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运】第113集-东施效颦是在说谁呢?

【天运】第113集-东施效颦是在说谁呢?

00:00
10:3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东施效颦是在说谁呢?


东施效颦也是一句很有名的成语,因为西施大概有心绞痛,就是捧着心皱着眉头,有人觉得她这样子很美,也跟着学。事实上在庄子提到这一段的时候,并没有所谓的东施,只是说邻居的一个丑女而已。不管怎么样,这在讲谁呢?说实在,讲的也是孔子。孔子在庄子笔下等于是被人家嬉笑怒骂,也只好接受了。重要的是,要知道庄子说了这些话,到底有什么样的道理。


我们进展到《庄子天运》篇的第七章跟第八章。第七章说孔子东施效颦,第八章老子又亲自上场来开导孔子,这是这两章里面主要的人物。


前面(〈天运14.6)讲到颜渊请教太师金,说:我们老师到底是怎么会有这么惨的遭遇,结果被说成是推舟于陆这句成语?那么,还没讲完,第七章就是接着前面太师金所说的。



庄子继续这样写的。


再说,你难道没看过抽水的桔槔吗?牵引它,它就俯下去;放开它,它就仰上来。它是被人牵引,而不是牵引人,所以俯仰都不会得罪人。所以,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不在乎是否相同,而在乎治理有成。


所以,要比喻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可以说就像山楂、水梨、橘子、柚子一样,味道有别但都很可口。所以,礼仪法度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的。现在如果给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牠一定咬破撕裂,全部剥掉才高兴。观察古今的差异,就好像猿猴与周公之不同。


所以,西施因为心痛而皱起眉头;乡里中的丑女见她样子很美,回去后也捧着心皱起眉头;乡里的富人见到她,紧闭门扉不出来;穷人见到她,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丑女知道皱起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起眉头为什么很美。可惜了!你的老师会陷于困境啊!


这就是东施效颦典故的由来,把孔子比喻为乡里的丑女,这在庄子笔下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前面提到桔槔,桔槔事实上出现过(〈天地12.11),记得子贡遇到一位汉阴丈人,设法抱着瓮去取水用来浇他的菜圃,子贡就建议为什么不用桔槔?


桔槔,这边就出现了,现在很难去想像桔槔什么样子?牵引它,它就俯下去;一放开,它就仰上来。俯跟仰的效果,水就可以涌现出来。所以俯仰都是别人在牵引,它不会得罪人。代表它是顺着趋势去走,要你学桔槔随人俯仰,做任何事依人依时而定,不要太执着。


后面提到三皇五帝,说他们的礼仪法度不一样,但是,治理有成最重要。接着,提到一个对照更夸张:给猿猴穿上周公的衣服,猿猴一定是咬破撕碎,全部剥掉才高兴。这可以想像古今的差异,就好像猿猴跟周公不同。用这个来比喻孔子不知道变通。


事实上,孔子也会按照时代的需要而调整他的作为,他在《论语为政》里面也说过:商朝的礼仪从夏朝传下来,有所损益,有减少有增加;周朝的礼仪从商朝传下来,也是一样有所损益,不是完全照复古的作法。


接着,提到有关西施这个寓言:乡里中的丑女看到西施皱眉头很美,她只知道皱眉头美,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很美。本身没有西施的条件,跟她学外表是不行的。光是外表去学习不够,需要内心有真正的情感真正的状况,表现出来才自然。


后面写得很夸张:穷人见到她,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好像是藏在家里面,不能像有钱人关起门窗看不到一样;好像要出门避难一样,实在有点夸张。不管怎么样,知道这个典故的来源,他批评的是孔子。


接着,到第八章,就提到孔子跟老子的一段对话,这章内容就比较具体了。


我们看庄子怎么写的。


孔子五十一岁了,还不懂得道是什么,于是去南方的沛地拜访老聃。老聃说:你来了啊!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也领悟了道吗?孔子说:尚未领悟。老聃说:你是怎么寻求的?孔子说:我从典章制度中寻求,花了五年还未领悟。老子说:接着,你又是怎么寻求的?


