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第五集,吃货:吃法,就是活法

《苏轼》第五集,吃货:吃法,就是活法

00:00
12:36

人生逆旅,处在压力之下,每个人释放压力的方式不同。有人写作,有人听音乐,有人摩挲手上一百零八颗佛珠……苏轼的办法是,寻找美食

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去黄州。他刚刚死里逃生。这次被贬,对他打击很大。在黄州城外,他看到连绵不断的竹林,围绕城郭风平浪静的长江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这里竹林多,竹笋一定很香很嫩;长江里的江鲜不愁吃不到。想到这,苏轼心情就好些了。

他写到: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后来,苏轼果然常常拿竹笋和江鱼来安慰自己的胃,款待自己的朋友。

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去惠州。惠州在南方,水果四季不断,尤其一些特产果物,因为交通阻塞,在中原很罕见。苏轼第一次吃到因博得杨贵妃一笑而闻名的荔枝,他高兴地写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但苏轼在岭南没呆几年,又迎来第三次被贬,去了天涯海角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当年不但无肉无鱼,甚至连米面都需要从岛外运送进来。每逢天气变化,海运隔阻,岛外的各种食材暂时都运不上岛,结果苏轼在当地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他给儿子的信里激动地写到:“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还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做好保密工作,别让朝廷的贪官们知道,否则会蜂拥跑来海南夺食。

苏轼是一位美食家,在最艰难的时刻,他总能想出办法找到人间的至味。在水产品中,他最钟情两样:一是鮰(huí )鱼,二是河豚。他有一首著名的诗,主角就是河豚。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众所周知,河豚含有剧毒,但味道鲜美。苏轼对此念念不忘,他把河豚和江南春天的美景联系到一起,对河豚的爱呼之欲出。

苏轼住常州时,当地有一士绅特地烧了河豚邀请他上门品尝,士绅家中的女眷全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这位大名人如何发表吃后感言,却见苏轼埋头大吃,一言不发。女眷正有些失望,忽然听见苏轼夹着一大块河豚肉送入口里,并大声道:“也值一死。”众人才莞尔一笑,宾主尽欢。

相比有毒的河豚,鮰鱼就安全多了。苏轼云: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诗里说的“粉红石首”,就是鮰鱼。因为它是总栖息在石洞中伸出头,好像石头长出了脑袋,所以也叫石首。也有一种说法讲,苏轼途经湖北石首,吃了久负盛名的石首鮰鱼,听了前所未闻的石首民谣“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晚上戏回流”,于是才有了这首诗。

但无论是河豚,还是鮰鱼,其实苏轼并不常吃到。他在海南时用丰富的想象下酒,写了吃货的名篇《老饕赋》: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áo)。烂樱珠之煎蜜,滃(wěng) 杏酪(lào)之蒸羔。蛤(gé )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

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

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

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

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蛤蜊要半熟的时候就着酒吃,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

寥寥几笔,一个又挑剔又有追求的美食家形象活灵活现,但真实的苏轼却很可怜。他写这首赋时,是在被贬海南之后的1099年。当年4月,正赶上海南岛大旱,米价暴涨。为了解决断粮之忧,苏轼想起道家有一种“龟息辟谷法”,就是模仿乌龟的呼吸,每天迎着初生的太阳吞咽,与口水一起服下。据说不但不饿,还能强身健体。苏轼写下这个方子,和儿子一起练习。

同时,被贬雷州海康县的弟弟苏辙给他来信。弟弟在信里说,自己无肉可吃,体重骤减,瘦了很多。苏轼写了一首《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回赠说,这里的情况比他那边更糟。土著居民一日三餐都吃掺有红薯、芋头的米饭。苏轼想吃肉,他们就给推荐烤老鼠和烧蝙蝠,这该让他如何下咽呢?以前苏轼听到刚出生的老鼠就会恶心想吐,现在偶尔也会入乡随俗吃点蛙肉。

最后苏轼还和弟弟开玩笑说:

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僮仆(tóng pú)。

相看会作两臞(qú)仙,还乡定可骑黄鹄

未来某一天,兄弟俩一定会瘦成清癯的仙人,骑在黄鹄身上飞回故乡去。

苏轼是美食家不错,但和那种非山珍海味不吃的美食家不同,他对饮食的态度是宽容的、平等的。

北宋的时候,猪肉是鄙贱之物,有钱人根本看不上。在黄州,生活窘迫的苏轼看到猪肉便宜,于是研究如何烹饪,最后大获成功。他写了一篇《猪肉颂》记录这件事:

净洗铛(chēng),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道红烧猪肉,后来成为一道名菜,那就是我们今天吃的“东坡肉”。

苏轼还用荠菜、萝卜和米制成粥食用,命名为“东坡羹”,他在《东坡羹颂》中说:“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自然”是苏轼在诗文里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这是他的饮食哲学,也是生活哲学。

苏轼在饮食上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仅仅是东坡肉和东坡羹吗?不是的,苏轼也把对温暖的爱恋、仁慈、充实和美好注入我们的肠胃和心灵。

苏轼讲究饮食,却反对杀生。他虽然做不到完全素食,但只吃“自死物”,不因口腹之欲而杀害生命。

从黄州开始,苏轼就在学习如何做一个菜农。每到一地,他都整治出一个菜园子。苏轼对各种菜蔬都带着浓厚兴趣,乐于研究和种植,“早韭欲争春,晚菘(sōng)先破寒。”眼看着菜一点点长大,甚至舍不得吃。“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而吃下自己种的菜蔬后,他写到:“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剖析苏轼自己的饮食之旅,我们仿佛看到,这也是他的人生之旅。苏轼如何在黄州安然自得地吃着东坡肉,如何在各处的漂泊无定中,喝一碗普通的菜羹。在自己的菜园,他弯下腰去,心情愉快地干活……这一切,已经和他热爱的美食融为一体。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的,苏轼的一首词。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苏轼的“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愿我们在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之后,都能和苏轼一样,回到最单纯的喜欢,回到生命里最本真的味道。


【本期提及的苏轼诗文】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猪肉颂

《老饕赋》

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

《戏作鮰鱼一绝》

《初到黄州》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食荔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9799408

    豪放派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