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第三集,“花”与爱情:宋人苏轼的“花序”

《苏轼》第三集,“花”与爱情:宋人苏轼的“花序”

00:00
18:47

“他终日伏案工作,从不曾漫步夕阳下,惊喜地撞见中央公园的贝尔威德城堡,池塘水面,石堡耸立,男孩子在岸边钓鱼,女孩子随意平躺在突起的岩石上。他决不会在纽约闲逛,突然发现点什么,毕竟,他得忙着赶火车……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都有大约四十万男女,从地铁和隧道涌出,奔入曼哈顿岛……他们可能供职于下城的金融区,从没有见过洛克菲勒中心葳蕤(wēi ruí)的花圃——水仙花、麝香兰、白桦,还有清晨迎着和畅春风飘飞的彩旗。”


这段文字来自美国作家怀特,写的是1948年纽约的上班族们最平常的一天。文字里描述的这种生活状态,在很多时代、很多城市、很多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就比如,1073年的苏轼。


1073年的苏轼,正在杭州担任通判。他忙于处理繁杂的公务,在辖区各县之间疲于奔命。有时,他在杭州主持本州的乡试。有时,他又出现在湖州,视察新筑的堤岸工程。他真正深入民间,观察王安石变法的弊病。


远在庙堂之上的官员,很少能对穷乡僻壤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感同身受。但苏轼亲见了。普通人被横征暴敛、压迫凌辱的悲惨景象,都在苏轼的眼前活生生地发生。


苏轼无能为力。他反对新法,却被派到地方来执行新法,这像一个讽刺。他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尽可能改善民生。他写下许多呼号的诗文,和百姓同歌同哭。


在焦灼的内心深处,苏轼仍不能忘怀自然草木。他是一个爱花之人,对久负盛名的杭州吉祥寺的牡丹情有独钟,但苦于没有时间常去。杭州三年,他只有一次观赏到最美的牡丹花。


1072年,暮春三月,苏轼与杭州太守沈立一起去吉祥寺观赏牡丹,数以万计的杭州百姓也来赴花会。官民同乐,苏轼喝醉了,头上还插着鲜花。


苏轼写到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吉祥寺赏牡丹


在这春风浩荡、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苏轼突然感到老了,但他其实只有37岁。


一年后,(1073年),又是一个春天。他出差回到杭州,就急忙赶到吉祥寺去看牡丹花。但春天快过去了,花也快谢了。此时的杭州太守已经不是沈立,他调到京城任职去了,来了一位新长官:陈述古。陈述古是一位正人君子,苏轼十分敬佩,两人很快成为朋友。苏轼写诗给陈述古: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苏轼告诉陈述古,牡丹再不看就没机会了。陈述古读到这首诗,立刻约上苏轼等人第二天同往吉祥寺赏花饮酒。在酒席之上,苏轼写诗回赠: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吉祥寺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一般人看花,是喜欢花的外表,被其颜色气味吸引。苏轼看花,是看到一个有趣、有爱的灵魂:她多愁善感,一往情深,谁能拒绝她的邀请呢?


1074年,苏轼依然想着吉祥寺的牡丹,但当时他忙于沿漕运往常州、上海、嘉兴、靖江等各地赈灾。回杭州时,牡丹花期已过。而当年八月,他就调离了杭州。这成了苏轼再一次的遗憾。


和许多因为繁忙而忽略周遭之美的人不同,对于苏轼来说,工作越是忙碌,越令他更加珍惜一期一会的吉祥寺牡丹。


的确,苏轼喜欢牡丹。但要让他给最喜爱的花朵排序的话,如果牡丹排第三位,那么第二位的一定是海棠。


海棠,是苏轼家乡的花。在宋朝,四川是海棠栽培的主要地区。北宋文人宋祁在《益州方物略记》里曾经赞誉:蜀之海棠,诚为天下奇艳。”宋代沈立在《海棠记序》中更是将蜀中海棠与牡丹并列:“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可独步于西


