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第二集,亲情:我有一个哥哥叫苏轼

《苏轼》第二集,亲情:我有一个哥哥叫苏轼

00:00
20:58

你有没有一个最亲爱的人?他不厌倦你情绪的起伏波动,不在乎你的金钱、权力、地位。你悲观怯懦时,会想到他;高兴愉快时,会想到他;死亡来临时,也会想到他。你有没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如果你说,有的。那么,我想告诉你:你是幸福的。


苏轼是幸福的,他有一个最亲爱的人,他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翻看苏轼的诗集,出现频率高的一个词,就是“子由”。苏轼每到一个地方任职,几乎都会写信或寄诗给弟弟子由,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写信给哥哥。


苏轼在陕西凤翔任职,独自一人去普门寺游玩,游览虽好,却感到孤独,于是他写诗给弟弟:


花开酒美盍不归,来看南山冷翠微。

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

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正违。

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

——《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


苏轼被贬广东惠州曾经处境艰难,却意外发现那里的羊脊骨很美味,于是又写信给弟弟,和他分享自己的喜悦,这封信就叫《与子由书》。信中写道: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lù)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jiāo)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kěn qìng)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在信,苏轼还不忘幽默地提醒弟弟自己吃羊脊骨的方法他不妨也试试只是这样一来,等着吃骨头的狗会很不开心


在别人眼里,更多的是一个单面的苏轼。要么乐观、旷达,给人以愉悦和启发。要么亲切、平易,让接触到他的人如沐春风。而苏轼的嫉恶如仇,又使人感到他身上满满的正义感。


但这还不是最全面的苏轼,只有弟弟苏辙知道,还有一个最无助、最绝望的苏轼,在黑暗里瑟瑟发抖,渴望理解和抚慰。然而偏偏是那一部分,他无法对别人言说,即使说了,也无人能理解和抚慰。


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这是他一生之中最靠近死亡的一次。在北宋开封的大牢里,苏轼受到肆意凌辱,又遭到残酷审问。长夜漫漫,苏轼怕有一天扛不下去,为了不连累他人,他把含有剧毒的青金丹埋在地下,要是将来有一天再无生路,一次服下,足可以自杀。


但苏轼仍有牵挂。了一首诗给弟弟,算是遗书,这就是《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生逢盛世,万物生长,春意盎然,自己却要死了。苏轼说他的死微不足道。但留下一屁股经济和人情债务,还有一家老小十多口人,从此唯有拖累弟弟来抚养。


更让他感到难过的不是独自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弟弟未来要承受更长时间的悲伤,“他年夜雨独伤神。”苏轼在死前发出誓言,他希望弟弟能够听到:“与君世世为兄弟,结来生未了因。


在死亡面前,人是渺小的。死亡和时间的浩劫会将一切都毁灭、篡改、抹去。但只要那份真至爱存在过,发生过,这段情感就会超越死亡的界限继续延伸,直到在每一个轮回里相见。


苏轼可以放心,因为弟弟对他的爱更是无私的。


在苏轼刚刚被抓到御史台的大牢时,子由就忙着展开营救工作。他上书皇帝,愿意削去一身官职替兄赎罪。他把哥哥的家眷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时的苏辙,自己一家也负担很重,但他无怨无悔。


最终,在苏辙等人的营救下,苏轼得以逃出天牢,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他被贬湖北黄州,和他关系亲密的人也悉数受到惩罚。


作为与他关系最亲密的人,苏辙则被贬江西筠州,去做一个管理登记盐酒税的小官。不仅如此,在苏轼被御史台的差役押送前往黄州时,苏辙还得扶老携幼,带着自己和哥哥的两房家眷,走曲折的水路,去往江西贬所。即使到了江西,他还不能停留,又亲自护送哥哥的家眷到达黄州。等到把苏轼一家在黄州安顿好后,他又得马上回到江西去述职。


苏辙总是这样。哥哥每次贬谪,他总跟着受累。但他不觉得自己是牺牲品,因为他也和哥哥一样,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苏家一门三进士。当年,子瞻子由兄弟同时考中进士时,苏轼只有20岁,苏辙刚刚18岁。接着,在等级更高、由皇帝亲自策问与选拔的“制科”考试中,他们又同时被录取。


两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一入京城,就崭露头角,震惊四座。但宋朝文化璀璨夺目,现实政治却残酷无情。结党营私,勾心斗角,私欲横流也是官场的常态。


