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运】第112集-孔子像是“推舟于陆”,很难前进

【天运】第112集-孔子像是“推舟于陆”,很难前进

00:00
10:4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孔子像是推舟于陆,很难前进。


你能想像吗?把船推到陆地上,要想推它前进,这听起来就觉得不但费力不讨好,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庄子就用这样的比喻来描写孔子的作为。现在进展到〈天运〉篇的第六章,在这一章里面,孔子受到非常严格的检验,内容提到好多古代的故事,很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一下。


他里面讲的是什么?就是颜渊去请教一个人,这个人跟他说:你们老师孔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遭遇,非常不顺利呢?他跟颜渊讲个道理。里面会出现一个词叫做刍狗,后面就提到一个成语推舟于陆;中间好几件孔子当时发生的事,我们也会简单介绍一下。


庄子这样说的。

孔子往西游历,到了卫国。颜渊请教太师金说:我的老师这次的游历,您以为会怎样呢?太师金说:可惜了!你的老师会陷于困境啊!颜渊说:为什么?


太师金说:刍狗还没有用来祭祀时,装在竹筐里,盖着锦绣手巾,主祭者还要先斋戒再接送它。等到祭祀过后,路上行人踩踏它的头与背,捡草的人把它拿去当柴烧了。如果有人把它收拾起来,再装在竹筐里,盖上锦绣手巾,起居睡卧都在它旁边;那么这个人不做梦就算了,不然一定恶梦连连。


现在你的老师,也是收拾起先王祭祀用过的刍狗,聚集弟子们起居睡卧在它旁边。所以,他在宋国树下讲学,树被砍倒;到了卫国,事迹都被抹杀;他在商地与周地都陷于困境,这不是他做的梦吗?后来,他被围困于陈国与蔡国之间,七天不能生火煮饭,濒临死亡边缘;这不是他的恶梦吗?


在水上前行最好用船,在陆上前进最好用车。以为船在水上可以前行,就把它推上陆地,那么一辈子也走不了几步。古代与现代相比,不就是水跟陆吗?周朝与鲁国相比,不就是船与车吗?现在希望把周朝的制度推行于鲁国,就好像把船推到陆上行走,不但徒劳无功,自己还一定会遭殃。他不懂得变迁流转,顺应外物而永无穷尽的道理。


这些话说起来好像是很让人震撼,到底他在说什么?前面用刍狗这个简单的比喻,这很重要的。因为《老子道德经》第5章特别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的解释就在这里。


古代人祭祀祖先的时候,光用一个牌位不够,就用草扎几只狗放在牌位旁边,算是陪祭。但是祭祀的时候,要向祖先牌位跪拜,所以对这个刍狗也一样表现恭敬的态度。祭祀过了以后,祖先牌位请走了,刍狗打回原形,本来就是草扎成的嘛!有人经过就踩踏它的头跟背,也有捡草的人把它拿回去当柴烧了。这就是天地不仁什么意思?就是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


春天,春天的花开得很漂亮,到了夏天很抱歉,该枯萎下台就枯萎下台,这是自然界有它一定的规律;圣人不仁,圣人也没有偏爱,他治理百姓的时候,以百姓为刍狗也是一样,该你们这边的人先发展,配合天时地利就先发展,后面换谁去发展,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他没有任何偏爱,老子讲的是这个。


我在讲《老子道德经》的时候,主要的参考之一是魏朝王弼的注解。王弼的注解非常的文雅非常的精采,难得有几个错,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刍狗。王弼居然把刍当作草;狗当作狗。说:你看,很多野兽吃草,人类也吃狗。这就是他的误解的地方。


王弼显然没有仔细念到《庄子天运14.6》这一段,因为王弼只活了24岁。他能够写出《易经》跟《老子道德经》的注解,已经是了不起的天才了。那个时候,郭象编的《庄子》还没有出版,因为王弼的年代226-249,郭象的年代252-312。你看,太晚了!王弼来不及看到郭象所编的《庄子》,非常可惜,王弼这个地方注解就错了!理由在这里。



这边在说什么?等于是刍狗用完了,孔子舍不得,照样拿来非常恭敬的保存它。这一来,不做梦就算了,一做梦一定恶梦连连。因为那个刍狗已经过时了,该被抛弃了。你舍不得,还把周朝的制度搬过来,用在现在的鲁国。


