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故事里,朝廷征讨梁山,用的是一手硬、一手软的办法。高俅麾(hui1)下的水陆大军,十方节度,那是硬的一招;派遣钦差,下诏招安,那是软的一手。可有句话说得好,和平是打出来的。这当下,高俅正想拿梁山立战功,要是就这么轻易的招安了宋江,那自己前后努力了小半年,啥好处都没有。
但毕竟这是皇帝的圣旨,他作为家奴出身,不好篡改,幸亏门下小吏,提出了一个鬼主意,把“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改了一下断句,单独摘出一个宋江来,其他人都能赦免。
可梁山起家靠的是什么?兄弟义气啊!眼看着带头大哥被朝廷剁了,自己却享受荣华富贵,那在江湖上的名声就臭了!所以,谈崩是必然了,咱们还是继续拎家伙干架吧!
可以说,这就是没有现代标点惹的祸!
如果有现代标点,要是想连着宋江一起赦免,“除宋江”的后面就该用顿号。要是想把宋江除掉,其他人赦免,那么,“除宋江”的后面用的就是句号。
所以说,标点符号这个东西太重要了。
然而,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任何一个文明起源的时候,书写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大家都面临书写材料缺乏的问题,古巴比伦的泥版书不是找块烂泥巴糊一糊就好了,而是经过特殊的洗练、淘制而成,书记员得趁着泥版还没有干的时候去写,等干了硬得像石头,那就不是写字,而是雕刻了。
古埃及的纸草文,要把水边盛产的纸草茎部切成薄片,晒干,压平才能书写。而中国上古的甲骨文,要先把龟甲、牛骨在大锅里煮透了,把脂肪和蛋白质都清理出去,才能刻字,要不然不要说流传三千年,仨个月就臭了。
钟鼎文更麻烦,不管这字是在青铜器上刻出来的,还是事先做好了模子铸出来的,那都是大工程!
所以写字麻烦,写字的空间更是紧张。相比加入标点符号方便阅读,多写几个字保留更多信息的性价比更高。而中国又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国家,所以哪怕是纸张发明之后,标点符号也依然没有用武的空间。
不过,留存信息是刚需,断句理解也是刚需,所以古人就专门发展出一项学问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句读(ju4 dou4)!句读可以让你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自己给文章加标点,而这个标点有一定的内在规则,你不能乱加,要和大多数学者加上的差不太多,这样不仅方便阅读,也方便交流。
大多数情况下,文言句读基本能把作者的意思搞明白,可有些句子,大家标点的位置不同,竟然能出现相反的意思,梁山这次收到的招安诏(zhao4)书是这样,另一个清朝时候的笑话也是这样。
话说从前有个人去朋友家玩,不巧下起了雨,客人回不去,只能留宿(su4)主人家,主人并不欢迎客人留下,就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几个字,想让客人知趣而退。可是,这张字条上并没有标点,聪明的客人拿起笔来,加了几个标点后,就改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是不是很妙呢?善用句读不仅可以蹭吃蹭住,还能救人一命,有一个和慈禧有关的传说。
大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找了一位书法家,让他在扇面上抄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结果书法家把“远上白云间”的“间”给漏了。这可是欺君之罪!正当慈禧发怒的时候,那书法家就说了,我给您抄的是《凉州词》啊,不是《凉州诗》,诗是四句八句,规规整整的,《凉州词》那可是长短句!
慈禧一听,“长短句?你给哀家读来听听!”
“遵旨!您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嗨!这还有点意思!”
古代人读书的时候,讲究“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总不能每读一次,都重新句读一遍吧!那也太影响速度了。所以往往在读自家书的时候,找一支毛笔蘸上红墨汁,在该句读的地方画上一个小圈圈,这样下回儿再读就不费功夫了。
这,正是我们日常使用标点的前身。
小贴士:为什么梁山抓到了朝廷其他将领基本都是一刀砍了,而对韩存保那么友善?人家是当朝宰相韩忠彦的侄儿,三朝宰相韩琦(qi2)的孙子,门生满朝廷,除非梁山绝了招安的心,要不然韩存保非但不能杀,还得好吃好喝好言好语地招待,毕竟人家头上有人!
断句鬼才啊。要到断句大师的程度,需要饱读诗书才行。当你满腹经纶时,你甚至可以舌战群儒,骂死王朗,就跟 三国演义 的诸葛亮一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舌战群儒以及经典鬼畜情节。
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全校 回复 @crystalxinxi: 我已经想好怎么说了然后回头一看你发了(我又可以休息了hhhhhhhhh)
粮食不卖给八路军!粮食不卖,给八路军!
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好
有很多和断句有关的民间小段子。
不错
拉倒吧,梁山根本不知道韩存保是韩太师的人,书里根本没说,这谁写的文稿,一点也不仔细。。
一樊风顺Fy 回复 @谜语人_xm: 人家讲的时候你睡着了吧真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