苏轼和苏辙都是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想同流合污,便担当起作为士大夫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相比哥哥的快言快语,苏辙则沉静老练,不容易得罪人。但在关键时刻,他又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不计利害得失。


早在“制科”考场文章中,苏辙就将矛头直指当朝皇帝宋仁宗,对他的执政能力大加批评,笔锋犀利,使人惊骇。


正因为他和哥哥苏轼如此相似,所以苏辙理解哥哥,最终,兄弟俩的人生殊途同归,一辈子生活艰难、仕途坎坷。


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凤翔签判这是苏轼第一次为官,但他并不高兴。因为弟弟苏辙在“制科”考试中言论过于激烈,导致官职迟迟没有定下。此时,他们的母亲已经去世几年。而父亲老迈多病,孤身在京,无人陪侍。最后,苏辙选择留下侍奉父亲。弟弟从开封一路将哥哥送到郑州的西门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苏轼看着骑着瘦马的弟弟一点点消失,心神恍惚,明明没有喝酒,却有眩晕的感觉。他写到: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苏轼第一次走马上任,就想着归隐。他感到官场对自己一种无端的敌意。他知道人生总会有分别,但时间飞逝仍令人心慌。他不断提醒自己,同时也和弟弟约定,二人尽早退休,重聚在一起,就像少年时那样,兄弟俩对床而眠,同听夜雨,同读诗书。


人生聚少离多,在送别哥哥后的许多天里,苏辙仍然沉浸在分离的情绪中。他也写了一首诗给哥哥,最后一句是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就像一匹没有方向的骓马,只知道“鸣嘶”,被命运玩弄。


收到弟弟的诗后,苏轼对他的悲观情绪感到担忧。和苏辙不同,尽管苏轼的伤感是真实的,但他从悲观的情绪里超脱出来。他了解弟弟,子由一旦悲观,就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于是,苏轼回了一首诗给弟弟,叫《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行踪无定,命运不可琢磨,就像飞行的鸿雁,偶然驻足在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不复存在。苏轼是在讲人生没有意义吗?不是的。他想提醒弟弟,记住往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想说,虽然人生无常,在这人世间留下的痕迹不会比大雁雪上的爪印更为空幻无依。但只要拥有彼此的回忆,便拥有人世的温暖


苏轼在《颍川初别子由二首》里还写到: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苏轼和弟弟苏辙早年从未分开过,后来因为宦海沉浮,不得不长时间分离。每一次分离,苏轼和苏辙都用大量相思的诗文把时空填满。他们两人的过往,就像飞鸿偶然在雪地留下爪印,不久便杳无痕迹。但他们写给对方的诗文,除了给他们自己安慰,也提醒我们后来人,这是人间最美的东西。


任何时代,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事情屡屡发生人往往只要涉及利益,友情、亲情、爱情都有可能会变质,会被利害转移而苏轼和苏辙,是情到深处的人。《宋史·苏辙传》评价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轼死后,苏辙又经历了更严酷而荒唐的时代。这是他的哥哥未尝经历过的。宋徽宗采用蔡京的政策,向新党一边倒,打击苏轼、苏辙等元祐党人,销毁他们的文集,严控意识形态,不许他们和他们的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一律“永不录用”。处在这样的高压之下,苏辙为了躲避政治迫害,退居在家,深居简出,把他不喜欢的这个时代关在了门外。


苏辙一生都敬佩和追随哥哥,他继续用笔去守护自己的良知,为黎民百姓呐喊。在孤独的夜里,苏辙也一定无数次抬头,望见他哥哥在诗词中不断提到的熟悉的月亮。月亮在苏轼连绵不绝的生命困境里,给了他很多力量。如今,这月亮也给他的弟弟以同样的力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76年(也就是熙宁九年)中秋之夜,苏轼和朋友在山东密州的超然台上饮酒,高兴地酩酊大醉但是佳节不能团圆,他苦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于是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死后,按照他生前遗嘱,葬于河南郏县。苏辙遵遗命撰写墓志铭。他一直守护着哥哥的墓,死后也葬在他的身边,实现了兄弟早年“夜雨对床”,长叙此生的誓言。(完)


【本期提及的苏轼诗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颍川初别子由二首

《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狱中寄子由二首》

《与子由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