在这里,太师金所说的一些孔子的资料,倒是有根据的。他这边提到孔子在宋国树下讲学,树被砍倒。在《论语述而》里面,就提到宋国的司马桓魋对孔子记恨在心(什么缘故就不去讨论了),知道孔子在宋国树下讲学,派兵过来想加害孔子,孔子赶快带学生逃出边界,司马桓魋一生气,就把这棵大树砍倒。


孔子在卫国,我们都知道卫灵公当时有各方面的政治斗争:一个是夫人派,一个是大臣派,两边都拉拢孔子。孔子两边都不愿意帮忙,因为卫国自己国家的内斗,我鲁国人为什么要牵涉?后来孔子离开之后,就把孔子在卫国的事迹通通抹杀,大家都不要谈他,好像他没有来过一样。


孔子在商地跟周地,商地就是指宋国,因为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周地就是指当时的周朝春秋时代。后面,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不能生火煮饭,被围困了。庄子好几次提到七天没有生火煮饭,代表情况严重,濒临死亡边缘,这不是他的恶梦吗?


后面就提到这个比喻了:在水上的话当然用船,走得很顺利,上了陆地就要用车了。他把孔子想像成以为船在水上可以前行,就把它推上陆地推舟于陆把船推到陆上去行走。原文说他是没世不行寻常一辈子也走不了寻常。


今天讲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原文讲的是:八尺为寻,倍寻(一丈六尺)为常。等于是走不了八尺也走不了一丈六尺,代表完全不合时宜,并且不但不合时宜,还会做恶梦会遭殃!


这样讲孔子,公不公平呢?事实上不太公平。因为孔子本人努力与时具进,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在孟子笔下(〈公孙丑上〉、〈万章下〉),就把孔子当作圣人里面最重视时宜的,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孔子讲到仁,也认为说能近取譬,也认为行仁的方法是: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就是就近换位思考,找到一个适合的方式来做,这样才是行仁。这些都是与时具进,配合适当的时机。


但是,在道家看来就认为:你那么强调古代的经典,那么重视古人的传统,推行礼乐、强调仁义,代表你没有与时具进。所以,在庄子这边就特别提到什么?说:孔子不懂得变迁流转,顺应外物而永无穷尽的道理。


事实上,对庄子来说的话,他用外化两个字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了。对外,我就顺应所有的一切。


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学到一个概念叫做刍狗,在庄子这边就说得很清楚;另外,推舟于陆这个比喻,是有一点夸张了,而孔子确实有许多不幸的遭遇,那是因为儒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这跟道家立场不一样,所以有不一样的作为。在孔子来说,他不会认为自己推舟于陆,因为在《论语宪问》里面也有人嘲笑孔子,说:你大张旗鼓,装饰各种威仪,是不是想要得到别人的重用,想要讨好别人呢?孔子就很明确的回答:我不是要讨好别人,我是讨厌固陋。固陋就是不知道变通。



像这边(〈天运14.6)批评了孔子,并非孔子真正的作为,而是从庄子的角度来看孔子当时的情况如何,我们从里面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教训,是没有问题的。以这个来批评孔子,恐怕是有点过了头了。


下一集的主题是:东施效颦是在说谁呢?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容容读故事

    天地不会像儒家倡导的有仁就会有不仁,人有上下尊卑贵贱,把万物一会像祭拜的刍狗看做无比尊贵,也不会把万物一会看做抛弃路边的刍狗随便践踏抛弃烧掉的,天地是公平的。

  • 治人事天

    这是这节课老师引用的论语相关章句

  • 听友376468418

    孔子与庄子相差180年。大背景都是君主失德,天下无道,仁人志士一定都会思索怎么办?孔子是视天下走上轨道为己任,去推行仁政匡扶天下。

  • 治人事天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 J之大盗

    这篇让我们看到一个九尺男儿为了拯救苍生之心,践履躬行,颠沛流离,历尽磨难,太不容易了😭什么陆、水啊,那时的人不开悟,跟现在的人无分别,眼里只有功利。孔子和鲁迅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敬佩啊!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