孔子说:我从阴阳变化中寻求,花了十二年还未领悟。老子说:对的,如果道可以奉献,那么人们无不拿来奉献君主;如果道可以敬呈,那么人们无不拿来敬呈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人们无不拿来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给别人,那么人们无不拿来送给子孙。


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心中若无主宰,则道不会存留;外在若无印证,则道不会运行。由心中发出的,如果外在没有顺应作用,圣人就不会展示;由外在进入的,如果心中没有主导力量,圣人就不会留存。名衔,是天下共有之物,不可以多取。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只可以住一晚,而不可久留;形迹为人所见,就会多犯过错。


我们知道了孔子怎么寻求:第一个,在人间典章制度花了五年,当然领悟不到,因为是超越人间跟自然界之上;第二个,在阴阳变化里面寻求,也就是自然界,花了十二年还是没有领悟。


老子后面说的话有道理:没有办法拿来奉献、敬呈、告诉别人、送给别人通通不行;必须每一个人自己去觉悟的。怎么觉悟?后面有一段话就比较难以理解了。


心中若无主宰,则道不会停留什么意思?你从外面得到了,因为你听别人讲了;从外面进入的,你心中没有主导的力量,圣人就不会留存。圣人跟道,是用在类似的意思,圣人就是悟道的;外面进入的,你心中要有主导的力量,就要记得你要自己觉悟,不能完全把自己给忘记了,因为它不是一个东西。


你自己觉悟的话,等于是要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把身心状态调整好,完全让自己放空、心斋、坐忘,然后精神胜于,所以心中要有主宰,是这个意思。


接着,外在如果没有印证,则道不会运行。你现在发出来了,从心里面发出来;外在如果没有顺应的作用,发出来之后发现根本行不通,你就是顺着自然、顺着人间去走也走不通,那圣人就不会展示了,也不会展现出来。


在这里,一般人都是怎么样?外化内也化。这边所强调的是外化但是要内不化,所以心中要有主宰;而外化呢?外面要有印证。这样就了解这段话的意思,确实是比较困难。


等于孔子在人间、在自然界寻找道都没有找到,一定要超越这两个之上,而对自己的修练,身心方面的调整、修练、放空自己;但是,不能忽略自我,也就是不能把自我也跟着完全化掉了。心中要有主宰,等于是精神的呈现,外面要能够顺应,要配合起来。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前面接着上一集所说的:把孔子比喻为不知道变通,情况是相当麻烦的;而后面就提到孔子51岁还不闻道。事实上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有他自己的路线要走。


我们对于庄子一再以孔子,等于是借重孔子历史上的地位跟形象,来表达道家的思想,这种作法我们可以理解,也认为他很多地方做得不错。但是,对于孔子本身真正的情况,还是要有所认识,必要的时候也要替孔子说几句公道话。


下一集的主题是:鱼最好是相忘于江湖

这是很熟悉的题材又再出现了。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6468418

    庄子大概是比喻三皇五帝时代的国体美如西施,礼仪法度抑扬都順乎自然不强行加诸而得罪于人,形式像各种水果虽口味不同但都是可口的。春秋时代国体内在实质已经败坏像丑女,如果仅外在以效仿古时候的“姿态”来行事,那世间富人穷人可能都唯恐避之不及了。

  • 蒙以养正YJ

    心中要有主宰,等于是精神的呈现,外面要能顺应,要配合起来。

  • 容容读故事

    桔槔,我老家农村现在还在用

  • J之大盗

    “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想起了邓小平主席的改革方法,一部分人“先富”走向全体人民“共富”和香港的“一国两制”,治理有成!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悟道的途径也各式各样,谓道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谢谢老师

  • 容容读故事

    心中要有信仰

  • 易道思维

    东施效颦

  • 治人事天

    各位,有系统完整学习过人性向善的理论吗?人性向善与本善能不能得兼,就是认为人性既本善又向善?这是我一个浅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