可见,在宋代,不但文人喜爱海棠,帝王也对它情有独钟。


苏轼对海棠的喜爱与他对故乡的想念结合在一起的。被贬湖北黄州时,苏轼最初寄居在城中一处叫定慧院的寺庙一天,他在院外散步,路过某家的竹篱,忽然发现一株海棠,在春风里对他嫣然含笑。


苏轼很惊讶。蜀地才有的海棠是如何出现在黄州这么偏僻的地方的呢?它白里透红、粉白相杂,如果置身繁华的都市,一定价格不菲,被富贵人家追逐,而如今它却独自盛开在山野里无人问津。苏轼心想,一定是天上的鸿鹄把海棠花的种子从蜀地衔到黄州来,才有他们今日的相逢。


苏轼百感交集,心有戚戚焉,仿佛从这朵海棠里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提笔写下: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最后这句写出了苏轼内心的复杂情愫。他远离故乡,流落天涯,却没想到“他乡遇故知”,于是打算第二天再独自来看这朵海棠。所谓珍惜,就是想触碰却又收回手。他怕它像雪花一样纷纷掉落,最终消失。


被贬黄州,苏轼正值盛年,刚好45岁。这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黄金时代,但苏轼却跌入了谷底,似乎望不到出头之日。


在黄州第三年,他写了《寒食雨》,又提到海棠花: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苏轼在哭海棠的不幸,也在哭自己的穷途末路。他老了,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了。


他也再没有杭州的风光,没有那般赏花的热闹,朋友簇拥身旁。如今在这里,苏轼感受到昔日映衬下的孤独。一个孤独的人面对一株孤独的海棠,这也许是走进彼此心灵的最好时刻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题为《海棠》的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当时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这首诗里,他把海棠花写的很美,和以往泥污燕支雪的海棠花完全两个模样。彼时深已夜,苏轼还想点燃红烛,再看看海棠的美。


这是一份执着,一份深情。


苏轼用海棠花来自比。他没有堕落,他仍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黄州贬谪的生涯,使他变得成熟、安然、超脱,望之如神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喜欢牡丹,也喜欢海棠。但在所有的花中,他最喜欢的,还是梅花。梅花屡屡出现在苏轼的诗文里,他的三次被贬经历也与梅花紧密相连。


被贬黄州时,他在途中遇见一株扎根深谷的梅花,写了《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被贬惠州时,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他又写了梅花诗,“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yán)雨愁黄昏。”被贬海南,在饱受折磨后,他遇赦北归,再次写了《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苏轼流落天涯,每次都见到梅花,每次都有梅花的诗句,这是人生的巧合,也是我们的幸运。梅花不仅是梅花,它也象征着不畏严寒、玉洁冰清、与困境搏斗的精神,这正是作为一名正直的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苏轼爱梅花,正是爱梅花这种清洁的精神。但苏轼对梅花的喜爱,还兼有王朝云的因素。


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她从12岁踏进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的家门,一晃二十余年。王朝云悉心照料苏轼一家老小,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荣辱沉浮。在她的陪伴下,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的两段艰难岁月,苏轼将她看成自己的至亲至爱、知己朋友。


然而就在惠州,王朝云不幸染上疫病。当时的疫情,没有今天的防治技术,加上传染厉害,惠州缺医少药,毫无挽救的希望,王朝云去世时只有34岁。临终前,她口诵《金刚经》中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苏轼老泪纵横,做《西江月》怀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yāo)凤。

素面常嫌粉涴(wò),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朝云的一颦一笑,已经消失,寂灭,飞入云空。随之而去的,是苏轼内心最重要的一块。


死亡,是连一朵花也没有,一朵花也看不见。因为死亡的存在,苏轼珍重地与生命中遇见的梅花告别。(完)


【本期提及的苏轼诗文】

《西江月·梅花

梅花二首

《赠岭上梅》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海棠

寒食雨》

《吉祥寺赏牡丹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子墨子

    这个讲解苏轼的角度很好

  • 听友29799408

    精彩的解说

  • 神秘方程式_g7

    徐徐道来,很动听

  • Chocolate田田circle

    写得好,读的更好,相得益彰,令人动容。

  • 野生苋菜

    开头的小提琴和解说咋一听,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走错片场的错觉

  • 野生苋菜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