们虽有智力却无处可用。这叫做最高的合一状态。那个时候,无所作为而一切都是自己如此。等到天赋本性开始堕落,就有燧人氏、伏羲氏出来治理天下,只能顺应自然而无法维持合一状态。


天赋本性继续堕落,就有神农氏、黄帝出来治理天下,只能安定天下而无法顺应自然。天赋本性又再继续堕落,就有唐尧、虞舜出来治理天下,大兴教化之风,使人心由纯朴变为浇薄,以作为偏离大道,以行动损害天赋,然后舍弃本性而顺从人心。


心与心交相往来,即使有所知也不足以安定天下;于是再添上文饰,加上博学。文饰泯灭了质朴,博学陷溺了心智;然后人民才感觉迷惑与混乱,无法再回归性命的真实状态而恢复本来的样子了。


这边所说四个层次,最早的情况是至一,最高的合一状态。无所作为而一切都是自己如此;接着顺而不一,能够顺应自然,但是不能再维持合一了;再接着安而不顺,能够安定天下,但是无法顺应自然;最后乱而不安,天下混乱了,安定也没有了。这就是一步一步往下堕落。用这样的语词来描写古代的情况,可以说是外篇里面常常看到的。


我们再看他最后怎么结论,庄子继续写着。

由此看来,世间失去了道,道也失去了世间。世间与道相互失去了,得道之人如何兴起世间,世间又如何兴起道呢?道无从兴起世间,世间无从兴起道,就算圣人不藏在山林之中,他的作为表现一样会被隐没啊!


隐藏,本来不是自己要隐藏的。古代所谓的隐士,不是伏匿身体而不出现,不是收敛言论而不说话,不是掩藏智力而不表露,而是时机与命运完全不对啊!如果时运得以配合,他在天下全面推行道,就会回归合一境界而不露形迹;如果时运无法配合,他在天下到处走不通,就守住根本、安顿源头,耐心等待下去。这是保存自己的方法。


古代保存自己的人,不用巧辩去装饰智力,不用智力去困扰天下,不用智力去困扰天赋,屹然独处于世间而回归自己的本性,他还有什么要做的呢!道本来就不靠有限的行动,天赋本来就不靠有限的知识;有限的知识会伤害天赋,有限的行动会伤害道。所以说:只要端正自己就可以了。乐于保全自己,就是得志。


古人所谓得志,不是指高官厚禄,而是说心中的快乐已无法增加。现在所谓得志,正是指高官厚禄。高官厚禄加在身上,不是本性之命,而是外物偶然来寄托。寄托的东西,来时不能抗拒,去时无法阻止。


所以,不因为高官厚禄而放纵心意,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迁就世俗;前者与后者的快乐是一样的,所以只是没有忧愁而已。现在,寄托的东西失去了就不快乐,这样看来,即使在快乐时也不会没有慌乱啊!所以说:在外物中丧失自己,在世俗中迷失本性,就称为本末倒置的人。


材料相当多,分析起来也不容易。你只要记得,所谓的缮性是指改善本性。方法一定要找对,要回归于道,这是唯一的希望。


在整个〈缮性〉篇里面,开头提到怎么样是闭塞愚昧的人,最后结论提到怎么样是本末倒置的人;中间也提醒你,古代的情况怎么样从完全的合一到最后天下大乱,要有这样的警惕。而修练的时候,关键还是在于以恬淡涵养智力;智力生成而不去利用,这是用智力涵养恬淡。智力与恬淡互相涵养,这就是基本的方法。


下一集就要进入到庄子著名的〈秋水〉篇了。


主题是:中国像是仓库里的一粒米。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之大盗

    想起了电影《千与千寻》,千寻就是在世俗中保全了自己,人是需要帮助的,靠自己是很难全身而退的。本性是要不断地改善和端正的,要不很容易就会迷失了,那自己就白来人间一趟了。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庄子给予的个人修养方法以恬淡涵养智力,再以智力涵养恬淡,智力与恬淡互相涵养,和顺与条理就会从本性里自然展现出来。 就个人认知、群体共识与统治者治理三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社会治理基本都是以世间价值为导向,从古至今一路治理下来人心怎样与社会秩序如何?大概已是说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人生苦短,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个人如何处世上面。只要端正自己就可以了。

  • 寿大美

    人类史就是一部退化史。诗经,道德经,佛经,金刚经,古兰经,圣经都是千年前古人所写。古人看星相,面相,堪舆风水。现在只能靠高科技,人自身的能力退化了。

  • 容容读故事

    非常喜欢这句:不因为高官厚禄而放纵心意,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迁就世俗。

  • 容容读故事

    这不是在描写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吗? 人们总是在不断不断的外求,殊不知珍宝就是在自己身上啊!所以是本末倒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